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葡萄枝
(一)第二故乡
抗战胜利后,父亲奉命出川。先后赴焦作、洛阳,继而湘潭、资兴,辗转各地的煤矿,于1948年元月(那年我4岁)来到湖南省永兴县的湘永煤矿,这一住就是40余年。
他老人家后半生的事业、坎坷与荣辱,都和这里息息相关。老父深情地称她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在这里,有我启蒙读书的学堂;有引导我进入知识殿堂的师长;还有一块玩耍、学习,一起成长的童年伙伴。在这里,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岁月,长大成人。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我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后来,无论是赴县城、省城求学,还是远离父母、工作在遥远的他乡,可每逢假期或岁末年终,我都会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回到她的身旁。
永兴县位于湘南丘陵地带。
这儿有山,却不太高;有河,却也不深。山青水秀、风景迷人、历史悠久。据说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来这儿生活繁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立便县。境内还有一条被称为“便江”的河流。
是因“便县”而称“便江”,还是因“便江”而置“便县”,已经无从考证。
这是一片古老、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在此,神农尝百草、孔明布战阵。韩愈曾两次路过此地,并留下墨迹;徐霞客也曾在此探幽揽胜,写下美丽的篇章。
湘永煤矿位于距县城5公里左右的白头狮镇附近。白头狮镇是便江河道上的一个中转码头。镇子并不大,麻石的地面。在沿河的山坡上,一字排开约百来幢木板房。镇上的居民大多以打渔和船运为生。
矿区紧邻着白头狮镇,是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河岸坦地。群山护卫、绿水缠绕,是个风景如画的好地方。
煤矿创办初期,矿区分布的地域并不大,方圆也就十几平方公里而已。矿部设有李子园、窿上和河栈三个区,各区间的距离也不太远,步行不会超过半小时以上。
李子园位于《便江》河畔,因附近一片浓密的李子树林而得名。这里是矿本部的所在地。在煤矿创办之初,也是高层管理人员居住的地方。
窿上是矿井和机修厂的所在地。矿区的大部分工人都住在这一带。
河栈则是煤矿自设的码头,就在紧邻白头狮码头的河岸边,是矿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在河栈和窿上之间,有一条窄轨铁路。矿里生产的原煤,正是经由这条铁路,由人推或牛拉的木桶煤车(后改为蒸汽机车或电车牵引的铁桶煤车)送到河栈,再装船经水路销往外地。
矿区内散布着许多农田、菜地和树林。记得小时候自己上学或到朋友家玩,总要穿行于田埂或菜地间的泥泞小道。那是充满刺激、诱惑和好奇的旅行。活跃在菜地里的蚱蜢、蝴蝶;潜游于水底的蚂蝗、水蛇;还有那跳跃在田埂上的青蛙。无不令人兴奋、好奇又恐惧。
矿区中心地带有一片很大的洼地,那里是倾倒矿渣废石的地方。矿里人称矿渣废石为“硖石”,所以这块洼地又名“硖石堆”。
“硖石堆”也是我们这些顽童经常光顾的乐园。在那里不仅可以找到花花绿绿的电线,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闪烁着金属光芒的矿石:有金光闪闪的铜矿石、泛着银光的锡矿石,甚至还能捡到晶莹剔透的长石。
可日积月累,硖石就填平了洼地。人们在上面修建了学校、运动场和一个小小的公园。这里便成了矿区的文化活动中心,我们的“乐园”就此消失,这是后话了。
在“硖石堆”的附近,还保留着一个自然村,是当地农民居住的村落,好象叫“戴家湾”。我上学的学堂就是借用村里戴氏宗族的祠堂开办的。村里的居民可能以戴姓为主,我的小学同学中就有不少戴姓子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