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给思乡的父亲
那一抹乡情,是浓浓的,甜甜的。那一抹乡情,是淡淡的,又是深深的。淡淡的是因为“少儿离家老大回”,年代久远,部分家族中的小辈难以一一认清,而乡音的甘甜却在不变的乡情中流淌,在思念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926年2月,父亲出生在湖南永兴县某乡村,兄弟姐妹八人,父亲排行老七,上有三哥三姐,下有一个满妹。早年父亲参加了革命,是兄弟姐妹中唯一远离家乡的人。解放后转业安置在南昌某医院工作,后与南昌籍的母亲完婚。自离开家乡后父亲因工作及家庭很少回老家看望,然而他的思乡之情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加深变浓。
这种乡情体现在不变的乡音中。在家中我们都是用南昌方言交流,而父亲至今说出的却是带有浓厚的湖南家乡口音的普通话。这种乡情在取名中展露无疑。我与弟妹们出生后都是父亲请单位的先生取名,而我的两个侄子的名字却是父亲取的,字里行间不仅蕴含着他们的辈份,而且还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玉洪、玉思,他们是“玉”字辈,“洪”是因为老家有个地名叫“八尺洪”,“思”就是“思乡”之意了。浓厚的乡情同时会出现又在他的举止和言谈中。他经常会在我们面前介绍老家的情况和风土人情。每当老家来人,他特别的高兴,年轻时还亲自陪同参观、游玩。前不久,他要我们小辈把家中唯一的一张祖母照放大后挂在家中……
这浓浓的乡情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我知道:我是湖南人。
1986年3月,家中收到老家电报,说是大姑病危,非常想见远在他乡的小弟。这下母亲犯难了,因为当时父亲也身患重病,远行诸多不便,令人放心不下。可父亲态度非常坚决,说小时候大姐对他最好,一定要去看望。母亲理解父亲的心情,多备了一些常用药物,由我和大弟请好事假陪同父亲前往。
那是我30多年里第一次回老家看望。我们的任务是照应父亲衣食住行,提醒吃药和休息等等。在湖南老家,一路的情景令人感慨和温暖,那一山一水倍觉亲切。下了火车后来到的路旁小吃,那里的米粉感觉中比南昌的还细腻可口,老板得知我们是来探亲的,还执意要免费给我们续上,那热情真令人感动。父亲是老革命,思想非常传统绝不会让我们占小便宜,连路旁的算命摊子也不许我们驻足,说什么党员不能搞迷信,呵呵,真有意思。
我们的首站是堂哥家,他是大伯的大儿子,虽叫大哥,其实他比我父亲小不了几岁,儿时一块长大。在老家,我的辈份升了,大哥的孙子叫我“婆婆”,第一次被称谓长辈时还真有点不好意思的。
在老家,我不敢相信患病的父亲是那么精神,那么有毅力。在大哥的陪同下,我们分别看望了大姑,来到其他几位亲戚家。应该说祖父是个大家族,家庭成员较多,合起来足以成为一个自然村的人。可他们的居住地非常分散,当时的交通也不方便,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走就是几十里。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听家人说我大姑在看到父亲后,人也精神一些了。而我那患病的爸爸,同样是也是精神抖擞,与家人聊天时,经常是一聊就一宿,在走山路时,我和弟弟常常被他远远地抛在身后。我们所担心他的病情不仅没加重,相反的是红光满面。
老家人对我们的到来是非常热情的,下蛋的母鸡也照样宰杀了,用来招待我们,真叫人于心不忍。餐餐桌上都是十几个可口的饭菜,在当时还比较贫穷的农村,那可是天天过大年啊。当然在菜桌上是十有九辣的,好在小时候父亲就给我们注入了辣因子,所以我们是辣不怕的后代,辣出汗也要吃,因为那菜别样的香。家乡人介绍,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看来他们不仅勤劳,而且很知足,多么纯朴本份的一代人啊。当我们返回南昌后,老家来电,说在我们离开老家以后不久,大姑便安详的走了。因为我父亲回乡看望,了却了大姑的心愿。
在老家,我用手上的笔墨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时隔20多年了,我翻出这些写生,往事又历历在目,在高兴中,我冲洗了一套送给父亲。爸爸特别高兴,说这是我给他最好的礼物,并且一张一张地给我和从未去过湖南老家的母亲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时值中秋佳节之际,我非常理解父亲的思乡之情,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我年迈的父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爸爸,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望着天空中朗朗的明月,我想对您说:在您身体状态良好的时候,我们还会陪同你去老家看望家乡的亲人,看望家乡的明月清风和家乡的巨大变化!
