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屋"这个应算得上是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造就出来的新名称.居其安,这也应该是知青下到乡村第一桩首要解决的事.
饶有兴趣随酒鬼姐去探访她曾经住过的地方.
曲曲弯弯的一条泥土路引我们来至一土砖房前,现在这里住着一五保户.一块青石铺垫,由此踏上屋阶,阶沿上高高堆砌的劈柴快至那小小的木条窗户,屋内三合土地面坑坑洼洼,泛黄的墙面,窄窄的门,厅屋两边各一正房,屋内光线略显阴暗,小小的厨房烟囱灶.我告诉酒鬼姐,这里颇似我们的知青屋.她显得很兴奋,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指着墙面一方告诉我,那里曾是她们出心得栏的地方.沉默,若有所思,我知道,她一定是在回忆过去在这里的欢,这里的愁,这里的苦,这里的难!不忍打扰她,我出来在那柴垛前留下了pp影.
酒鬼姐所在队的对面就是山人所下的队,过马路,经过据说是从前的一条官路,转至一条上坡小路,只见路旁几丘冲田杂草丛生,山人说,这些田里他都洒下过汗水和笑声,而那一片翠竹前便是苦椎窝了.
房东的父亲买下了这幢屋,也可能作过刷新,感觉比酒鬼姐的屋要好.屋坪宽敞,干净.屋内也略显大点,但结构差不了许多.两边正房分住男女,男居左,女居右.他告诉我们,靠女知青房边就是厨房,这样方便她们早起生火做饭.然后他笑着讲起当年没柴烧时竟拆了男知青房楼板和一准备让他们喂猪的小棚烧了!好一段轶事,一窝懒虫,今天好意思讲出!我不禁内心嗔笑.
曾在这里生活过的苦椎窝三兄弟坐在坪前喜滋滋的留了影,他们将这里永远记在了心里.
知青屋巳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巳拆除无影.但它那曾庇佑知青,有忙碌,有热闹,有笑声,有纷争的岁月情景,将永存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