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开创出一条DV通道,这就是湖南知青的公共频道。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 【公共图文】 袁伟时: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和意义 【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您是本帖的第 515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公共图文】 袁伟时: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和意义 【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公共图文】 袁伟时: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和意义 【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袁伟时: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和意义

● 袁伟时


    如果从明末算起,中西文化的论争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四百多年。这是关乎国运民生的大争论。不揣浅陋,笔者对有关问题有些思考和观察,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 http://www.tecn.cn )
    中国知识阶层素来热衷讨论中西文化问题。仅20世纪上半叶就有数以百计的《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中西比较文化》之类的专书出版。在中断了几十年后,中国文化书院在80年代举办的一系列讲习班和大量发行有关中西文化的讲义,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巨大,又把当时的文化热推向高潮。而1987年李中华教授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出版),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文化的专书。此后,良莠不一的此类图书纷至沓来,表明市场对此类图书有强劲的需求。研究中西文化的过程没有也不可能完结,但是愚意以为20、21世纪之交,在实际生活中延绵四百多年的中西文化论争已经终结。这个论断可靠吗?如果站得住脚,那么这一终结的内涵和意义又是什么? ( http://www.tecn.cn )
    
    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标志
    
    同任何社会和政治问题紧密牵连的论争一样,中西文化论争的结论是由实际生活而不是文人学士做出的。
    2001年,新世纪正式开始,中国参加WTO。上个世纪末,中国还在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上签了字。对中国说来,这是审时度势、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正确抉择。这些行动不但是经济和政治的选择,而且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义。 ( http://www.tecn.cn )
    以参加WTO来说,愚意以为这意味着中国作出了几个非同小可的选择:
    选择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选择了按照国际认可的规则,彻底改造本国经济运行机制的道路。
    选择了按照国际认可的规则,改造本国政府和司法体系的道路。
    有识之士已经一再指出,参加WTO主要问题不在企业。真正的企业本来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的;与国际接轨,是学习、改革和提高的过程,在利益驱动下,不存在太大的困难。真正的困难在政府的改造。行政机关要适应规范化的市场经济改变自己的职能和运作方式,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都跟从前迥异,在经济领域从可以指挥一切的领导者转变为市场的服务员——秩序的维持者和规则的执行者;司法系统从法律的内容到司法程序,都要真正纳入法治轨道;而在一元化领导、一权独大已经制度化并已成为人们行为习惯和利益聚合的社会里,要改变这个状况是非常困难的。 ( http://www.tecn.cn )
    从文化角度去解读,归根到底,参加WTO就是在有关领域选择和认同西方主流文化,决心改造与之不相适应的中国文化。众所周知,WTO的规则和制度设计采纳的主要是西方主流文化的理念和规则。离开这个立足点,我们无法理解和坚定执行我国承担的条约义务。 ( http://www.tecn.cn )
    查阅一下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的内容,这个文化内涵就昭然若揭了。“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人人有权享受与他人结社的自由……”;“和平集会的权利应被承认。”而如此等等的公民权利的确认,是为了“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公民及政治自由和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而其前提则是“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 如果不讳疾忌医,中国人应该敢于坦率承认,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各国中即使能找到有关思想的闪光,也仅是与大局无补的吉光片羽。人的自由、平等及其保障制度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结晶。 ( http://www.tecn.cn )
    以中国来说,传统社会的基本架构是政教(教化)合一的宗法专制体系,是与个人平等、自由格格不入的。
    回顾四百余年的中西文化论争和融合的历史,可以粗略划为六个阶段:
    1.明末清初,随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利玛窦等传教士东来,在接受一批科学技术的同时,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接纳来自西方的异教和天文历算,而以1717年号称开明的康熙皇帝在所谓礼仪之争中下令禁教而告终。按照康熙皇帝的谕旨,只准钦天监等技艺之士留在中国,而且要具结永远留在中国,不再回国,否则就驱逐出境。他们自己可以修道,但不准传教。一个翻译西书七千部的计划随之搁浅,关闭了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大门。 后来的皇帝更恪守康熙皇帝的圣谕,把排外的基本原则确立为不可违反的祖制。 ( http://www.tecn.cn )
    2.从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初,乾隆、嘉庆年间,英国政府两次(1793、1816年)派出使节,冀图同清政府讨论如何平等通商,都因英使不肯按照藩属朝贡礼仪拜见大清帝国的皇帝而决裂。中西文化尖锐碰撞,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接受人类文明最新成就的机会。 ( http://www.tecn.cn )
    3.从鸦片战争至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以“严华夷之辨”为旗号的文化保守思潮,一再扑灭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放思潮,相应地一再扼杀了社会转型的生机。 ( http://www.tecn.cn )
    4.从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清末新政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专制走向民主、自由的蜕变过程中,思想文化领域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主流文化、无政府主义等西方极端流派、国粹派(广义)三足鼎立,激烈博弈。现代主流文化不敌极端派和国粹派,没有完成启蒙的历史任务;随之而来的恶果是国民党建立了新式独裁专制政权。 ( http://www.tecn.cn )
    5.在20世纪50、60、70年代,以国家政权为后盾,文化领域实行“兴无灭资”、“全面专政”,结果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民怨沸腾,10%以上的知识阶层成了归入专制对象的“右派”(据当时毛泽东宣布,中国知识分子为5百多万),接踵而至的是几千万中国人“非正常死亡”。 ( http://www.tecn.cn )
    6.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逐步向现代主流文化回归,这个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之中。尽管莫名其妙的干扰仍连绵不断,市场经济、法治、人权、宪政、保障私有财产已经从异端邪说演变为可以公开言说的语汇。 ( http://www.tecn.cn )
    这个过程留给人们的启示是:
    1.以制度来说,各个国家的现代社会是大同小异的。
    2.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社会、东方文化自我更新能力薄弱。无可讳言,这些国家向现代社会转型都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这是事实判断,顾准等人早就指出:假设可以自行转型,是不值得讨论的假问题。 ( http://www.tecn.cn )
    3.接受或抗拒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是17世纪以降世界性的课题。这是关系国家盛衰和国民福祉的生死选择。中国是在20、21世纪之交才大体作出无法逆转的选择。迟滞、曲折来自过时的本国传统文化的阻力。 ( http://www.tecn.cn )
    总结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20、21世纪之交,以中国签署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和参加WTO为标志,中西文化论争在理论上已经终结,中国政府承认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并在道义上承担了使之在中国得到保障的义务,尽管把书面的东西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实际还非常艰巨。 ( http://www.tecn.cn )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区分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 http://www.tecn.cn )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两教者。” ( http://www.tecn.cn )
    2.以儒学三纲六纪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经具体化为社会制度。“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 ( http://www.tecn.cn )
    3.中国文化即使吸收外来文化也坚持固有框架,在吸收改造外来学说融为一家之说后,即显现排外的本质。“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久长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而卒归于消沉歇绝。”而吸收外来思想经过改造后存活下来的思想,“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之教义。” ( http://www.tecn.cn )
    4.中国的制度文化已经不可救疗。“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 ( http://www.tecn.cn )
    这四点说得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今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区分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的观点。两者有密切关系,但是,有没有固化为制度,大不一样。百年来文化讨论纠缠不清,各不相让,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这个区分。 ( http://www.tecn.cn )
    笔者断言19、20世纪之交,中国签署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和参加WTO标志着中西文化论争的终结,也是指制度文化而言。至于那些与制度文化无关的文化,例如,私人的各种宗教信仰,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爱好,不侵犯他人自由的风俗习惯,乃至政治观念,如此等等,统一既不可能,干预则属侵犯公民自由,通常在个人自由选择中自然更替,这里不存在终结与否的问题;而且有些文化遗产,需要严格保护,根本不存在更新问题。但涉及制度却无法含糊,如何选择关乎国计民生,辩论和改革无法避免。19、20世纪的文化运动和文化批判此起彼伏,焦点也在制度文化。 ( http://www.tecn.cn )
    
