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旧时的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要算得上个最大的景点了。苏堤蔓延横贯西湖南北,首尾全长近6里路,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由于六吊桥是石拱桥,荷载不够,在苏堤上是不允许任何机动车辆通行的,游一趟也够累人的。省里的有位主要领导某一天突发奇想,从骑驴看唱本这句话联想到,可以弄些毛驴到杭州来,从苏堤两头驮着人逛苏堤,也来个“走着瞧”。于是,1965年,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引进了几头优质毛驴,以及照顾这些毛驴的技术人员。
我国是个养驴大国,但是毛驴的分布面却是狭长的一条,一般过了长江就见不到驴了,黔驴技穷一说就可见一斑。那些引进到杭州的毛驴适应不了江南的酷暑,不久就全部一命呜呼了,这个骑驴逛西湖的设想也就再没听人提起过了。
巧的是在同年的
在我们之前杭州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在本省范围内的农村里安排。浙江省地少人多,知青下乡并不受当地农民欢迎,安置渐觉困难,于是想到往外发展。当时跨大区的上山下乡,数上海知青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最有名,周总理、陈老总访问亚非拉归来,还特意前往看望了在那儿屯垦戍边的上海知青,名气大振。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时还拍摄了大型纪录片《军垦战歌》,电影里那激动人心的画面和插曲很鼓动人。我们在得知自己升学无望,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时,也很向往到新疆去,当个光荣的军垦战士。一直等我们到了宁夏插队落户了,我们还在一味地羡慕那些军垦战士,有黄军装,有工资,有探亲假!
浙江与宁夏是挂钩省区,在我们之前,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浙江就有好几批移民到宁夏。可怜他们连周围环境还没摸熟,就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宁夏人称为低标准)。加上当局极左的展开了反坏人坏事的双反运动——伟大领袖说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是好人,那么剩下的一定是有问题的,要揪出百分之五以下的坏人,名额落实到生产小队。你想一个生产队大家乡里乡亲的,倒霉的肯定是刚来的外来户——这些浙江移民“大多当了逃兵”(我们当时听到的宣传)。为了挽回这件事件的负面影响,在一次全国农业书记会议上,浙江和宁夏达成了安置知识青年的协议,于是我们就成了“支援宁夏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青年。
我们成了全国第一批知识青年跨大区到农村插队落户的试点!
与我们同期到宁夏上山下乡的有北京的知识青年分在农建十三师,天津的知识青年分在林建八师,都是生产建设兵团编制。就我们杭州来的知识青年是到永宁县插队落户,分到5个人民公社近百个生产小队里。
一年后,又来了第二批杭州知识青年,分到了同一个地方。
不久,浙江舟山地区又有一批知识青年到宁夏插队落户,他们分在了与永宁县比邻的青铜峡县。而分到那儿的理由,与将我们落实到永宁县一样,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荒谬和可笑:
永宁是个产粮县,主产大米,但生产方式落后,采用撒播,产量不高。杭州知青的到来,可以将南方先进的插秧稻技术引进过来。而青铜峡县境内黄河上筑起了大坝,形成了青铜峡水库,以后可以养鱼,农林牧副渔,也可以在宁夏发展渔业。舟山是海岛地区,舟山知青的到来,可以把捕鱼技术带来。
当局的这两项初衷当然成了画饼充饥的笑谈,不过,我们大量的知识青年到宁夏插队落户,有意无意间将南方的、沿海的相对而言较为先进的文化、文明的生活习惯,带到了这闭塞落后的乡村。现在看来,唯有这些,还是有些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