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长沙芙蓉路上,一家工商银行前绿化带上,横卧的花岗岩中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碑,很不起眼。读一遍上面的文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湖南陆军讲武堂故址位于校正街,一九一六年谭延闿创办于又一村……一九二零年……谭延闿将讲武堂迁至小吴门外校正街前陆军小学堂校舍……”先后有刘少奇、彭德怀、黄公略、王劲修等人在这所讲武堂学习。
校正街,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长沙城里的一条小巷子。巷子深处有所学校——韭菜园完小,我在那儿发蒙,读了四年书,到五年级时,一场“革命”,风疾雨骤,学校停课了,我几乎天天混迹于校正街周边的小街小巷之中。自认为对它非常了解的我,对这里曾经有所“讲武堂”却浑然不晓。
以长沙一中为圆心,向北走
老长沙东部边沿,也就是芙蓉路以东,有好多地名中带有“标”、“棚”字。协操坪、炮队坪、军路侧、校正街、校横街、新军路。再加了碑文介绍的“陆军小学堂”、“湖南陆军讲武堂”。这一系列地名都与军队有关联。幼年的我是不会产生联想的,只是记住了这些地名而已。
洋务运动之后,晚清政府组建了一支装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这支有异于八旗军部队叫“新军”。20世纪初,袁世凯组建的北洋常务军的建制顺序是:镇、协、标、营、队、排、棚。北洋军的建制名称与长沙一中附近的地名相对照,就会发现那儿曾经是驻军的地方。校正街是阅兵地,炮队坪是炮兵驻地,协操坪是驻有“协”一级的军队,地名带“标”字的是驻有“标”一级的军队。晚清时的“陆军小学堂”设在校正街其原因就是那儿是军队长期驻地。
校正街,一条从长沙地图上消失了的街道,如今只剩下芙蓉路边这块石碑见证了它曾经的存在。
校正街和校横街已不存在,在附近只剩下这两栋老公馆房子是解放前的建筑.已经被门面包裹住了.
这是军路侧,正前方是韭菜园,横向马路是八一路,我所站的位置是清水塘路口.那家长康药店可以称得上是老字号了,解放前就在这儿开店.
炮队坪巷子口立了一门古炮,清水塘小学在文革前叫炮队坪小学
一中校门
协操坪,后更名为东风广场,现名为湖南省人民体育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