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轻描淡写文笔朴实、流畅,简短的文字构勒出点点琐事,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个人专栏知青个人专栏轻描淡写专栏 → 周宗岱中国画展座谈会发言记录

您是本帖的第 190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周宗岱中国画展座谈会发言记录
轻描淡写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版主
文章:1042
积分:908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9月1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轻描淡写

发贴心情
周宗岱中国画展座谈会发言记录
周宗岱中国画展座谈会发言记录

             ——根据录音整理

召集人: 胡宝利

学术主持:刘曦林

参加者名单及职务:

刘曦林 中国美术馆理论研究部主任、著名理论家

解永全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杨帆  文化部人事司专家处

李荣海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

程大利 中国美术出版集团人美社社长、总编

李宝林 中国国家画家、一级美术师

刘龙廷 人民美术出版社著名理论家

罗江华 中国文联组联部评奖处

刘云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书画院院长

旷小津 湖南省美协秘书长

赵志超 湖南省湘潭市文联主席

袁武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创作室副主任

孙志钧 首都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北京美协副主席

傅家宝 北京美协常务副主席

刘根长 全国政协《画界》编辑部主任

孟祥顺 中国艺术研究院

许仁龙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胡宝利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主任

邢少臣 中国国家画院花鸟创作室主任

陈风新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柴京津 总后创作室专职画家

程振国 北京美协副主席、中国山水创作院常务副主席

陈芳桂 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

王爱红 文艺报美术专刊主任

邓平祥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

袁质  亚洲书画杂志社总编辑

余宁  中国艺术报书画专刊主任

周明  人美中国画编辑部编辑

李伟  美术杂志社

李景祥 人民大会堂书画室主任

刘曦林先生主持座谈会:

刘曦林:刚才成功地举办了周宗岱先生画展的开幕式,过去由于我们当代美术史没学好,没做好,对周先生了解得比较少,真是非常惭愧。刚才看画的时候,大家无不感到周先生的山水画从北宋一直到黄宾虹的传统继承下来以后,画得苍茫、浑厚、老辣,画得非常有味道。花鸟画简而有拙趣,也是画得非常生动,画得非常有功力,有创造精神的一个艺术家,今年年方70,身体健康,精神矍烁。

我们对他的画展再次表示祝贺。

为什么说年方70?“人生70古来稀”,过去可染先生在世的时候说过“80不算老,70不算稀,60来岁小弟弟”。可染先生认为70岁的时候正是艺术创作的一个盛期,非常好的时期。

下面我们就开一个小型的学术研讨会,不是大规模的,也不是特别小,也还是可以的,在北京的著名的很多美术活动家、美术史论家、画家都到会了,来一起讨论一下周先生的艺术。我们没有设置什么专题、主题或者什么框框,我们就从周先生的作品出发,来谈周先生的艺术,谈周先生的艺术对我们的启发,同时周先生刚才在开幕式上我听到有一句期望,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我们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建议,以利周先生艺术进一步深化。

邓平祥先生:

邓平祥:我跟周宗岱先生不但是湖南老乡而且还是小同乡,我们是宁乡人,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我首先想简单的说一下跟他艺术有关的命运和他这个人的一些背景的东西,便于大家了解他的艺术很有帮助。周先生这个人是非常豪爽的一个人,非常耿介,碰到不平的事就要说,并且说得非常直爽,但为人很热情,所以因为这种性格上的问题,年轻的时候,还不到20岁就打成右派。然后就是人生的沉沦,这个大家都能想得到,什么事都干过,但无论命运多么的不幸,他有两点是没有忘记的,不平的命运对他成了一个激励的因素,一个是看书,为什么我把看书放在前面呢?因为可能在美术界象周宗岱先生这样学养、理论背景有这么好的人我认为至少在湖南是不多的。他写过一本很有见地的一本专著叫做《美辨》,就是谈美学的,作为一个画家,能够写出这么一本书这本身就不容易,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看了很多书,我记得他摘帽以后,安排在文化馆,摘帽改正以后他焕发了艺术青春,虽然年龄偏大一点,他凭着这种不幸的命运铸就的那种很强大的精神以及几十年的博览群书加上在绘画上一直都没有丢掉,一直在钻研在研习。还有一点就是大家都知道,湘潭这个地方是出了我们二十世纪一个大师齐白石的地方,齐白石可以说对湘潭的画家不但是艺术上的一种启示,还有一种作人上,艺术精神上一种激励,可以说湘潭籍的艺术家都受到这种激励,就是说我们这个地方出了一个二十世纪全国的、甚至有世界声誉的大师。象周宗岱先生对齐白石先生是有研究的,并且写了专门的文章,都非常有体会。他的学养、他看的书,比如说文学,他能够在湘潭刚改正的时候举办文学的讲座,比如说讲一个国外的大作家的某一个著作,象《简爱》呀这样的著作,他能够开这样的讲座。并且他在湘潭跟湘潭的一些大学的学者都有很多的交流,这就是我们今天看他的画感觉他的画有份量、有厚度,跟他这种学养是分不开的。

