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乘务员生涯》之二 告别故土 “远看逃荒的,近看要饭的”这是对当年蒸汽火车司机的真实写照。我穿着油瀝瀝工作服,提着包装带编制的提篮,手提“李玉和”一样的猪腰型饭盒的身影仿佛就在昨天;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按时出乘的年轻人依然清晰。12年的机车乘务员生涯在我人生的旅途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70年国庆前夕,当我面朝黄土背朝天耕耘了700个日日夜夜之后,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生我养我的家时,母亲惊异看着疲惫不堪的儿子,娘看到我背着行李,疑惑对我说:“儿呀,你咋把被褥行包拧回来了呢?”我说:“妈妈,我招工回城了,在铁路呢。”此时看到妈妈在揩泪,我不知道娘是高兴还是悲凄?两者兼有吧,是悲喜交加,因为儿子终于结束了磨难。 我从农村返城由招工负责人于10月4日坐火车南下郴洲,来到了郴州机务段,刚到郴洲,感觉这陌生的城市很新鲜,白天参加教育室学习铁路安全知识,主管教育的老师带我们分批参观停在库内的火车头。第一次走进机车库,看到了一台台庞然大物的火车头,齐人高的红色动轮,全身黑色的煤水车,10来米卧伏在车架上的黑色锅炉镶嵌着鋥亮的金黄铜箍,如同身披金甲,更显得神气哒哒,时不时顶安全压阀,“呼呼”地朝天喷汽,汽喘吁吁,象头好斗的公牛。虽是钢铁铸造的蒸汽机车,但投进燃料燃烧产生蒸汽,便有了2500匹马力,被人操作便有了人的灵性,巨龙似的奔弛,发出震耳的雷鸣,我被为火车头深深的吸引。 安全学习以及机车司炉应知应会的机车基础知识2个月完成,进行了一个月的强化训练“模型投碳”,期间学得很卖力,惟恐学习不及格而当不了机车乘务员。正值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我们新学员结束学习后又挖了一个月防空洞。 这个时间段,星期天无所事事,又没钱买火车票回不了家,三个月过去了,想妈妈和家人了。终于在一个周末,强烈的回家愿望迫使我产生坐偷车的念头。我游说另一个招工来的同学,邀他一起回衡阳,马上得到响应。于是,我把文革爬车的伎俩用上了,我们偷偷上了一列客车,找了一组空位坐下,一路上心里发虚,因为没有车票。 终于,担心的事发生了,列车长吆喝着查票,我的同学怕了,赶快往厕所跑,妄图躲过查票蒙混过关,我拖住他说:“怕什么?我们是铁路职工,听说铁路职工不用买票的。”其实,他开溜,我就更加紧张六神无主了,有两个人可以壮胆。 查票员走到我们跟前:“请出示车票。” 我说:“没有买票,我们是机务段的。” 列车长说:“机务段的,出示你的工作证。” “没有工作证,因为我们刚分到机务段才2个月,还没有办好。”我回答说。 查票的不依:“那不行,补票。” 我说:“没钱,我真是机务段的,回家,家在衡阳。” 这时候,另一个副车长说:“你们总要有个什么能证明你是机务段的呀。” 这下提醒我了,我在口袋里寻找一丝希望,没有,什么都没有,突然发现没有用完的铁路食堂餐票,这餐票就象是救世主,我喜出望外,对查票人员说:“你们看,我这还有机务段食堂的就餐证明呢。” 于是,查票的看看列车长,列车长没有说话,噜一下嘴朝前查票去了,这似乎默认了。从衡阳回郴州后,我把这餐票“乘车证”大肆宣扬,尔后我们一起招工来的36个同学全部仿效我,每个星期天,坐车畅通无阻,这餐票,神了! 几个月下来,慢慢熟悉了环境,郴州铁路机务段座落在著名的苏仙岭附近,苏仙岭脚下是我常去看书学习的地方,主峰苏仙岭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称,岭上有苏仙庵、白鹿洞、升天石、望母松等“仙”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记得还有唐代秦小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转刻至石壁上,称之为“三绝碑”。记忆犹新的万华岩溶洞曾让我流连往返,印象深刻。那时的郴州城市虽然陈旧,但无处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时作为一个知识贫乏穷工人的我,屁臭不懂,只能是跟人看看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