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其实,培根只说对了一半。决定人的命运的,还有另外一半因素:机会或运气。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爲何那麽多相同性格的人,其命运却千差万别。
文革前夕,尚只不过是湖南一名在省委排行倒数第二位书记的华国锋,经过几年文革一番折腾后,居然做了毛主席的接班人、中共的领袖、共和国的一号当家人。可以说,如果没有文革这个机运,不会有人会说毛泽东之后的中囯共产党主席会是华国锋!
(二)
来自山西交城山的华国锋,1949 年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到达湖南省后,便奉命停了下来。时年29岁的他,凭其曾有过中共地方武装县大队政委的经历,立马被任命爲湖南省湘阴县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并且在湖南一干就又是一个27年,直至1976 年10月当上中共中央主席,他才不再在湖南兼省委第一书记之职。
华国锋在湖南的的仕途,文革前的17年,虽说不上有什麽大的破格越级提拔之事,但总的来讲,也还算是比较顺利没有什麽周折,从县委书记做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直到1966年文革前夕,担任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之一、湖南省副省长等职。在这期间,湘潭地委书记与韶山灌区工程的总指挥长兼政委这两个职务,是华国锋在日后能被提拔到中央工作的极重要原因之一。因爲,毛泽东之所以能从无数的省级干部中注意到华国锋这个党内的后辈,就是因华做过毛泽东家乡湘潭的"父母官"与毛在回韶山时几次游弋过的韶山水库工程的指挥官。就是这两个官职难得的特殊性,使华国锋一旦进入毛泽东的视线范围,在感情上就自然受到毛的特别青垂与关注。
1966年文革开始后,特别是1967年初起,当风起云涌的造反派在受到中共中央、中央文革的号召、鼓励与支援下,掀起了批斗所谓"走资派"与夺权运动后,华国锋如同其他的省委领导人一样,也受到了冲击,并被剥夺了权力而"靠边站"了。如果没有下文所述发生的情况,华国锋本来也将会象千千万万其他领导干部那样,随著文革运动的进展,或先或后的经历一个"挨批斗"、"靠边站"、"被解放而重新工作"直至恢复原有级别职务、又最后离休完事的过程,了结一生。然而,一个在历史上注定不会有什麽重要地位的人,与一个在当时看来并不十分重要、也并非必然的举措,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国锋的仕途以至人生的地位,使他以浓墨重彩的身份走进了当代中国的历史,并占有了很重要的一页。
这个无意中在1967 年起始拨动了华国锋仕途与人生航向的人叫章伯森,也是当时的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之一,正式职务是省委书记处侯补书记、副省长。
(三)
湖南省的文革运动,在1967年时,其主内容就是两大派群衆组织的派战。
两大派之一的是以"工联"与"湘江风雷"组织爲主的造反派,其成员多是工人,尤以大工厂的産业工人爲多,组织有方,人多势衆。其时的政治方针则是反对省军区,因爲省军区在1967年初曾动用军队镇压过造反派,还曾将全省近万名造反派的骨干抓起关进了监狱。
另一派则是以湖南省八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红卫兵组织"高司"爲主,加上部份工人。"高司"红卫兵原本是湖南最早的造反派,是湖南造反运动的始作佣者与发动者。只是因爲在如何夺省委的大权问题上与"湘江风雷"等工人造反派发生了分歧,加之,后又得到奉命出来"支左"的省军区的有力支援,于是,"高司"便采取了与"工联、"湘江风雷"等组织对抗的强硬立场。由于这个政治立场,"高司"也就得到了持保守态度的工厂企业的大多数党、团员们的支援,因而,使"高司"蒙上了"保守派"的色彩。
两大派的斗争自然异常激烈,从大字报口殊笔伐,一直闹到武斗时机枪坦克大炮都对上了阵,简直就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哪一派都希望将对方打垮,自已一派能夺取湖南省的大权。
文革中,群衆组织间的拼斗,绝不会仅仅就只是他们之间的事,随著运动的深入,党政军各部门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卷了进来,站到某一派的立场。湖南省军区自然是站在"高司"派一边,但"工联"方面也不是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解放军驻湘的军事院校与野战军部队 47 军就先后宣布支援"工联"爲主的造反派。
省委的书记们呢?也没有能超脱掉,所谓"亮相"一词,就是指文革中各级党政领导人公开支援某一方某一派群衆组织的举动。不过,地方党政领导人当时却没有军队司令政委们的那种特权,因爲当时要批判要打倒的"走资派"只是地方干部,军人则基本安然无恙。军队奉中央之命"支左"介入地方后,又都是以裁判似的"太上皇"身份出现,群衆组织则是以军队能支援自已爲荣。但地方领导干部对某派群衆组织的支援,却有著"投靠"其的含义,而且这"支援",对方愿不愿接纳,也还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