我今天看周宗岱先生的画,我大概有两、三年没看他的东西了,我今天看他的画感觉是眼睛一亮,就是说他这几年有非常大的进势,尤其在山水画上,我认为刚才刘曦林先生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从传统里走过来,并且有一些新的感受,把自己对造化一些感受性的东西融入到笔墨,形成一种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又有个人特点的一种山水画。并且我感觉他是一个多面手,花鸟也画得很好,我看到花鸟画就想到齐白石先生衰年变法的时候,那种以红花墨叶作一个旗子打出来然后实现衰年变法,我感觉周宗岱先生和齐白石先生有某种渊源。湖南籍的画家如果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几年在北京打出来的王憨山、易图境、包括陈白一先生,还有一些中年的年轻的画家,我感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就是从自己独特的感受经验、感性经验入手,这一点我认为是湖南画家一个非常大的传承,这也可以跟湘学的渊源挂上,就是湖南从王船山开始就重视经验、重视感觉,重视感性范畴的东西。我认为在一个文化变革的时期,你如果纯粹用笔墨来打的话一般是打不出来的。一定要以自己独特的感觉经验、感性经验、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这是别人不能取代的,笔墨是每一个人都能学的,但是独特的经验、独特的感觉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我认为齐白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师,与其说他有超越的笔墨,不如说他有非常不一般的感觉经验,并且他把独特的感觉经验和笔墨结合起来,我觉得周宗岱先生是有这种渊源的。

周宗岱先生对艺术上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也可以说是有抱负的,总想在退休后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今天我真是很高兴,看到了他比几年前有非常大的进取,我今天真的是感觉眼睛一亮。到了这个境地以后,我认为他虽然是一个地域里出来,但到他现在到了这种程度,我认为他具备了一个在全国国画坛上跟其他画家对话这种境界了。

李宝林先生发言:

李宝林我是在上一届齐白石文化节到湘潭去,有幸认识周老,我们在一起谈得非常好。他拿了很多画给我看,那时看的画基本上都是长卷。从长卷上看,周先生在传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画的笔墨、意趣和章法,都非常严谨。可以看出他的功力。

这次看画展,我看了他的作品,有很大震动。

他在传统上、在读书各方面,在画外做了很多功夫,这是周先生的根底。

我认为,周先生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这类画家。

周先生说,我现在很烦恼,到目前为止还没画出风格,到现在还没有把风格定下来,我说这样你就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的年轻人追求很早就定下风格,有时定得比较自然就比较好,有时硬性定下来就象一个蚕似的,把自己茧在里头。周先生到现在他还没有定型,这说明周先生不断求索不断探讨这种精神,从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周先生从绘画的心态上来讲还比较年轻,我应该祝贺你!

从周先生的画本身来看,我很振奋的是,山水画、花鸟画到这个笔头,画这么大写意的东西,敢这么大笔豪放地画,我感觉在画界不多,特别在目前画界,工笔画,制作的画比较多,但是真正的在笔墨上有修养的,在笔墨上见功夫的画就非常难得。周先生这样画的结果,我感觉也是他这种经历造成了他对很多人生艺术问题看得比较透彻了。周先生到了七十岁了,对艺术和生活的东西比较超脱了。所以我感觉见大笔头这种画法,是周先生一种感情的流露,一种真情的流露。我感觉周先生的画到现在画的越来画得越有生机,力、气都非常足,我祝愿周先生在艺术道路上,你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好是先不定型,你就永远探索下去。风格和定型有时是好事,有时是坏事。我倒希望周先生永远保持这种在笔墨上、在创作上的激情,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我感觉这样很好。

杨立舟先生:

