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长沙有个南门口,一讲大家都清楚......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天地之间湖湘軼事 → [转帖]西安随笔

您是本帖的第 1393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西安随笔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1571
积分:1340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8月19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转帖]西安随笔

【望海·游记】西安随笔/林间小草   文(社团推荐)  
  
  西安,一个寄托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灵魂的地方,一个有着草长莺飞传说的古老的城市,它的存在,是历史的骄傲,它有足够的资本向世人证实自己的文明与魅力;它的古老,是任何一座城市不能比拟的;它的生命,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因参加会议,在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末,飞机静静地降落在咸阳国际机场,我的心,随着那座城市的渐渐清晰,开始迈向那个悠久的年代。
  从咸阳机场到西安的路上,接机的同行朋友向我们介绍了近几年西安所发生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在交谈之中汽车不知不觉就驶进了西安城,在南门广场外的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汉唐风格的宾馆门前停下。一跨进长安城堡大酒店,被内部处处都蕴含着朝代的象征、徽记与图案所吸引住,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古城墙
                 
  当天晚上,趁着大家娱乐之时,小华就带我去了大酒店附近南门城墙下,去膜拜那西安的古城墙。
  大凡帝王建都的地方,一定有城墙。城墙的威风和一个王朝的尊严有关,看西安的城墙修得严严密密、威风凛凛,可想而知盛唐时期这里的状况了。
  站在城墙脚下,巍峨的南门,威风凛凛地耸立在这茫茫夜空中,似乎在向每个朝拜它的人诉说着西安——昔日长安千年的沧桑。我仿佛看到,一个妙曼的女子,纤手执着蜡烛,烛光摇曳之中可以望见她年少的容颜,精致而又美丽,仿佛明玉一般流动着柔和的光晕。她一身白衣如雪,在门洞中悄然行来。昏黄的灯光掩不定。长长的影子拖在地上。丝履轻软,落地无声。仿佛秋叶坠落。她纤秀的身影在柔薄柔韧的纸扉外驻足,低首凝立。那西安落花之下独立寒秋的姿容,仿佛是这座城市千年酝酿的容颜。我站在城楼之下抬头,端凝那些玄武岩构成的城墙,厚重而又伟岸宏丽,仿佛石刀刻削一般整齐而陡峭,在深蓝的天空下无声凝立,仿佛远古的遗迹。城墙很漫长,站在城门口,我无法望到边际。在洞开的城门前,两扇高大的城门,带着深重的阴影投影在大地上。风穿过长安城。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整个长安城就是由高大而宏伟的城墙围住的一片大地,想象着其中空无一物,惟有长长的道路。在大片大片的阳光中我悄然而行,穿过层层叠叠的光晕,想象着自己在寂静的长安城中独自行走。在那片片稀疏的青石路上,无言无语,我的步伐穿越了所有的流转如秋夕的时光。这种寻找流年的感觉,似乎只有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可以找到。
                 