本文由 甘露. 在 2007-09-25 19:39:47 发表。
※ 甘露. 于 2007-09-25 20:22:16 修改本文
那一抹乡情,是浓浓的,甜甜的。那一抹乡情,是淡淡的,又是深深的。淡淡的是因为“少儿离家老大回”,年代久远,部分家族中的小辈难以一一认清,而乡音的甘甜却在不变的乡情中流淌,在思念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926年2月,父亲出生在湖南永兴县某乡村,兄弟姐妹八人,父亲排行老七,上有三哥三姐,下有一个满妹。早年父亲参加了革命,是兄弟姐妹中唯一远离家乡的人。解放后转业安置在南昌某医院工作,后与南昌籍的母亲完婚。自离开家乡后父亲因工作及家庭很少回老家看望,然而他的思乡之情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加深变浓。
这种乡情体现在不变的乡音中。在家中我们都是用南昌方言交流,而父亲至今说出的却是带有浓厚的湖南家乡口音的普通话。这种乡情在取名中展露无疑。我与弟妹们出生后都是父亲请单位的先生取名,而我的两个侄子的名字却是父亲取的,字里行间不仅蕴含着他们的辈份,而且还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玉洪、玉思,他们是“玉”字辈,“洪”是因为老家有个地名叫“八尺洪”,“思”就是“思乡”之意了。浓厚的乡情同时会出现又在他的举止和言谈中。他经常会在我们面前介绍老家的情况和风土人情。每当老家来人,他特别的高兴,年轻时还亲自陪同参观、游玩。前不久,他要我们小辈把家中唯一的一张祖母照放大后挂在家中……
这浓浓的乡情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我知道:我是湖南人。
1986年3月,家中收到老家电报,说是大姑病危,非常想见远在他乡的小弟。这下母亲犯难了,因为当时父亲也身患重病,远行诸多不便,令人放心不下。可父亲态度非常坚决,说小时候大姐对他最好,一定要去看望。母亲理解父亲的心情,多备了一些常用药物,由我和大弟请好事假陪同父亲前往。
那是我30多年里第一次回老家看望。我们的任务是照应父亲衣食住行,提醒吃药和休息等等。在湖南老家,一路的情景令人感慨和温暖,那一山一水倍觉亲切。下了火车后来到的路旁小吃,那里的米粉感觉中比南昌的还细腻可口,老板得知我们是来探亲的,还执意要免费给我们续上,那热情真令人感动。父亲是老革命,思想非常传统绝不会让我们占小便宜,连路旁的算命摊子也不许我们驻足,说什么党员不能搞迷信,呵呵,真有意思。
我们的首站是堂哥家,他是大伯的大儿子,虽叫大哥,其实他比我父亲小不了几岁,儿时一块长大。在老家,我的辈份升了,大哥的孙子叫我“婆婆”,第一次被称谓长辈时还真有点不好意思的。
在老家,我不敢相信患病的父亲是那么精神,那么有毅力。在大哥的陪同下,我们分别看望了大姑,来到其他几位亲戚家。应该说祖父是个大家族,家庭成员较多,合起来足以成为一个自然村的人。可他们的居住地非常分散,当时的交通也不方便,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走就是几十里。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听家人说我大姑在看到父亲后,人也精神一些了。而我那患病的爸爸,同样是也是精神抖擞,与家人聊天时,经常是一聊就一宿,在走山路时,我和弟弟常常被他远远地抛在身后。我们所担心他的病情不仅没加重,相反的是红光满面。
老家人对我们的到来是非常热情的,下蛋的母鸡也照样宰杀了,用来招待我们,真叫人于心不忍。餐餐桌上都是十几个可口的饭菜,在当时还比较贫穷的农村,那可是天天过大年啊。当然在菜桌上是十有九辣的,好在小时候父亲就给我们注入了辣因子,所以我们是辣不怕的后代,辣出汗也要吃,因为那菜别样的香。家乡人介绍,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看来他们不仅勤劳,而且很知足,多么纯朴本份的一代人啊。当我们返回南昌后,老家来电,说在我们离开老家以后不久,大姑便安详的走了。因为我父亲回乡看望,了却了大姑的心愿。
在老家,我用手上的笔墨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时隔20多年了,我翻出这些写生,往事又历历在目,在高兴中,我冲洗了一套送给父亲。爸爸特别高兴,说这是我给他最好的礼物,并且一张一张地给我和从未去过湖南老家的母亲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时值中秋佳节之际,我非常理解父亲的思乡之情,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我年迈的父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爸爸,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望着天空中朗朗的明月,我想对您说:在您身体状态良好的时候,我们还会陪同你去老家看望家乡的亲人,看望家乡的明月清风和家乡的巨大变化!
本文由 甘露. 在 2007-09-25 19:39:47 发表。
※ 甘露. 于 2007-09-25 20:22:16 修改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