杨力舟:国家画院真的是新的起色,我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画展,我是陪一个记者来这,碰上这么一个展览,我感觉很振奋。我觉得我们一直在争论笔墨,这几年一直在争论笔墨,我没有投入这个笔墨争论的讨论之中去,因为我是一个搞实践的人,不是搞理论的,对于很多问题也说不清楚,我是主张实践。我学了胡锦涛同志最新的政治报告,觉得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既是指导理论创新的原则,也是指导我们美术创作的原则。所以我在笔墨争论的时候,我觉得不如去看到好的笔墨然后再下结论说中国画的魂是笔墨,笔墨如何如何好。我今天看到周先生的展览以后,我就深深感觉到笔墨的价值,在周先生的画展上,有非常鲜明的体现,所以一眼就把我抓住了,就是说中国画笔墨的魅力值得我们细细的去玩味。所以有时候争论笔墨等于零啦笔墨这啊那啊,都弄弄弄出人事关系来,这很烦。多年来我最讨厌人事上这种麻烦,所以我今天很感慨,感慨就是说周先生画的笔墨价值正好体现了我们中国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也体现了笔墨这样一个非常深层的价值。我主张看周先生的画,着实对他的笔墨的价值和意义我看了后有所启悟,有所理解,我觉得他的笔墨,有力度、苍莽浑然,气势磅礴,既是美感的体现,也是他个人心境的体现,所以我非常佩服。

我觉得他的笔墨里有三个特点,一个有胆;一个有识;一个有格调。胆,体现在他的画面,有气韵,气韵生动,敢于用笔,敢写敢画敢落笔敢落墨敢用色,这几个都体现他的胆略。这个识,就是说他有知识,他对中国写意画理解比较深,他讲究用笔用墨,讲究书法用笔金石气,色和墨的强烈的对比,就是他修养的体现,同时又是重墨重色的对比,所以花鸟画的新鲜感、光感都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或者叫做现在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看到有的同志担忧中国画现在视觉冲击力似乎是个忧虑,我认为中国画从案头到了美术馆的大厅,你在展厅里面能不能吸引人,这恐怕是现代中国画家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原来是摆在案头上让人把玩去欣赏,现在要在几十米的大厅里面、几千米的大厅里面,你的画能不能让人看到你的内容,十米之外就有吸引力还是在三米之内有吸引力,这个差距很大。所以现在很多的画家都在追求中国画的视觉冲击力。我认为周先生在这方面是做得很突出的,所以我说他的画有新意,这就是他根本的所在,也就是说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视觉冲击力,如果没有视觉冲击力,展出的力度就很差。视觉冲击力靠什么?靠他的笔墨,靠他的画面构成和他的意境。

我觉得他的格调古朴、凝重、醇厚而有力,艳而不俗,这是因为他浓色和浓墨对比的结果。这三点,是我对他的画面初步的感受。这三点,也构成了他热爱生活,献身艺术的崇高的人品。

刚才邓先生说了他的经历,我了解以后更加钦佩他。



轻描淡写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yixiang118
我的我乐::http://www.56.com/w14/u_liyixiang118.html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7 12:28:22
轻描淡写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版主
文章:1042
积分:908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9月1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轻描淡写

发贴心情

刘龙廷先生:

刘龙廷:对周宗岱先生,坦白地说,没听说过,今天是初会。一个是本人孤陋寡闻,再一个就宗岱先生57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有关系。但是在我们艺术圈里头大家特别看重的还是艺术的水平,画品和人品是统一的,我刚才看了一下发给我的几本书,宗岱先生是一个学养全面的一个中国画家。当前来看我们国家的形势是大好,中国画非常繁荣,但是又能在中国画方面作出成绩同时致力于理论的深度思考,这方面也还是需要的,说是一个复合型的时代的艺术家,不管他前进到了什么程度吧,这个方向首先是值得我学习的。

宗岱先生的山水他得力于龚半千,当然也还有元代的王蒙,包括宋代的华?僧,他的有些小画很有禅意,大画很有气势,我认为宗岱先生的花鸟和山水是双向掘进的,过去煤矿工人掘进工。他的山水我们从里面看到的传统比较多,而他的花鸟画强烈的时代感。尤其他当年画过油画,画过水彩,在色彩方面,刚才力舟同志说的视觉冲击力主要在花鸟这个方面,那么就是说宗岱先生既关注古代的东西也关注现代的东西,包括书法、篆刻以至美学理论等等的方面,这样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呢就比较全面。今年宗岱先生是七十岁,七十岁按照孔子的话说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如果是没有这个全面的修养,没有对中国民族传统深刻的研究,没有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做到“不逾矩”有时候也不一定,有些人在不断地“逾矩”。“矩”就是艺术规律吧,如果不遵循艺术规律,单方面强调一些色彩也好,强调一些什么创新也好,往往要误入歧途。我今天看了宗岱先生的画展,感到很受启发,他的花鸟画非常大气,感觉很新颖。我们国家可以叫泱泱大国,应该有这个有气势、有魄力的东西。但是魄力不等于粗俗,按照悲鸿先生当年说的话:尽精微致广大。我们看宗岱先生的山水画他是尽了精微,而花鸟画呢是致了广大。这两方面都对我的启发很大。宗岱先生是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现在这个大胆落墨的人很多,而小心收拾的人不够,他大胆落墨之后不收拾了,有的呢就太小气,整体以后呢感觉细碎,我用八个字:纤细、小巧、琐碎、柔靡。这种东西画多了以后呢对于振奋民心,对于画家个人的豪情抒发都要受到影响。今天湖南送来一个很好的展览,湖南的画家我们看到几个,宗岱先生的画给我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看了以后感觉振奋,过去赵宗富说看了苏东坡的画、书法感到精神振奋一倍,而岂止一倍而已。刚才杨力舟先生也讲了,看了比较好的画以后,你感到提神,看了比较差的画以后,令人味同嚼蜡,昏昏欲睡,感觉视觉很疲劳,有的画大家看一眼就不愿意再看了,宗岱先生的画呢,特别是他的山水画还是很耐看的。我祝宗岱先生的画越画越好,在这个“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情况下继续在自己的作品中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步,越画越好。

