小时候……应该是文革和上山下乡前,长沙的居民们每天的生活垃圾都得等“拖屑子”的车来才能处理掉。这处理过程,长沙话称之为“倒屑子”。
那时的人家,好象每家都有一两位老人,也就是爷爷奶奶,爹爹娭毑什么的,一般是由他们负责每天倒屑子这项任务。
屑子车就是长沙话称之为“板车”的两轮人力车,与“常规板车”不同的是,车上装有一个漆成绿色的大铁皮箱,箱子朝天一面敞开,以方便人们倾倒垃圾。车都较准时,到某一居住较集中地,停稳车,摇铃,边摇边喊:“倒屑子的来哒啊~~倒屑子赖……”
此铃一响,那声一起,或满巷子,或某院子就人声鼎沸,各户房门洞开,大家夺门而出。一时间,刚还清静悠闲的巷子、院子,倾刻就是满目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提着满载的“撮箕”蜂涌而往。
由于不少老人耳有点背,难得听清铃声,老人就担心该天“别错过了倒屑子的时间……”,唉,一天就一次,错过了就得等明天,那多麻烦呀。所以,老人们一到差不多的时候,就频繁地问孙子孙女们:“听到倒屑子的来冒?”。天天如此之问,儿孙们那个烦呀,就别提了。为此,家中也不知多生出了多少口角,平添了几分过日子的热劲儿。
邻里间一般都较和睦,老人们相互关照,每每听到倒屑子的铃声,就急忙通知左邻右舍:王娭毑、刘爹爹……倒屑子咧~~。好多平日里生成的误会、怨气,此一声喊也就差不多烟消云散了。如某家有人病了,或者偶然无人在家,邻居们也会腾出一只手来帮其倒了。
倒屑子时,有些老人小孩,举不起“撮箕”,勉强为之也是弄得灰头土脑的。这时候,往往就有人来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情也由此多了一份。那年代,没人想到要建立什么“和谐社会”,但,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倒还是有不少增进和谐的机遇,不象如今,相邻几块砖,老死不相往。
倒屑子那刻,可能老人令孩子们去,也可能孙子们主动要替老人们倒;有时候婆婆子要去,老头子不让;有时候老大命小三去,哥哥要妹妹去……言言语语、吵吵闹闹,刹是一派生气。
倒屑子在那年代,也是种社交场合和机会。全巷子,满院子的人,在同一时该汇集于一“堂”,问候语,嘻笑声,调侃言满天飞。娭毑们相互交换下当日的小菜价,讨个葱头蒜皮什么的;大嫂大婶们借此问问“洋绳子衣”的某种针子该如何打;不少孩子借此机会来约人玩、问作业什么的。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也趁此机会相互瞄上一眼,甚至脸红地说上一句不知所云的话。
……一切犹在眼前,那幕如在昨日。
文革后期,上山下乡,离开了长沙几年。再回长沙,“倒屑子”这一事物好象就没了,家家的生活垃圾好象是随时都可倒在某集中的垃圾站,从此忘记“倒屑子”这档子事儿了。
转眼三十多载……某天窜巷子,想拍下点快要逝去的长沙旧景,眼前突然一亮:发现长沙居然还有“倒屑子”的。那刻,哪管自己酸甜苦辣的思绪,急急如令,匆匆似贼,胡乱按下几次快门,留下几幅剪影如下:(摄于长沙文化保护对象之一的“连升街”)
01:倒屑子的来嘎哒~~
02:好象要倒屑子就得先付费?
03:很优美的倒屑子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