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文斗重新整理并发表此篇文章!乐闲这篇文章的初稿我在去年已拜读过,因我和闵立宏是高中的同学.乐闲朋友非常认真过细,文章出炉后,就找到我班同学给看一下,证求意见,看有什么要补充的.乐闲这篇文章,真实生动记叙了闵立宏,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给人感动和心灵的震撼!
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她因背了海外关系的沉重袍负,比较沉默寡言.但她性格坚强,有什么事总是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
在广阔天地吃苦耐劳,接爱再教育.在家是一位贤妻良母,抚育非亲生儿子.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是一名深受学生爱载好老师。她不求回报.也从不后悔自已的选择.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愿闵立宏同学晚年幸福,健康!
去年五月份闵立宏回了趟长沙,这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第一次逢.见到她,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她一点也不讲究穿着,和一个乡下老太差不。,虽然她现在生活得还可以,但她从没享受到本应属于她的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
闵立宏为2007年十大新闻人物,当之无愧!我投上一票!
谢谢乐闲!谢谢文斗!
这是68年的闵立宏;
这是去年闵立宏回长同学合照;
读《仰望这样一种平凡》
这是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可以乐此不疲地穷究着能给自己获得精神剌激和愉悦的娱乐因子,常常沉溺于那种天天都在发生的伪崇高伪感动而不自知;这是个充满欲望和金钱的消费主义时代,人们在透支地消耗着自己的金钱和生命,仿佛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自己肢体的舒适,“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一类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极度膨胀——也许我太过悲哀,但当下有太多人的生存指导思想是如此。人生的含义果真如此浅薄?人生那种道德的淳朴和善良这些美好的东西果真令人不屑一顾?由文斗推荐乐闲所写的《仰望这样一种平凡》一文给了我们相反的答案。
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苦难所构成。我读过很多叙述普通人的故事,但这一次我仍然被《仰望这样—种平凡》所打动。在我的脑海中,所谓“留守知青”至今仍是一个弱势群体,也许这些众多的留守知青情况各各不同,但以我真实的想法,背井离乡的他(她)们还在率领着子孙们多少还在延续着自己过去的故事。我感叹于闵立宏多舛的人生,感动于她如何历经坎坷战胜挫折超越苦难,获得对人生真谛和生活意义的体认和顿悟,从而在健康的道德原则和生活哲学的指引下,开始平凡而积极的生活。作为读者,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这正是缘于一种这一代人都有过的一段感同身受的经历。而主人公闵立宏的一生似乎更是将苦难大包大揽于一身。她的婚姻、她的泣血人生,她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让我想起一个人,即我在拙作《守望命运》中写到的那位华圹女知青李莉,在那样的年代里,竟然如此巧合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汇合在苦难二字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
谈点有悖于众多跟帖网友的观点,虽说可能挨骂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读毕此文之后,虽不免为女主人公遭遇的命运扼腕叹息,腾升一种深切同情之心,却为文中所述的“幸福婚姻”感到某种疑惑:悲惨的命运反倒给闵立宏带来了一段美好的婚姻,这岂非歪打正着?我无意贬低作者赞美闵立宏当时传统的美德完全利他的牺牲精神,也无意否定“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她把爱心献给了比自己大十八岁的丈夫、献给了非亲生的儿子”以及这对不对称夫妻在今后的日子里建立起来的那种相濡以沐的亲情。要说的是,闵当时在自已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何以会作出如有悖世情的决定,一个有着相当文化的女高中生,显然,她对朦胧的“爱情对象”应该不是一位己经有个儿子而且大她十八岁的男人;显然,她毅然地来到这家徒四壁的生活环境来建立自己的婚姻生活是一种命运的使然,是一种人性压抑的无奈。我宁愿相信作者作这种淡化处理是对闵的道德善良克己利他的精神的一种赞美,然而,这种戏剧化的处理却遮蔽了苦难严酷的实质。明明展示的的是一段人生炼狱般的叙事,让我看到的却是奇异无比的海市蜃楼。
由炼狱而顿悟、升华继而获救—方能真正体现关于叙述苦难和道德的真正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