刘曦林:谢谢大家,感谢刘龙廷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课题。我们在座的可能70岁的不多吧,宝林先生70,“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样一种艺术的境界和自己的艺术学养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从宗岱先生《美辨》这本书知道他是一个有学养的艺术家,而且这个学养和他的艺术间有密切的关系,刚才龙廷先生又从这个双向掘进的角度谈了他的风格,在山水画和花鸟画有不同的流向,这个流向也是宗岱先生和宝林先生谈话当中自己感觉到还有些烦恼,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大家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刘龙廷:我再说两句,中国画有疏密二体,宗岱先生的花鸟就属于疏体,山水属于密体,这是我的感觉,不一定对。

刘曦林:也有一些山水是疏体,密体比较多一些吧。

傅家宝先生:

傅家宝:我来看画展我是学习来的。我看了周先生的画呀,我当时马上就联想到朱屺瞻,因为朱屺瞻的画让人感到下笔力量很足,而周先生的画呢跟朱屺瞻有着一个很鲜明的共同点,从讲笔墨来说,笔是第一位的,墨是第二位的。周先生的画用线我都仔细看了,一些大幅的画,那个线是非常遒劲有力,而我估计周先生的画得益于他的书法。我们现在一些年轻人一些年轻的国画家对书法是不怎么练的,或者说练得很少。所以有些画面现在是制作的比较多,写意的“写”现在的年轻人少了,而我们老先生的画、周先生的画一看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画,就是拿毛笔挥洒写的,不是制作,不是做的。刚才讲到周先生艺术修养很高,而我们现在一些年轻人画画的人读书读得太少,过去我们美协办画展,经常收到的画有时都是“无题”,一个作者,几年、十几年参加画展,你看他的画都是“无题”、“无题”、“无题”“无题”……他连一张画的题目都想不出来,这说明文化的底蕴太浅,读书太少,我觉得这都是年轻人应该向老一辈学习的。

周先生的画一个很大的优点,心很静。而我们现在一些年轻人急于出名,心态比较浮燥,连画上都看得出来,包括有的成名的画家,心态也有浮燥的一面。我看了周先生的画以后,发自内心的觉得值得我学习的,应该也是把心态也要放静下来,在传统上下功夫、在笔墨上下功夫,提高文学修养,文化修养,使这个画能够更进一步。另外周先生说他的画个人风格还不够明显,我觉得从绘画上来说,您现在虽然比我们年龄大,但是从70岁来说还是小弟弟,那齐白石衰年变法、张大千80多岁左右变法,朱屺瞻也是到了80多岁以后变法,到了8、90变法的时候还在后头,厚积薄发,所以说您将来的艺术之路和艺术的风格的定型发展,后面的路程还很长,还大有发展余地。谢谢大家!

孙志钧先生:

