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唱《云雀之歌》时想到了什么?
当我听到彭树琪大哥昔日的同学、朋友在唱《云雀之歌》时,就被歌声吸引,又回顾起我们这一代人所走过的路。应倡导什么?扬弃什么?问题太大,我的知识贫乏,难说清楚。我们不能再颠倒是非去对待别人。也不能泯灭良心去对待过去。
良石女士撰文中所述:“认识彭树琪的人,没有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吸引。他一身正气,满腔热情。别人有难,他总是挺身而出,授以援手,有人孤立,他送来慰问和温暖。在当年那种无情斗争的年月,他的人情味像冬阳一样可贵。”追思会上,人们又都谈到彭树琪大哥善待他人,有包容之心,更凸显其人格魅力。他成绩优异,确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那时,有的人的命运是不能够通过主观的努力而能得到改变的。如他爷爷因多置了点田或他的父亲因生意做得顺畅,善于理财,积累了财富,使他们的子孙们获负罪,命运就被别人掌控。
我们在人生观形成时,翻开历史教课书,从大泽乡讲到金田,讲的是农民起义斗争史。学的是斗争!“纲举目张” ,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后来居然还停课闹革命,美其名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中华大上地再次容不下读书的课桌。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延续了上千年,考试制度严密,无论出身如何贫寒之士,都可以通过寒窗苦读,获得应考的机会和出任官吏的可能。阶级观念,也为这种考试所打破。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仿佛这方面的知识讲得少了点。六十年代,我在长沙市利用望城县的旧煤矿办的一所学校里读书,有一次,同位老师去附近农村劳动,有位修鞋师傅给同学的修鞋,健谈,与老师攀谈,知道俩人同姓,便套近乎:“五百年前是一家。”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顿时变脸,说:“什么同族同宗,亲不亲阶级分。”当时那修鞋师傅自讨没趣,脸红一阵白一阵。当时我很同情修鞋师傅,同学们愕然,这又为什么吗?什么事都上纲上线,心都凉了。后来他真把出生差的同学当狗崽子,另眼相待。有位同学可能贫血,在劳动中经常头昏,肚子(可能是蛔虫引起的。)绞痛,他坐在那儿悠闲自得地抽烟,没讲半句安慰话。看老师无动于衷的模样,我当时就认为,他不如我的小学班主任张孝喜老师。他只能教我们学文化知识,不能教我做人。学生的头脑变得简单了,青年人浮躁,干出的事却象威虎山的人。在大革命中有的善良的同窗好友,突然,使人不敢相认,竟毒打老师和同学,不正是师出于他的门下。
我们用良知去反思过去,在同一片蓝天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学好千日不足,学坏半日有余。幸而在我们读书时,有良知的老师健在,他们用个人的魅力,感染着我们。他们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
而彭树琪大哥受到过了这种教育。但是,他在农村的年月里,所发出的光和热,究其根还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尚存有不少有品质的家庭单位。他们历来十分注重对家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在修身、治家、处世等方面言传身教。子女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并理解到其中包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风范,在人生实践中升华,方能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非常可贵的。
可是大革命的最后一击,将这些家庭打得支离破碎,使不少金玉良言逐渐烟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使我们年青一代孤陋寡闻了。也正是这些优良传统文化变得孤陋寡闻,传承行成了真空,断挡。今天我们之所以追思一位因劳累过渡而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的彭树琪大哥,狭义的一面,是他的高尚的道德感染着人们,大家都在怀念他。而从广意上来说是在追忆失去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真善美。有人叹息说,五十年代的小贩、农夫、农妇的道德水准都令今人刮目相看。
现在社会分层消灭了,受教育的面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但是,学历和西装革履并不能彰显出人格的魅力。为什么有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损害公众利益,为者恬不知耻。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人都应当敢于理直气壮地讲真话。而眼下为什么明知损坏他人利益(其中包括自己在内。),而没人不理直气壮制止荒唐的行动。为什么有那么些富裕的人对帮扶济困、社会公益事业莫不关心,而沉迷于吃喝玩乐的层面。也说明是人格魅力,传统教育及其价值观的缺失。至此使我想起一则古训:“有利于己,无利于人,君子不为,小人为之。无利于己,有害于人,小人不为恶人为之。有害于己,有害于人,恶人不为,蠢人为之。既利于己,又利于人,君子为之。”
今天,我们不但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真善美,还要综合其他的因素,如良好的家庭教育,人际交往,师承关系,社会阅历等等,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对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