  碑林怀古
                 
  在小华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碑林区,可能时间尚早,碑林只有十三四个像我们这样闲逛的人。穿过了一道圆形拱门,眼前出现了不少华丽的小亭,朱红的柱子,青灰色的石板地,檐上有笔法细致的绘画,金色的亭角微微翘起,像羞涩的姑娘含笑时的嘴角一样,这些小亭虽然没什么名气,甚至名字也没有,也没丝毫的张扬,甚至不动声色地站着,但是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小华告诉我说,那翘角的亭子是“男亭”,平角的是“女亭”;华丽的是“男亭”,含蓄的是“女亭”。古时男尊女卑,这也是筑亭区别的一方面原因。是否这个亭子是个袅袅婷婷、含而不露的少女,那个亭子如洪钟、气吞山河的男子?这个亭子是清风癯骨的诗人,那个亭子是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小小的建筑中能看到人的性格,古人真是有趣,也很聪明。想到这儿,我忽然会心一笑,原来什么东西都是有灵性的。
  沿着一条笔直的路走到尽头方出现了碑林的第一块碑。这是块御碑,“敝屣”的兽背着的碑文是李隆基所写,大意是说孝礼之道是国盛之根本,这块碑写于开元之治的时候,当时的李隆基任用过许多有名的贤相,像宋憬、张说、韩休、张九龄、姚崇等等,他还肯接受大臣们的意见,采取正确的措施,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财政充裕,这时的李隆基确实称得上是“明君”,他写了这块碑,也身体力行了自己写的孝礼之道,就这样李隆基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上上下下皆说唐玄宗是个开明的好皇帝。人一旦被好话捧惯了,难免会怠惰傲慢,若是常人,无妨大碍,可是他是皇帝,他的怠惰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自从拥有了“天生丽质难自弃”杨玉环,重用了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于是开元盛世以来最大的一次动乱发生了,这就是“天宝之乱”。从此玄宗再也没有醒过来,再也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过一遍自己亲手写下的碑文。而这块碑,却完好地伫立在今天的西安,旧日的长安,就在这碑林之中。
  懂书法的人到碑林一定会欢欣而归,因为这里有最精华的书法艺术。我并不太懂书法,只是喜欢那些古人的故事,它们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荣辱,盯着眼前这块石碑,我依稀可以想到当年血气方刚的李隆基研墨写字的那份语重心长和振兴山河的豪情壮志,那时的李隆基一定不会想到几十年之后,自己会败在几个宦官手中。看着这块石碑上清癯而劲劲有声的字体,有许多处已被时间锤打得模糊不清了,心里感慨万分。
  来碑林原本也只是随意走走,看一路,想一路。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步进了一座很大很空旷的碑文陈列室中,猛然惊喜,这房子的两旁陈列着用用玻璃罩镶着的很多石碑,单是知道作者名的就有怀素、颜真卿、王羲之、柳公权……,确是琳琅满目。中国书法艺术历时千年,博大精深,只看了几面碑,就只剩下赞叹的份了,也只能算是“一叶而知秋,一斑窥全豹”罢了,看其它碑文时,皆是走马观花,唯有看颜真卿的两块碑时才突然想停下来。因为家中收藏着《秦礼碑》的局部帖,而那块真碑,就在这里。我想象不到一块向往以久的碑和自己挨得那么近是什么感觉?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20 0:53:43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1571
积分:1340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8月19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这就是了,这两块碑,一块是颜真卿年轻时候的字,一块是他年老时候的字,风格迥异。年轻时候的那块,正气凛凛、眉清目秀还不失挺拔劲力,有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我猜或许颜真卿年轻时候是个才华横溢、光明磊落的人吧!我相信古人说的“字如其人”,因为一个人的笔端不仅有他对书法的理解,还有他的追求和信仰。年老时候的那块乍一看挺平实,就像是刚学写字的孩童一样的字体,仔细一看便会觉得那是一种淡泊和中和。字体很平实,没有丝毫的夸张和张扬,没有一点峥嵘的笔法,更没有一点孤傲和清高的笔调。它就像田间耕地的人的步伐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一步看似平平淡淡,其实都蕴涵着汗水和辛苦。颜真卿的字变化如此之大,或许和他的经历有关吧。颜真卿的字和他的人一样方正,有老者的风范和一种说不出的威严,或者一个人的字里就包含了他所有经历过的事情和他骨子里的所有的秉性吧。都说世界上只有两种艺术不是用直白的方式来表现美的,一种是音律,另一种是书法,我完全同意这一点。想到这儿,一阵古风从房子里吹过,面颊上有了些凉意。
  走出了碑文陈列室,穿过树林,来到了一个大厅,里面列着不少的碑,大多属文字游戏。有画一幅挺立着的竹子,稀稀疏蔬的竹叶看似杂乱地排列,其实正好排列成了一首郑板桥的咏竹诗;画一个操刀的小鬼,身体的各个部分也都是一个字,排列起来也刚好是一句诗,如果不是有心人,那恐怕却只道这画是哪个无聊的人随意画的,却不知画画人的真正用心。然而在这个厅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黄庭坚的一幅字了。对黄庭坚的印象都来自民间传说他和苏东坡、苏小妹的故事,而在这些故事里,黄庭坚永远是配角,永远是虽然有几分才气但比不上才华横溢的苏氏兄妹。即使在《西湖佳话》里也不例外。毕竟苏东坡、苏小妹这对传奇的人儿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真正要表达的东西。黄庭坚的字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因为我相信字如其人。黄庭坚的字很秀美,很幽雅,他的行楷不拘泥,让人看了心境开阔。行云流水、任意所至,在他的字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真正追求的东西。
  在这里走了一圈,只觉得脑海里全是怀素的肆意挥洒,王羲之的气质兰心,黄庭坚的行云流水,颜真卿的淡泊厚重,柳公权的清癯轩朗。“碑林”真是个好名字。立碑成林,以字为花,以画为叶。这样的林子,一样可以让人有无限的遐想和眷恋。
                 