孙志钧:跟周先生有一面之交,有一次我跟宝利去国务院招待所见周先生在那画画,当时周先生送我两本画册,也看了周先生的画,当时就觉得周先生的画很有特点,这次全面看了展览以后有点感想,我觉得周先生是为人平和,很谦和,但实际他内心的那种艺术的冲动在画面上看就是非常饱满。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应该是这样,人很平和,但对艺术的追求应该是非常有激情的。刚才大家也说了周先生的修养啊,对传统的学习啊、认识啊真的都很到位,我们从画上也都看到了。但是我觉得周先生他最大的特点呢应该不在这里边。我有一点感想就是说有的年轻的画家的年纪很轻,但他的画已经很老了,我说的“老”的意思是已经定型了、已经僵化了,已经没有激情了,或者已经没有感受了,我们见到这样的画也很多。但是周先生人也不能说老了吧,也就是年纪比较大了,但画很年轻,我们看到他那种浓艳的色彩,那种饱满的笔触说明他的艺术上的年轻,艺术上的年轻并不代表他的不成熟,就是说他的艺术生命力、艺术的激情很饱满,从画面上能够反映出来。象他的花鸟画,这种感受的东西和他的笔墨、颜色的结合,表达了他艺术家的内心的这种感受、冲动和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我觉得都能感受到。山水画里边有传统,但我看了有些画也是很有激情的,那种皴法,那种笔触,都能感受到一个老艺术家他艺术的生命力,我觉得这是最珍贵最宝贵的,周先生他很谦虚,说自己没有特点,我觉得艺术上特点是逐渐形成的,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且我觉得已经是很有特点了。尤其我喜欢周先生的花鸟画,当时我看他送我的画册我就有那种感受。因为他说他自己学过西画,学过油画,我觉得他大写意这种感觉的东西更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更强烈,更有冲击力。祝周先生的艺术生命永远青春。谢谢大家!


轻描淡写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yixiang118
我的我乐::http://www.56.com/w14/u_liyixiang118.html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7 12:30:23
轻描淡写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版主
文章:1042
积分:908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9月1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轻描淡写

发贴心情

程大利先生:

程大利:向周先生学习,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来晚了,周先生的画还没仔细看,等会再仔细看,慢慢看。一个整个感觉就是周先生的画用笔好。中国画到最后还要用笔。张彦远一千年前就谈到“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二十世纪以来我们把用笔给淡化了。宋人说“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这个“质” 我理解就是用笔,看这个笔的质量。力舟先生刚才谈到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画的视觉冲击的问题,我想用黄宾虹的一个研究结果,谈这个视觉冲击力。黄宾虹说画有三品:画拿出来之后,让人看了以后感觉“画面灿烂,为之振动”但拿回家挂在墙上之后,很快就感到兴趣索然,此为下品;画很完整,好看,能震撼人心,拿在家里久挂,也感觉很有力量,但时间推移,总有厌倦的时候,这叫中品;画,初看,粗头乱服,好多地方不甚理解,拿回家,久视之,越看越好,而且越看越灿烂,随时间推移,就永远不忍拿下来,此为上品。这样一来,我作为一个全国美展的评委,我觉得我评出来的画没法有上品。因为一个钟头就评完,这个没有办法。仔细想想,黄宾虹说的是对的。为什么对? “近取其质” ,中国画最后的问题还是看那个内省的力量,体现那个力量的、最能打动人的中国画的语言元素,是什么元素呢?就是笔墨!“笔墨”两个字说到底还是“笔”。张彦远说得很清楚,“归乎用笔”。墨要用笔,二十世纪把墨当色彩去用了,这是错的!在中国画论里头,这个墨不仅仅是色彩,它是用笔的一种方式,用笔表述心灵,而笔笔写下的一个心灵过程,那个叫“笔”。所以我看了周先生的画,我自己也是很震动,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这个政治上讲啊,叫“君子和而不同”,艺术上也是这样的。我们跟西洋画和而不同,二十世纪的问题是尽力让中国画和西洋画“同”起来,我们不断地谈“借鉴”、“吸收”,融西洋画为我所用,渐渐淡化它的边界,模糊它的范围,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个问题!似乎不这样做中国画就再也没有出路了,其实呢,我们着急了一点,我觉得这个中国画它一百年为一个单位就够了。一百年里出了不少人啦!“大家”不是说百年不可一遇啊!那几十人、十几人十几年一遇、几十年一遇一批人那叫“名家”!“名家”是什么呢?黄宾虹也说:“或沉或浮或隐或显过程中者”,它是个过程!然而大家不要着急,周先生的状态非常好,我看画家是看状态的。人生状态、人格状态、生命状态、学习状态,周先生非常值得我学习。不多占用大家时间,谢谢!

刘曦林:古人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这也是一个欣赏的过程。

程大利: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乐”就进入了人生的最佳状态。中国画的全部意义是一个养生、养心、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而不是其他的。

刘曦林:我们说古道今无非是更加理解了周先生的艺术,也理解了真的艺术。

郑书飞先生:

郑书飞:我觉得刚才程大利老师讲得特别深刻,他把周老师的画整个分析概括得很简要,很深刻。确实他的知识很到位,不愧为国家画展的评委。你说的艺术和那个评画的标准:“乐之者”,我认为不光是画画,包括书法、整个的艺术,包括演员演的戏什么的,都是这三个字,就是内心喜欢它,那才是好家伙,否则都是空话。老周的经历,不光是学画的过程,首先是生活的过程,我是见证人。我比他大几岁,在湘潭这个地方,他的情况我都是亲眼所见,跟他一块生存,一块在那种环境下过来,我们都属于“不得志”吧,不管得志不得志,得志不得志不要紧,强求是强求不到的。老周他比我小几岁,但也不是年轻人,要坚持也还是有些难度,他对画画、对艺术,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热爱艺术 创造生活”,他对艺术一直热爱,他的生活也是自己创造的。他的艺术放出光彩,能够有今天这个成绩,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一直到今天,他认为如果不是朋友的帮助,不是领导的支持,也不可能在这里搞展览,实际上他没把自己看得很高。他一直在各方面打造自己,文学、戏剧……很全面。刚才刘龙廷老师说原来都不认识,讲的都是实话,但是看了他的材料,就感觉他很全面,我感觉他就是在全面当中打造自己。一个人最后不是比画画,也不是比书法,就是比你的学问。当然搞艺术还得有艺术上的语言,艺术的词汇,艺术的创造方法,基本创作规则,国画有国画的笔墨,油画有油画的搞法,都有它一套专业技术,这些技术也是需要掌握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看你的内心,一个艺术家的内心是什么,内心里是激情,你这个创作态度,就象写文章这个立意,你的本体是什么?你要说什么话?要发言,发言有个基本点,你的基本点又很鲜明,这一点我认为周老师一直做得比较好。当然他这个也有一个过程,他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认识社会,不断地有所提高,这是我所看到的。他这个西画,他第一次给我看的时候,画一张水彩,那时我在文化馆,他在县文化馆,很年轻,十几岁。后来他又画国画,又遭难。他对朋友很诚恳的态度,对艺术也是一个诚恳的态度,没有什么花架子,一点一滴地在那里积累。他认识自己的弱点,他认为自己的字也好,画也好,偏“秀”,秀气,后来他有意地想,就找黄宾虹、齐白石,还有书法也是搞比较苍劲的东西,他冷静地看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短处,把它扭过来,他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我一次一次看他的展览,一次一次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说明他一天一天在进步。正如杨力舟老师还有李宝林老师,以上这些老师都对他讲了很多很金贵的话,确实讲得好,我希望多听这些老师的话,这些老师的话太难得了。这对我有一个启发,我们一个人的知识再怎么样也很难全面,老师一句话就把你提醒了。还有刘曦林老师,我觉得今天这个总结非常宝贵,对周宗岱艺术的进展非常宝贵。我希望集合这些老师的智慧,帮助周宗岱。你还要更加爱护身体,你还有大放光彩的时候,当然我们这也是对他一种鼓励的话。朱屺瞻、黄宾虹啊,你也可以创造你周宗岱的艺术,不要过于追求那个什么定型啊,风格啊。风格是个害人的东西,风格不风格,你到了哪一个阶段,没必要去强求,强求强求不到的,你真正画出你周宗岱,就是你的风格!

邢少臣:看了周老的画,感觉确实很痛快、很解气。周老这种笔墨,这种酣畅淋漓渲泄的笔法,让人看了以后确实很震撼。我感觉周老这种线条,周老对线的理解和认识,可能用了毕生的精力来研究。这个线,画得很有力度,很圆润、很厚重,而且很古朴、很自然,不论是山水还是花鸟。而他大笔的画这种山水画,给人一种感觉:甚至一点一线都有无穷的味道,你仔细品读,就是一块淡淡的色彩里面也能感觉云水之间的那种变化。所以对周老这种大笔画这种山水确实感觉到非常的震撼。可以感觉周老这种笔墨研究确实很到位,湖南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种文化底蕴、这种生活底蕴,我觉得对周老的艺术、对周老的修养都提供了非常非常多的养分。周老在湖南这个地方,虽然这些年可能我们北京不大知道,默默无闻,但是感觉正是这种城市之外,这种大量的创作、大量的笔墨研究造就了周老这种山水。我感觉现在象周老这种痛快淋漓的山水画很少见了。刚才很多同志都谈了,中国画现在这种笔墨功夫现在越来越淡忘了,很多人都忽视了笔墨,而周老用毕生来研究笔墨,而且笔墨达到相当纯熟,我感觉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典范。

非常敬佩周老。谢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刘云: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次感谢今天参加座谈会的各位老师。我这次来北京参加周老师的开幕式,是受省文联党组的委托。应该特别感谢国家画院给我们湖南的老艺术家这么一个平台,非常感谢在坐的老师在百忙中抽时间参加周老师的座谈会,我希望借这个机会感谢在坐的各位老师,同时也希望在坐的各位老师对我们湖南更加关注和帮助。

