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纪念馆
〖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发祥地。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多年,内心充满感慨和喜悦。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间经历的坎坷磨难难以数计。但从宇宙的历史看,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它又仅仅是一瞬间。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宇宙和历史的俯视感,从而窥见其博大的情怀。继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三句,则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进一步托出了词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镇定自若,“谈笑凯歌还”正形象地显现了他的这种气度与风采。苏轼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辛弃疾也有“方谈笑,整乾坤”之句,与之相比,毛泽东的词句,更多几分潇洒与雄奇。以上三句,不但突出表现了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对中国人民来说,世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最后二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俗语化出。词人由登黄洋界以及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升华出这样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作为全词的收束,同样是在豪迈中充满轻松与自信的。这一哲理的得出,并非靠抽象的议论,而是从词的艺术形象中自然总结出来的,这充分显示了词人在创作上造诣和功力。
毛泽东是一代词人,更是一代伟人。宏大的气魄与从容的气度,已形成他的一种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定势。他的诗词是以豪迈为基调的。可是,这首词的豪迈与他以前诗词中的豪迈还不完全一样,其中多了几分轻松。其次,全词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达到了巧妙的结合,层次结构搭配相当和谐。第三,以口语、谚语入词,则杀这首词语言上的重要特点。“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如本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句,既名如白话,,有辐射出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特别是他化用俗谚而又丰富了谚语的内容,同时与开头的“凌云志”相呼应,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登攀”精神。词的境界因而大大提高,审美意味也更加丰富。
<!-- InstanceEndEditable -->
〖原词〗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鉴赏】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岿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新华出版社授权连载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历史的真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第四十一章(1)
1965年5月21日,正当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的勤政殿里主持召开援越会议时,毛泽东已经在江西省委、湖南省委和井冈山市委、永新以及莲花、遂川和宁冈、吉安、酃县县委诸同志的陪同和迎候下,来到了他阔别已经达3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井冈山。
一听说毛主席回来了,井冈山的人民群众沸腾了;尤其是茅坪、茨坪、大龙寨和黄洋界的人们更是欢喜、高兴得不得了,大家纷纷奔走相告:“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又回到咱们井冈山来了!”
一踏上井冈山的红土地,望着依然是满山遍野盛开着的杜鹃花,毛泽东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
汪东兴和吴连登等人紧紧跟随着毛泽东,陪伴他走过每一处山间故地,而每一处故地都能引起毛泽东许多回忆、每一处都是他深深追思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们纷纷前呼后拥地簇拥着他,众多的男女老少高兴地喊着、笑着、欢呼着,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盛情地迎接着毛泽东。无数的小孩子根本就没有见过毛泽东,就连三四十岁的人们也很少有人真正见到过毛泽东;但他们还是从心底里感到毛泽东就是他们这里的人,毛泽东和他们心连着心……
巍巍井冈,山高林密,竹繁花盛,树茂草深;一处处涧水像往常一样在万绿丛中潺潺地流淌着,更有莺歌燕舞,令重返井冈山的毛泽东思绪万千、感慨万千。当天,毛泽东住在了他当年曾经多次到过的茶陵。
这时候,安装在茶陵县委办公楼顶上的高音喇叭里,正播放着激动人心的歌曲:
雄伟的井冈山,
八一军旗红;
开天辟地第一回,
人民有了子弟兵。
从无到有靠谁人?
伟大的共产党,
伟大的毛泽东!
伟大的毛泽东!
……
第二天,毛泽东乘坐着由赵毅雍驾驶的吉姆牌轿车,从茶陵出发,绕道江西永新至宁冈。毛泽东从车内向外望去,但见群峰叠翠,满目葱郁;毛泽东深知,这里就是他领导开辟的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啊!