  雁塔晨钟
                 
  记得很小的时候喜欢看《西游记》,那时不懂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也不懂得蛹化成蝶是件多么艰辛的事情,只是看个热闹,感受那雨后见彩虹时高兴高兴罢了。那时很不喜欢唐僧,觉得他麻木不仁,是非不辨,是让人说恨不恨,说爱不爱的一个人物。而大雁塔的主人就是此小说中的原型玄奘大师。现实中的玄奘大师却是一个历经艰辛,不辞亲劳传播佛经的的得道高僧。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塔的主人是谁,只是从《关中八景歌》“华岳仙掌第一景,太白积雪六月天。灞柳风雪扑满面,草堂烟雾紧相连。骊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曲江流饮长不断,咸阳古渡几千年。”这样的句子中知道陕西中有一处名景叫“雁塔晨钟”。后来才知道玄奘从西域归来便是在这大慈恩寺做的主持,这大雁塔就是他当时的藏经楼,也是翻译佛经的地方。关中的名景雁塔晨钟就是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里的那口老钟。据说这钟是蓝天玉山上的青石做成的。西安钟楼的那口景云钟是提醒老百姓作息时间用的,大雁塔的这口钟除了“晓即击破长夜”的用途之外,还让人心如止水,正是《般若经》中所说的“空”。记得有一句禅语说:“闻钟声,烦俗渺,苦慧长,菩提生,愿成佛,度众生。”所讲的就是此番道理吧。
  大雁塔经翻修了那么多次,看上去还是很有味道。周围的寺院清一色是灰白的建筑,虽方方正正,很是大气,却不张扬,只在雁塔脚下做着陪衬。雁塔有七层,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的我们,看高楼按说应该索然无味,不知为何看大雁塔仍然由衷地震撼,那是一种深藏不露的英气,一种巍巍大气的含蓄。今天看来依然很完美,更何况一千三百多年前呢!
  慢慢从拱廊梯上雁塔,台阶很平缓,还保存着古时候木质结构的楼梯,走起来咯吱咯吱响,古人长袍曳地,走起来一定很有韵味。我这样想象着,继续慢悠悠地上塔。四周看得,墙上都是禅语,本想停下来好好看看,读了几句才发现句子甚是生涩,远不象平时喜欢读的古诗古词那样击人心弦,朗朗上口,竟然静不下心来,看来我在尘世凡俗中陷得太深了。看那些读佛经的法师们,他们该有多么澹远淡泊又有多么心若止水!我暗暗赞叹。都说时时刻刻荣辱不惊、心平气和,这就是佛的境界,其实他们也是佛,是人间的佛。
  从大雁塔的窗子向下看,不远处有一条宽宽的马路,几辆汽车,朦朦胧胧的一片建筑,这建筑和湛蓝的天空有一条时隐时现的交界,虽然能看到,却看不大真切。再远一些,便是一片无垠的天了。忽然发现,天边那一群比肩接踵、灰蒙蒙的建筑时,觉得很远很远,很冷很冷,可能因为那里是一片嘈杂的城市,似乎能闻得到辛辣的尾气,能感觉得到低空中漂浮的阴霾……不知为何,看到西边天空上飘忽的云朵时,却觉得很近很近,很亲切很亲切,那里酝酿着云的美丽,还有云的悲伤。忽然想起了另一句禅语,叫“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禅语说的是“空”和“叠”,与现在的心情显然大不相同,只是突然想到,竟忍不住轻轻念了出来。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20 0:55:09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1571
积分:1340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8月19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此时有丝丝缕缕的风迎面扑来,或许这风就是从当年玄取经的天竺摩揭陀国吹来,绕过高昌和伊吾,吹过沙漠,淌过野马泉,过了玉门关外的五道堡垒,越过瓜州,吹过凉州,这才吹到了古城长安的大雁塔上。有道是:沧海横流沙寞寞,道却古事洗碌碌。如烟往事似曾知,泪滴故人心田间……眼下仿佛就是唐贞观年间,玄奘刚刚从西域风尘仆仆地回到长安,又似乎看到了雁塔堂前玄奘法师不辍的笔。在《大般若波罗蜜心经》间挥动。
  抬头看看天,一朵让我觉得很近的云已经不知道飘忽到哪儿去了,它在漫无边际飘荡着……
                 