周先生我们应该说比较熟悉一点,我在省美协工作,周老师在湘潭市文联工作,接触比较多一点,相对而言,对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也好,艺术上的追求也好,体会更加深刻一些。周老师在我们这个省是老一辈艺术家,我个人认为他是比较注重读书的,尤其在理论上的研究。除了读书以外,不管是哪个艺术门类、哪个艺术品种,他都会非常认真,非常虔诚。他对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学习、从里面去发现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色彩上,我是画油画的,这两年也在尝试作一些水墨。周先生早年是学西画的,他跟一般的西画画家转为中国画不同,他不是肤浅的,他把油画的很多东西转换到他的中国画的笔墨里面。这一点我觉得周先生在我们学过西画又想来做水墨实践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刘曦林: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我们谢谢湖南给中国美术作出的重要贡献。如果说二十世纪没有齐白石,我们的美术史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当然不仅仅是齐白石,还有齐白石带过来的这个文风,齐白石说他的诗第一,他在画册前言里说一般人都知道我的画好,不知道我的诗歌、不知道我的书法、不知道我的篆刻,你们真知道我吗?希望我们年轻人、我们后人学习他这个路子而不是学习他的那个样子。这点从周老这个文脉里边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





轻描淡写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yixiang118
我的我乐::http://www.56.com/w14/u_liyixiang118.html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7 12:35:14
轻描淡写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版主
文章:1042
积分:908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9月1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轻描淡写

发贴心情

赵志超先生:

赵志超: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是湘潭市文联的,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周宗岱先生的画展,首先代表湘潭市文联对周老师的画展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受湘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放良同志的委托,代表她本人,代表中共湘潭市委宣传部对周老师的画展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周部长写了一封贺信,我这里给大家念一下:

周宗岱老师:值此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欣悉您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人画展,我谨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亲切的问候!

您是湘潭这方热土养育的优秀画家。您用自己的如椽的画笔描绘了湘潭如诗如画的山川和风土人情,为湘潭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谨代表中共湘潭市委、市人民政府衷心地感谢您!愿湘潭的山水在您的笔下更加熠熠生辉,愿您用更加酣畅淋漓的笔墨挥写人类的文明!

预祝您的画展取得圆满成功!

                

中共湘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放良

这是我们周部长的贺信,也是对我们周老师的一个充分的肯定。周老师是我们湘潭最优秀的画家之一,在湖南省也是很有影响的画家。周老师曾经担任过湘潭市文化局的领导,也担任过湘潭市文联的领导。周老师的人品画品我们是非常敬佩的,周老师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在美术方面很有建树。象他的花鸟、象他的山水,还擅长书法,在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所以周老师的才华我们是非常敬佩的,用我们周部长的话来讲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耐得清贫和寂寞,这一点我们由衷的敬佩。他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而在精神方面有很高的要求,他的生活非常朴素,也可以说是非常清贫,家里面到现在还是那么几十个平方的小房子,光线非常不好,非常阴暗,但是就是在这么一个非常狭窄的陋室里面,他创作了很多国画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说我们周老师又是非常富有的,他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非常充实的,这一点我们尤其的敬佩我们周老师。所以说我们周老师是一位真正的画家,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在这里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周老师艺术上更加炉火纯青。

解永全先生:

解永全:我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成员,刚才听了以上各位专家、各位画家、以及各位朋友们对周老师这次画展的评价,我认为是非常客观的一个评价。今天请咱们著名理论家刘曦林同志来主持这个会,我认为这无论是从学术上来讲、从咱们的艺术影响来讲,也是非常重视的。我想讲的呢,就不想在周老师的艺术上面、学术上面多说什么,上面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而且刚才我在开幕式讲话当中也有了一些概括。我想讲的是什么呢?我想回忆一段往事,我的往事。在七十年代末,我有幸组织上派我做人事工作,当时正好是中央下达了一个55号文件,是给右派平反。因为我的年龄来讲,57年的时候我才六、七岁,对右派的概念不清楚,右派到底是什么?但是在我接触的右派当中,有几个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就是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为一个右派去平反,去把他从河北的峰林调回北京,一个呢是剧作家吴祖光先生,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在坐的吴先生,最后这几个人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右派的代名词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国的精英!我感到接触的这个情况和我们原来的宣传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右派就是比较聪明,所谓的右派就是能够说真话,能干出点名堂事,这是我的感觉,因为这是多年来一直在我刚刚接触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碰到这么一个事。到现在,我跟周先生的认识并不长,还不超过两个月吧,到湖南以后,通过咱们齐白石纪念馆的那个陈芳桂先生,给我引见了他的老师周宗岱先生,跟周宗岱先生一接触,发现周宗岱先生是一个活得非常明白的一个人,就是因为活得太明白了,所以57年的时候遭受了厄运。但是,从他的作品当中,能够看到一种刚才宝林老师在发言当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厚积薄发。由于您的经历,造就了您的人生,产生了您的艺术作品,这个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您这段经历、这段人生。甭管笔墨也好,甭管色彩也好,甭管这个冲击力也好,这都是您内心的一种勃发。我认为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画家,需要这样。我们当然不能创造痛苦啊,痛苦也没必要去创造,但是我们应该正视,应该面对,面对一些曲折,面对一些生活当中的不顺,这个东西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不是负面效用,可能更能体现我们的修养,积淀我们的艺术,积淀我们的学识,最后它产生出来的是真正的艺术。

