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的书,我已经拜读了
雪雪寄来的书《我们是雁阵》,直到11月18日才收到,因此书珍贵,加了挂号所以时间较长,我已经读完,很感动,作者还为我签了名,我想应该回应一篇读后感之类的PP才是,可惜我只有伤感,毫无才情,总也写不成.想作家们洋洋万言之书,除天赋外,确实是用心血浇成,我等只有佩服。
我的妹妹们下放是文革武斗平息后的事情,也许因为时间短,没有十数年那么长,我去乡下探望时,他们的磨难刚开始,在烟熏火撩的黑屋里,昏暗的油灯下,吃着半生不熟的饭菜,那天还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叫邹留香的女孩闻讯而来,她们一直与我的妹妹们一样叫我为大姐姐。我们五个女孩就挤在一张宽大的床上讲话,他们就像一群被抛弃的小燕无依无靠,无人问津,而我对妹妹们的困境无能为力,内心的凄凉不言而预。我一个个叮嘱她们,女孩子要注意的事情:月事来了不要下冷水、不要挑重担;不要单独走夜路;不要……等等,直讲到口干舌燥天渐微明才昏昏睡去,第二天,他们送我上汽车,我不敢回头,无奈地将他们留在那不知前景的乡村。
我没有去过大妹妹下放的金家冲,后来她告诉我,吃不饱饭是经常的事情,一天只吃两顿饭,要做到天黑才能回知青点。再后来我们都在奔各自的生活,无暇谈及当年他们下放的事情,年复一年,几十个春秋过去了,我对两个妹妹知青经历的了解停留在此。
老土的书《我们是雁阵》我细细翻阅,从字里行间找寻我妹妹当年的足迹和心路历程,我盯住描述我的同学俞沛苍的字段,极不情愿地将那掺景与我印象中温文儒雅的少年叠影,无论如何都是一场恶梦。
书中或热烈、或悲哀的一幕幕,在知青这个群体中曾经上演过千万次,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心情,相同的命运。直看到你们穿越阴霾,奔向光明,我才松了一口气。
正巧前些天《凤凰大视野》专题回顾广东知青当年的境遇和他们如何由满腔热诚到极度失望,再到奋起找寻出路,冲过围追生死线,游戈于深深海湾,到达希望彼岸.其中不乏成功人士,有期货教父,著名编剧,然而大多数直到现在还生活在底层。主持人梁文道说:今天社会前进了,人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知青们回想当年的情景仍如心中的一根刺。
这话我信,因为几十年前的痛,还是那么深切,几乎从未走远。于是我理解了,何解湖南知青网会那样受捧,何解关于知青的文学在我们这代人中产生共鸣,反响甚大。
又在江永板块上看到标题是《四十年前我们曾经这样......》的帖子有些感慨,四十年后他们仍然这样,将来又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记述他们的过往呢!
作为《我们是雁阵》一书的补充我还读到湖知网上的很多文章如曾事桑农的《邱某》、英夫斯基的《我们曾经的年代 》、 大漠孤烟的《 芭茅岭的那几个知青》等。觉得你们的知青生活虽多磨难,却不乏精彩,你们没有虚度,可敬可佩!
用以上笨拙的文字回谢老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