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长沙有个南门口,一讲大家都清楚......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天地之间湖湘軼事 → [原创]书于竹帛

您是本帖的第 256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原创]书于竹帛
楚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老知青
文章:831
积分:747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2月26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楚人

发贴心情
[原创]书于竹帛

书于竹帛(上)——长沙走马楼吴简

1996年,长沙五一广场东南角上凯旋门摄影社等一大片民房全部拆迁了。那块金地皮被日本商人购得,大兴土木,盖一幢高楼——平和堂。

工程启动后,走马楼50号住户迟迟不肯拆迁。平和堂做了好多说服工作,才走了这个钉子户。

1996622凌晨,走马楼50号下面的基础坑大量渗水,影响了运渣土的汽车行驶。工地调来挖掘机,准备挖一深坑蓄水。挖掘机刚挖几铲,出了故障,司机停止了作业。他等待天亮后再请人来修理挖掘机。

天蒙蒙亮,长沙文物队的一位队员走近了这台抛锚的挖掘机,他发现基坑中有散落着很多发黑的竹片。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拾起一片仔细观察,发现上面有文字。

就这样,诞生了中国考古一个重大发现。长沙走马楼吴简展现在考古学家眼前。

这儿是一口古井,里面发掘出17万枚孙吴时期的竹简。比中国历年发现的竹简的总和还要多。

长沙市政府向北京申请到了一项专款,在天心阁对面修建了一座简牍博物馆2007年秋布展完毕,正式对外开放。我走近了这家新开张的长沙简牍博物馆,穿过1700多年的时空隧道,与吴国人来一次近距离的对话

整座建筑外墙用黑色花岗岩装饰,庄重、肃穆。正面玻璃幕墙内种植了一丛楠竹,翠绿翠绿。它在告诉参观者,这儿收藏的文物是书写在竹简上的文字。大楼前坪竖立的白色的金属支架与黑色地墙体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站在两排支架走廊的一端,透视远方,好像在引领着我穿越时空隧道,亲近1700年前的吴国人,阅读他们留下的文字。

进门就见到校书俑,原件是晋朝文物,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是复制品,放大了若干倍。两位古代文书,怒目圆睁,校雠简牍。

长沙简牍博物馆只展出一小部分走马楼出土的吴简,但全是原物,绝无赝品。吴简可分为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等,涉及纪年、官职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这批简牍是吴国孙权时期长沙郡及所属县(临湘侯国)的文书档案,是目前研究三国尤其是孙吴历史的最重要的出土文献。

竹简一般比较纤细,瘦长瘦长,上面写的文字也很小,只书单行。木材加工成的牍要大得多,字体笔法肥大,可以书写双行,甚至多行。古人在牍上书写文字后,覆盖上一块木版,这块木板上有三道槽口,用绳索捆三道。成语三缄其口就来源如此。汉语演化到今天,三缄其口语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若不见到文物上的三道槽口,也很难想象三缄其口的本义。

若大个博物馆,只有我一个参观者,在这一时空中,几十人工作人员,在为我一个服务。拍一组照片,宣传宣传。有兴趣的人可以前往参观。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书于竹帛(下)——长沙子弹库帛书

1942年出土楚帛书是已发现的先秦时期唯一的书写在缣帛上的文字资料。历史、考古、文化学著作提及此帛书。这些书籍记录帛书出土地点都是长沙子弹库。书上说子弹库是长沙东南郊。长沙自从建城之日起,城市中心就在五一广场、坡子街至湘江附近,数千年不变,这在世界城市变迁史中是非常独特的现象。如果以五一广场这中心,东南郊的方位就是识字岭到城南路一线。我听人说子弹库在中南林业设计院附近,范围很大,城南路以北、人民路以南、梓园路以西、芙蓉路以东的地区。这是一个很大的地区,可以用平方公里来计算。
子弹库在长沙哪儿呢?

我想起上中学时的一位姓马的朋友,他家1958年迁居至湘雅医院(湖南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宿舍。我与他通电话,他得知我想了解子弹库,立即从株洲赶到长沙与我会面。他又邀上谭兄,他俩的父辈都是附二医院的大夫。马兄和谭兄向我详细谈了子弹库的情况。附二医院长大的孩子,人人都知道子弹库。它与附二医院的宿舍(下院)只隔一条马路,当年称为识杨路,后改为人民路。子弹库是马兄、谭兄以及附二院宿舍的男孩玩工兵捉强盗(一种游戏)的场地。为了弄清子弹库的现状,谭兄驾车,我们三人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
子弹库位于长沙人民路湖南省地质局办公大楼西南侧的丘岗上。它建于民国时期,由数十栋砖筑平房组成,它用于保存军火的仓库,于是人们就叫它子弹库。解放后,子弹库有军队驻守,周围立有铁丝网。湖南省地质局迁至这里后,子弹库的房屋归省地质局管理。七十年代起,子弹库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纪初,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看中了那片土地,将子弹库地表的建筑全部拆除了,盖起了数幢高层住宅楼,这个小区叫做地质家园

我们来晚了,再也看不到一栋子弹库的房屋了。1990129长沙晚报刊载了我写的一篇文章:《书是什么样子》,介绍了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那时我居住的地方离子弹库不足一公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寻访子弹库,更没有想到拍几张照片。

我们徘徊在地质家园,寻寻觅觅,久久不愿离去。

我不甘心,难道子弹库就从长沙地图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走进省地质局办公大楼,向一位姓刘的中年男子寻问。他是省地质局的家属,现在他供职于省地质局。他在这个大院内居住了近半个世纪。问及子弹库,他告诉我们,只剩下一栋半地下室的房屋,用做水泵房。

