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永兴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永兴县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永兴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6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1元,增长6.3%。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的收入人均1066元,增长7.8%;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940元,增长42.6%,二、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2417元,增长2.2%;转移性和财产性等非经营性现金收入人均142元,增长23%。前三季度永兴县农民增收主要呈现三大新亮点:
1、工资性收入是支撑永兴县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随着永兴县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新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项目区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寻求新的就业门路;国家出台保护农民工就业政策措施,外出务工环境得到改善;各级政府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农民就业技能得到一定提升;人力价格比上年大幅提高,零散打工人员收入增加较快。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永兴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长7.8%,占全部现金收入比重的40.3%,对全部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1.3%,收入构成非农化趋势明显。
2、第一产业对永兴县农民收入贡献率呈上升走势。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入,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上受供求关系的周期性影响,2006年以来,永兴县大宗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生猪价格历经去年前三季度的低谷后逐步回升,今年前三季度则创下近年来的新高。永兴县农民从农业得到的现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人均217元,增长9.9%,对全部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1.8%;牧业收入大幅提高,人均515元,增长34.3%,对全部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5.6%。
3、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对永兴县农民收入拉动作用明显。永兴县各地依托煤炭采选、金银冶炼两大市场,大力培育实用性人才队伍,采掘、运输、精深加工业务继续得到扩张;通村公路、“旧村改造”有序推进,在村庄得到美化的同时,建筑行业受益匪浅。今年前三季度,永兴县农民来自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2%,预计全年来自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纯收入仍将继续走高。
二、永兴县农民增收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前三季度,永兴县农民增收出现了“一回落四拉大”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所谓“一回落”,就是从纵向看,永兴县农民收入环比增幅呈回落态势。虽然今年前三季度永兴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271元,但增幅却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6个百分点。
所谓“四拉大”,就是永兴县农民收入差距在四方面呈拉大的趋势:
(1)从全市看,永兴县农民收入与兄弟县市的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郴州建市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从纯收入的绝对值来看,永兴县一直处于全市中、下游水平,与位于前列的兄弟县市的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在短期内位次前移可能性不大。从收入增长速度看,永兴县一直处于中游水平。今年前三季度,永兴县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居全市第6位,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比最高的资兴市低8.8个百分点。
(2)从全县看,农民收入区域性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但由于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不同,永兴县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日趋扩大。样本调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洞口、鲤鱼塘、复和乡农民现金收入已分别达7557、6996、5242元,油市、碧塘、香梅则分别为3868元、3438、4308元,而悦来乡的农民收入仅1660元,纯农户、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潜力越来越小。
(3)从城乡比较看,永兴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相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民收入的增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拉大的趋势。2004年两者收入比为2.05:1;2005年为2.16:1;2006年为2.30:1;今年前三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689元,而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4565元,从绝对额来看,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民收入的1.9倍。
(4)从农户结构看,永兴县不同类型农户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从永兴县收入水平高低不同层次的农民家庭看,尽管各层次收入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收入增幅高低不一,高收入群体的增幅高于低收入群体。调查表明,永兴县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12839元,增长7.9%;中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7450元,增长10.3%;中等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4538元,增长13.4%;中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3130元,增长1.7%;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2105元,增长5.4%,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农户的6倍,农民阶层内部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特别是“纯农户”(即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在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均处于劣势,加上这些家庭的收入大多主要来源于农业,在当前农业特别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过低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其增收潜力相对更小。
三、年底农户增收形势展望
一方面,从影响永兴县农民增收因素看,虽然前三季度永兴县农民现金收入继续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影响增收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增加了农民增收的变数与难度,农民增收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概括起来,比较突出、直接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六:
(1)自然灾害因素。今年永兴县从6月25日至8月6日先遭旱灾,接着8月20日又遭受特大洪灾。农户增收之路可谓是“雪上加霜”。
(2)政策因素。今年永兴县因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前后两次被省、市相关媒体通报,煤炭产业也因此被戴上了“紧箍咒”,连续三次关停整顿,给产煤乡镇农户增收蒙上了阴影。
(3)农民素质因素。虽然永兴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我市是除桂阳外劳动力剩余率最高的县,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全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4年;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综合劳动技能不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差,以至于“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比较突出,人员老化、人才弱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文化、劳动技能上与用工单位的需求差距大,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农村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呈现转移的不稳定性和转移的低收入特征,从而成为制约增收的一大要因。有关专家关于劳动生产率的调查表明,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是一种成正比的关系,以文盲的劳动生产为1计,小学文化程度则为1.43,中学文化程度为2.08,大学文化程度为4。
(4)市场因素。随着近年来永兴县农业结构调整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有了很大发展,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5家,社员数3.9万余人,但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11.85%(位居全市第3),总产值不超过500万元,带动力不强,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仍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宏观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公共服务比较欠缺,自然也就对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及增收产生影响。
(5)保障因素。与城镇居民相比,永兴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比较薄弱,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在进一步扩大,但保障水平仍不尽人意,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6)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力都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从这三大要素对永兴县农民增收的贡献看,目前永兴县农民增收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要素。从土地要素看,在现有土地制度下,虽然政策规定农民承包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可以流转,但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土地对永兴县多数农民增收的实际贡献有限。从资金要素看,永兴县对农业的投入一直处于不足状态,一方面,“农转非”现象突出;另一方面,金融支农体系不健全,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贷款难是农村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另一方面,从年末永兴县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看,虽然永兴县农民增收工作有困难有压力,更有挑战,但困难之中有潜力,压力之下有希望,挑战面前有机遇。总体而言,下半年随着社会更多地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随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永兴县农民增收环境将会进一步趋好,我们对今年永兴县农民增收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我们认为,只要政策到位,措施得力,预计永兴县农民增收的有利形势将继续维持,估计全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4600元,实际增长速度有望超过8%。分析起来,理由有六:
理由之一,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了十分难得的好环境、好机遇。富裕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当前,全国上下已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这为全面繁荣永兴县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理由之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为永兴县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现阶段,永兴县农民收入增速虽低于GDP增速,但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没有改变。永兴县GDP 在2005年突破50亿大关后,2006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6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永兴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GDP增速11 %,增幅位居全市第6 名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将为永兴县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理由之三,城市化的继续推进必将加快永兴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速实现城市化,可加速农民变市民的进程,减少农村人口。研究表明,农村人口每减少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00元以上。过去几年,随着县城沙子江小区、幸福花园小区等城镇集群建设的加快推进,全县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1.15%,这必将进一步加快永兴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对农民增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由之四,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永兴县农民增收拓展更大的空间。今年以来,永兴县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二、三产的快速发展直接增加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特别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永兴县最活跃的经济组织类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载体和巨大源泉。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山水银都、一江丹霞、千年民居、百里画廊”旅游品牌的打造,“农家乐”这一服务产业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永兴县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现有“农家乐”休闲旅游(度假)村4个,从业人员1599人,前三季度共接待游客56.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56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
理由之五,一产的增收空间依然存在。近年来,永兴县农民来自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虽逐年下降,但随着各方面更多地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随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永兴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1.98亿元,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当前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生猪等农副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且这种价格高位运行的态势将在一段时间内延续,这总体上有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有效带动农民的增收。此外,旧村改造、通村公路带动的大量工程建设将直接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理由之六,政策性因素蕴藏着增收潜力。国家己连续5年出台了许多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随着社会各方面对农民增收,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高度关注,政府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不断拓展,保障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不断推进以及减负力度的加大,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将起到积极作用。
文章录入:永兴统计局 责任编辑:综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