  钟楼景云
                 
  我原本就是路盲,没有方向感,走在西安这座城市更是懵懵懂懂。明明是一条笔直的路,就是说不清楚是正向还是斜向,是西还是南,是东还是北。
  一上钟楼顿时什么都看到了,东南西北,正斜偏侧,什么都清楚了,忽然有了一种从没感受过的豁然的感觉。绕着钟楼的阳廊走了一圈,觉得天地一片朗绿,小华给我们讲起了一个曾经听说过的故事。说这种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的钟楼原本的不在现今这个地方,而是位于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内,到了明神宗万历十年,差不多二百年过去了,一个叫龚懋贤的巡抚才把钟楼移建于此。据说钟楼原来所在的位置,只通东西,不通南北,交通称不上便利,加之明初重修西安城,城区向东扩移,迎祥观的钟楼自然也推动了市中心的位置,所以只好将钟也随之东移,就成了现在的钟楼。
  看来不管钟楼的方位如何变迁,它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钟楼乔迁,却是奇事,更奇的是后来这龚懋贤撰了一块《钟楼碑》,内容大约说当种楼移建完了之后,把景龙观的大钟搬来悬挂起来,却怎么也敲它不响。只能换了一口景云钟。因此便生出种种猜测,一说这口唐睿宗景云年间铸成的钟,因其年代久远,灵性自现,忌生忌迁,只能用沉默表示严正的抗议。一说这与钟楼的建筑设计有关,因而导致钟声“阳藏阴翕,纳而不出。”
  这些说法多少都有点神话色彩,并不十分可信,唯一能说明的便是钟楼的神秘和它的古老、传奇。
  绕着钟楼主楼的四周的柱子上的几副对联,有古人的对联,也有现代人做的对联。印象最深的是一副叫“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的对联,甚有气魄。
  钟楼的东西南北各有一扇城门,原本应该是能看得清清楚楚的,无奈现在眼前高大的现代建筑物太多,只有东城门还依稀看得真切,剩下的三面城门,都只能虚虚渺渺地看到轮廓。现在这里的街道,都铺上了柏油路面,柏油路的下面,一定还有旧时车马的辙印,一定还有民宅前青石板上泛满的青苔,那是一个古老的年代,留给我们的也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现在钟楼昔日的雄伟,已经在高大的建筑群中渐渐被埋没,旧日长安古香袅袅的醉人,在嘈杂中艰难地喘着气。
  我想,如果眼前这一片高楼大厦,忽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简朴沉静的旧日小宅,那这个古老的传说就真的没有遗憾了。
  古人修建钟鼓楼,除了在晨钟暮鼓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外,恐怕平民百姓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去登上阁楼饮酒赋诗,举目四眺,把满城风景尽收眼底。对他们来说,一饱耳福已经够满足了。
                 