银灰色的苏制吉姆牌汽车和司机赵毅雍都是由湖南省委派出的。吉姆车驶进了茅坪的八角楼大院。汪东兴等警卫人员都提前下了车,当赵毅雍也想停车时,却被毛泽东制止了;赵毅雍见机行事,驾车在场坪上围着八角楼绕了一个大圈。毛泽东隔着车窗玻璃深情地向外张望着,随后指示赵毅雍驾车离开……
毛主席这是要到哪儿去呀?汪东兴等人立刻奔上了各自的汽车,紧随而去。在汪东兴和其他警卫人员的侍卫下,毛泽东乘坐着吉姆车驶上了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这里,是他曾经亲自指挥过激烈战斗的地方。遥想当年: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在黄洋界口,毛泽东下车休息,并与随行人员合影留念……
临近中午,毛泽东住进了茨坪宾馆一楼的115号房间;在房间内,宾馆的工作人员请毛泽东在一张宽大的沙发上坐下来,稍事休息。毛泽东环视四周,脸上流露着喜悦的神色,连连夸赞说:“这可和当年大不一样了!那时敌人前堵后追,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上山一千多里路走了半个月,这次坐汽车两天就到,还是机械化好……”
就在毛泽东休息时,汪东兴去查看宾馆为毛泽东准备的饭菜;这一看不要紧,汪东兴大为摇头。原来,宾馆人员觉得毛泽东一路来到井冈山太辛苦、太劳累了,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及茅台酒、香烟、苹果;汪东兴深知毛泽东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更知道毛泽东的脾气,立刻吩咐工作人员将烟、酒、苹果和鸡、鸭、鱼、肉等菜肴统统撤下去:“你们赶快将烟、酒、水果都收进去吧!”并告诉说,“首长每餐四菜一汤,每天两元五角的伙食标准……”
吃午饭时,餐桌上为毛泽东准备了4个小碟的菜、一瓷碗汤。饭后,汪东兴走进115号房间,询问毛泽东休息得如何、吃得怎么样?毛泽东说:“可以,休息也好。现在这里的气候适宜,不冷不热。”并问,“大家休息得怎么样啊?”
汪东兴回答:“都好,吃得好,住得也好……”
晚上,毛泽东向茨坪人民公社的社员们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和大家的生活情况,还亲切地会见了当年的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众多的群众;座谈中,大家都说非常想念毛泽东,并说如今的生活比过去强得多了,只是农村中缺医少药,人们一旦生了病得不到及时、很好的治疗,大城市里的医院老百姓们根本去不起……
毛泽东听了这些,深感愧疚地对大家说:“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呢,主要是我,对不起乡亲们;以后,相信我们的党会认真做好农村的医疗保健工作……”
大家纷纷表示说:“我们相信,我们相信!”
几天中,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和随行的汪东兴等人一直陪伴着毛泽东;每到一地,几个人发现毛泽东手上总是拿着他那根一直舍不得丢掉的竹拐棍,几乎走遍了早年他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每到一处,又无一不引起他对过去战争岁月的无限追思。他的思绪、他的感情,一直不能自已……
一次,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对张平化、刘俊秀和汪东兴等人说:“我离开这里已经38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回忆起38年前的这段历史,心情总是很激动的。为了创建这块革命的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他们的生命。我早想回井冈山来看看,一别就是38年啊!”
又一次,毛泽东在山间散步,望着叠翠的青山再一次讲了起来:“井冈山是座好山哩!地形条件好,群众基础好。当年我们在井冈山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讲到这里,毛泽东突然转了脸问陪同人员,“井冈山现在还产红米么?”
在场的汪东兴清楚,毛泽东在中南海一直吃红米饭,吃红薯、芋头、玉米、马齿菜等等,可来井冈山好几天了,还没见到他吃红米饭呢!便赶紧回答说:“有,有!”并补充说,“主席,去年你吃的红米,就是从江西买回去的。”
“哦……”毛泽东不再讲话,继续散步……
第二天,毛泽东的餐桌上增添了一碗红米饭。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