我们再次走进省地质局后院,找到了这栋半地下室的建筑。我取出相机,拍了一组照片。这也许是最后的子弹库

子弹库,是一座军火库的名称。它不是长沙的街道名称。随着地面的子弹库建筑的拆除,这个地名也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民国时期的子弹库周边是一片坟山。只要一动土就可以挖出铜钱、陶罐、陶俑、铜镜。盗墓人盯着这片丘岗地。

19429月,夜黑风高,一个幽灵一般的身影出现在子弹库的丘岗上,他在地上掘洞,通向土层深处,在一座楚墓南北向的头箱中摸到一个长23厘米,宽13厘米的竹匣。竹匣中放着八折帛书(见照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任全生是帛书的发现者

帛书长38.5厘米,宽46.2厘米。整个幅面由三部分文字和十二幅图案组成,有九百余字。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于1979年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观察原件,他考证这三段文字内容分别是四时天象月忌

帛书出土后,由蔡季襄购得。1944年蔡季襄撰《晚周缯书考证》一书石印出版,首次公布了楚帛书资料。抗战胜利后有位名叫柯克斯的美国人受耶鲁学会派遣到长沙雅礼中学任教。他从蔡先生手中,连骗带扪,把帛书带到了美国,后归沙可乐所得,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让我们记住柯克斯这个美国人的名字。
帛书的流失海外过程,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总的流向可以如下图所示。

子弹库任全生蔡季襄柯克斯沙可乐华盛顿沙可乐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对子弹库这座曾经出土过帛书的楚墓进行了科学清理,又有重要发现。在椁盖板下面的隔板上出土一件人物御龙帛画。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湖湘文化发轫于宋朝,集其大成于晚清。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正源。如今部分长沙人信神敬鬼,死了人做道场,唱夜歌子,据说这些是楚文化的残存。

楚国人从创立一个方圆不过一百里的蕞尔小邦,到建成一个方圆五千里的煊赫大国,只经历了七个世纪。楚文化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文化,它孕育了老子、庄子、屈原这样的哲学家、文学家。

子弹库,这个行将被人遗忘的长沙地名,再过数十年,又有谁还知道这儿是出土了代表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文物?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8 22:11:20
楚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老知青
文章:831
积分:747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2月26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楚人

发贴心情
[贴图]补两张照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8 22:23:08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1571
积分:1340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8月19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建平和堂时发现走马楼吴简一事曾轰动一时,谢楚人兄对吴简的现况详介。对于这些珍贵文物,曾转轶事栏一网友对马王堆汉简的感慨可作参考:

【望海·散文】临马王堆汉简杂感/冷眼热泪 文(社团推荐)  
  
  马王堆汉简,均为记录汉墓的随葬物品目录,但其书法价值很高。前日临习,偶有书外之得,手录于此。
                 
  (一)纪律与个性窄窄的竹简,写起来横向的空间十分地拘谨,于是才有了书者偶尔在纵向空间的钩、竖和捺的张扬乃至狂放。所以汉简的书法特征有一种难得的节奏韵律,古朴中透着飘逸和潇洒。于我看来,正因为有抑制才见狂放,有内敛才能显张扬,在规矩内的自由才显示了个性,而这种自由、个性乃至狂放和张扬必须适度,否则就会失之乖戾,失去认可。临习汉简其实也是在学习做人、学习管理。一个组织和团体,必须有纪律,有制约,但同时要给人以适度的自由空间。没有前者,则没有章法,失之于乱;没有后者,则没有活力,失之于呆板。
  习书之乐,在于此道。
                 
  (二)阴差阳错这些汉简的书者,肯定是无考了。或是当时的王府书吏,或为当时的一位帐房。但大约是不以专门的书法家存在,而且是不知名的。
  写此书者,想破脑袋恐怕也想不到会有后人以书法的角度来临习自己的帐本。想当年墓主在日,其上必有层层辖制,未曾想而今赖以使墓主得名者,竟为斯人!
  一个人的才能和历史贡献,有时候在影响上也会阴差阳错,可能做主业专攻的,反而成绩平平,倒是副业反而硕果累累。当后人对其以往并未在意的东西津津乐道,对起专心求成的事业反而浑然不知时,我想,当事人恐怕也哭笑不得吧?
  千年之后,临其书做此叹者,亦为鲜见。呵呵!
                 
  (三)尊师与重道马王堆汉简是由篆书演变的早期隶书,我们不可能非要看他书者是谁,而要看他的书法价值。现在书界许多人都喜欢问别人的师承,犹如当今文艺界的许多行当。这里面恐怕有真正因从老师身上学到真学识、真本领而感恩的,也不乏借老师的名气装门面的。
  启功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曾经整理了一个集子,系启功先生生前的言论。大意是说不要故弄玄虚,在执笔写字的姿势和将某人的字体写得像到什么程度上穷追不舍。因为你写的再像也不会超过他本人。老先生说的有理。书法的求变应当是真理。当然必要的临习也不可缺少,但是应当注重规律的寻求。其他方面的学习,道理也无外乎此。
  马王堆汉简的书者有意无意做了一件具有千万年功德的大事情:学习我的本领,但是别把我当招牌。
  十分感谢那些真正的科学家和真正研究科学的学者,幸亏在科学研究上还没有搞到非得像谁的地步,否则我们就只能停留在原始的生态当中了。
  还是多鼓励人们的创造为好。我就是我,吃别人种的粮,穿别人做的衣,用别人做的工具,学别人总结的知识,应当尊重别人的劳动,欣赏别人的付出,感恩于所有为自己生存作出努力的人,但是要有自己的精彩。
  所以我说:尊师未必重道,重道必然尊师。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9 10:55:36

 3   3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7188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