  小街风韵
                 
  西安的街道不同我们江南的街道,都处是小巷小弄,它像用尺子画出的一般平平正正,是南便是南,是北就是北,没一点差错。行起车来十二分的洒脱,别说看街道边景色澄静,心清气爽,就是在车里小憩一会儿,哪怕只听听清朗的风声,心情总归是快乐的。我们择了一处窄路的地方下车,随意逛了逛,这是一条很有韵味的小街,人多路窄,两旁古色古香的小宅子都大敞着门脸,那是当地人的小商铺。不知为何,虽然这里人多、车多、声音也杂,但却不能用“车水马龙”这样热闹的字眼来形容它,让人觉得心平气和,十分舒坦。
  西安真是一个有趣的地方,乍一看时很宁静,仔细品品却蕴藏着神秘和激情,比如西安碑林,不但如此,有时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地方,却有着几抹闲适闲和悠哉,比如说这条小街。这可能就是造物主给人类最大的幸福和灵气吧。
  小华带我进了一家饭馆,说是西安最有名的“贾三灌汤包儿”,一楼人已经满满的,上了二楼,随意找了一张靠窗的桌子,要了几种没吃过的小食,一面等着,一面向窗外看着。对面的老房飞起的檐角上落着几只麻雀,它们动也不动地俯下身子看底下的人流,真不知我们这些人在麻雀眼里又是怎样的一副模样,也不知西安这个美好的地方在麻雀眼里有多么广袤,他们的确自由,比起那些在笼里哀鸣的小鸟儿,它们一定是幸运百倍的了。想得久了,也怔怔地入了神。
  过了一会儿,上菜的师傅把点的灌汤包端了上来,热气扑面,在竹笼上摆成一个八卦形。包子的皮很灌,上面蒙着一层水气,看上去不很精神,像睁着睡眼一般,没有平时吃的那样圆圆润润、白白胖胖。料想这样的包子一定很轻,不料夹起的时候筷子差点从手中滑出去,比平时吃的重了许多。包子皮薄倒是真的的,不过很不容易咬破,需要双后“配合”牙齿用力一拽,一旦咬破,里面滚烫的汤汁便会忽然涌出,烫得舌头上火辣辣的,但味道确实鲜美。这家主人信伊期兰,做食物虽然味道清淡,但让人唇齿留香,比那些听着名字就叫人害怕的天价食物多了小人家的温暖和亲切。窗口一阵凉风吹来,把窗纸吹得呼啦啦响,眼前的食物仍然热气蒸腾、香味萦袅,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惬意。之后又上了一碗蜂蜜醪糟,颜色嫩黄,里面浮着许多白得透明的糯米粒,几颗殷红的红枣,几片薄薄软软的百合,还有许多不知的小果,颜色就这般美丽,竟不忍心吃下去。轻轻抿了一下,香气馥郁。同样都是香甜,奶油巧克力的味道和这种沁人心脾的花香,自然风格迥异。这种美好的味道,可能就是传说中百花仙子用千年修行炼成的“天仙玉露”的凡身吧。也难怪俞平伯写西湖美食会觉得理屈词穷,原来食物中竟然也可以有这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还有每一缕清香带给品尝的人那种独有的遐想和感动。

  看看窗外,那两只有麻雀还在俯着头望着,或许它们在注意的并不是人来人往,而是这条街,还有这个城的趣味吧。
  我们下了楼,一路朝小街的尽头走去,虽然天气很好,但风一吹隐隐竟有些寒意。走着走着,抬头一看,才发现对面就是静穆的钟楼!我不禁暗笑自己,怎么在钟楼上登高望远的时候只留意到了高楼大厦的碍眼,却忘记欣赏自己背后这古色古香的美丽了。
  然后想起走了这么久,还不知道这条小街的名字呢,左看右看,没找到,小华告诉我说,这条街叫粉街。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或许是前人一时兴起写下的名字,也可能是有着什么特殊意义的字眼,小华告知她也不太清楚,看来我已无缘可知了。
  又是一阵袭人的古风,回头看看粉街,却还有无限的留恋。
                 
  走笔之此,我不得不要提一下西安的朋友小华。小华不仅有西北人的大气与爽快,还兼有南方女性的细腻温婉。六年前我们去延安曾在西安逗留过,那时的小华还是个姑娘,纯情麻利的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隔多年,已升级为孩子妈妈的她,比姑娘时更添加了一份女人的风韵和成熟的美丽。由于乘坐飞机后的反应,身体不是太好,幸好小华作伴,在各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照顾。在此向小华说一声:谢谢你!请别忘了我们的约定,我在江南等着你的到来。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20 0:56:24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1571
积分:1340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8月19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8年前在西安小住几日,古城墙、大雁塔、碑林、半坡遗址令人留连忘返,游华山及临潼兵马俑、始皇陵、骊山贵妃洗凝脂的“芙蓉汤”温泉……读小草文又神游一番。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20 1:00:23

 4   4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4063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