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高品位的消费文化,是促使广东率先进入“文化小康”、“文化和谐”社会的内在的、紧迫的需要。小康前是生产占主导,小康后是消费占主导,这种转变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
的消费文化转变。随着小康发展的不同水平,消费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特征,相应地出现与之相匹配的消费文化。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重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广东是一个经济强省,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省。建设高水平的文化经济必然要求营造高品位的消费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和谐。构建和谐的消费文化,就是要造就“生产与消费积极互动、精神消费文化引导物质消费文化不断上升、和谐发展”的良性机制。
从客观的消费文化入手
消费文化可以分为客观的消费文化和主观的消费文化。客观的消费文化是指通过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消费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文化和媒体消费文化。存在于个体身上支配其消费行为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审美情趣等主观消费文化,是在客观的社会消费文化中形成的,社会消费文化熏陶、培养着主体消费文化。营造高品位的消费文化必须从客观消费文化入手。
首先,应当把加强生产消费文化建设作为广东营造高品位消费文化的基础。我们把通过生产凝结在产品中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审美情趣,以及反映在产品上的文化规范和文化倾向称为生产消费文化。生产者在生产某种商品时,也同时生产了一种消费文化,而消费者消费的不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商品的文化价值。广东的生产技术走在全国的前列,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技术含量比较高,但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要求生产商要以产品的文化价值作为产品质量的根本目标和基本标准,让人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商品感受到和认识社会进步的文化准则和文化要求,并以这种文化准则和要求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其次,应当把媒体消费文化的建设作为广东营造高品位消费文化的重点。如果说,生产消费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的话(即通过生产物化产品表现出来的消费文化),那么,媒体消费文化则是一种文化产业(即通过生产精神产品表现出来的消费文化)。媒体消费文化是指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传播的文化信息以及反映在商品广告中的文化倾向。在大众媒介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往往被现代传播系统所影响,媒体文化实际上也就成了消费的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工业既是产业更是意识形态,媒体消费文化从观念上引导人们接受社会的消费文化。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应把文化娱乐、新闻出版、电子信息传媒三大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
消费文化要解决两大问题
消费文化从基本的意义上说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消费什么;二是怎样消费,按照什么方式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是一种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如果说,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人们消费的理性化功能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受到来自人自身生理和生产需要的限制,有较强的客观性;那么,到了现代社会,消费愈来愈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控制。因为人们的生活保障逐步趋于稳定,这时,人们消费的客观意义隐退,主观意义突出。因此,社会在制定生活标准上的决定作用突出了。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弥补自由市场体制的缺陷,应是建立合理消费文化的必由之路。
广东人的生活方式已从过去那种以经济收入为基础转向以消费文化为导向,因此,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主要任务是:第一,顺应城乡居民日常消费品走向高档化的变化趋势,加快发展产业文化(即生产消费文化建设),提高物质产品的档次和文化附加值;第二,顺应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迅猛增长的变化趋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即媒体消费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商品生产和丰富文化服务供应。
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
广东是个开放程度很高的地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消费问题上同样会遭遇困扰和掣肘。炫耀性消费、超前性消费、浪费性消费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存在,不利于个人和社会。要改变上述不合理的消费状况,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文化既不同于禁欲主义消费文化,也根本区别于享乐主义消费文化,而是把满足享受需要的生活方式限制在以满足发展需要的生活方式为中心的框架内,促使人们建构一种以发展为中心的消费结构模式;树立公平的消费文化观念,这需要大力培养消费道德,不能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 大力培育精神消费文化,以提升生活的层次和品位,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开展消费文化教育,这是一个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其“社会化”的途径有培训、模仿、顺应、创新等;“文化化”强调消费知识的科学化、消费观念的文明化、消费伦理的合理化、消费时尚的健康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广东消费者的文化素质,也才能使广东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进入有文化内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