我想说的就补充这么一点。也非常感谢湖南省政府、湘潭市委、湖南文联、湖南美协给我们推荐了这么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艺术家,而且祝愿周宗岱老师在今后的艺术创作当中给我们提供更优秀的作品。

谢谢大家!

刘曦林:感谢解院长从头到尾坐到底参加我们这个学术研讨会。解院长讲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生问题,是人生问题也是艺术问题,艺术不就是人生的一种创造活动的一种体现吗?可以说人生的经历和艺术风格的关系非常深刻,非常密切,不可分。的,因为我们最后都要把艺术当成一种生命体验,要把画当成人来认识,这种生命体验在艺术的格调和人品间的关系它是相辅相成的。有些事情也是说不清楚的。活得明白,说不清楚,最后自然而然成了艺术。

综合我们刚才谈到的一些问题,我想在周老师身上体现了非常高贵的做人的品质和从事艺术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往往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不容易把持。我们说中国画是一个程式的艺术,有时我有这样的感觉,程式是我们艺术成熟的标志,但如果我们把程式僵化了之后,这个程式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僵化的开端、是我们消亡的开端?这个东西也是辩证的。所以周老师说自己是不成熟,没有定型,刚才李宝林先生鼓励他就这样“不定型”的走,这东西都隐含着很深的艺术哲理。另外就是怎样做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怎样在中国宿论、中国文人里面悟到的学画的东西。一个自学中国画的人,到了七十岁的一个老人,能画到这样一个水平,这么一个程度,你就不是当地的一个平常的业余的画家了,你就是当今要在中国国家画院办过展览、会有影响的一个艺术家了!我们周老师是非常谦虚的,但是我想也用不着过谦,说实在的,在北京,能画到这个程度的人,我们怎么去数,怎么去算,我今天我不说,有人可能在某个方面比周老经验多,比周老画得丰富,他的学历比你高,他的经历比你丰富,他的知识面比你宽,他房子也住得比你好,但艺术上不一定达到这个高度。有好多才人藏龙卧虎是在基层的。我来到北京三十多年,我有个体会,刚刚到北京的时候,北京的那个美术报刊的错别字,可以说是错误百出,后来感觉北京——不怕得罪北京人——不是北京人的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是全国各地的一些学问家集中到北京,塑造了北京的文化形象。这让我想到了一点,就是今天因为有省的领导、也有湘潭市的领导在出席,我多说一句话,就是说周老是湘潭的一个人材,是个宝贝,是一个文化财富。前几天有个宿州在美术馆办展览,开了一个研讨会,有几个人都是宿州出的,王子云、刘开渠、王兆明、肖荣士,出了这么多大家!但是我讲了一个故事,1984年我在济南开美术家代表大会的时候,王子云老人家下车没人接,王子云是刘开渠的老师,非常有贡献的美术史学家、油画家、留学法国的,他当时80多岁了,到了济南下车没人接他,坐的三轮车到的南郊宾馆。他到了会上散发的不是他的论文,散发的是他没有解决住房问题的一个呼吁书,非常难过,这个事情。就是说,在老人们、在这个老一辈文化财富健在的时候,我是希望艺术家们要郑重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方面,我们的领导是不是也要关心这些文化人,关心这些文化财富,使他们在艺术创作的盛期有着更好的创作条件。尽管说房子住得好不好,钱多不多,和艺术质量不成正比,但是我们应该给他一个好画室。这样最后通过我们社会集体的努力,通过艺术家我们自己的努力,我想我们的艺术会逐步的深化。

周老再到北京来办展览的时候我们再来给你捧场、再来跟你一起讨论。祝你健康长寿、艺术长青!

好,谢谢大家!

  



轻描淡写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yixiang118
我的我乐::http://www.56.com/w14/u_liyixiang118.html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7 12:36:43

 4   4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20313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