    普世价值与多元文化
    
    跟着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如何看待多元文化?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都在强调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无论从起源和现状看,说人类文化是多元的,完全符合实际。在发达国家,保障多元文化体现着对不同民族公民平等权利的尊重。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问题往往与民族独立的诉求紧密相连。因此,这一问题的提出,有其明显的正当性。 ( http://www.tecn.cn )
    不过,同任何问题一样,多元文化也有它的特定边界,不必要的超越,可能走向谬误。
    第一.进入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以后,多元文化的正当性,大体仅限于非制度文化领域。如果在制度特别是基本制度领域,不适当强调保留民族特性,往往成为抗拒改革的藉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目前许多东方国家仍在泥淖中打滚,说到底,就是冲不破传统的桎梏,不愿勇敢地接受普世性的制度文化。 ( http://www.tecn.cn )
    第二.不应以多元文化为藉口,抗拒普世性的核心价值。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的价值至上——公民的自由权利至上。普世性的制度文化(民主、法治、宪政等等)正是围绕公民个人自由及其保障而获得正当性,并上升为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成败的关键都与是否接受这些普世性的核心价值息息相关。 ( http://www.tecn.cn )
    如果上述两条边界可以接受的话,困扰文化讨论多时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会迎刃而解。
    海内外学术界热衷于从民族传统中寻找自由、民主的传统。有些中国学者进一步冀图证明中国文化有特殊的救世良方,可以治疗西方现代社会的痼疾;加上有些西方学者推波助澜,对民族性的强调更成为一时风向。 ( http://www.tecn.cn )
    愚意以为,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这么几个问题:
    1.东方各国国家独立后,无论经济起飞或者困顿,都会经历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阶段,这是几乎无法避免的文化青春期现象。只有民主、法治健全和经济彻底融入全球化以后,这种狭隘情绪才会逐步消解。 ( http://www.tecn.cn )
    2.民族文化研究青春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夸大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19世纪以降中国屡见不鲜的西学中源说和东方文化救世论,就是其中两大流派。 ( http://www.tecn.cn )
    3.不能低估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我国宪法把外来的马列主义规定为指导思想;我国政府毅然决定参加WTO,而朝野波澜不惊;都证明中国人有宽广的胸怀。那种认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进程不顺利应该归罪于不注意传统的论调,是文人学士不恰当援引洋人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假设后想当然的产物,经不起严格推敲。 ( http://www.tecn.cn )
    4.中国正处在需要在从社会管理到企业经营,从军事、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各个层面全面输入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就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警惕别把弘扬民族文化变成构筑民族文化自我封闭的堡垒。 ( http://www.tecn.cn )
    
    中国文化的改造无法回避
    
    总结19、20世纪中西文化论争的历史经验,一个必须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是文化、学术积累不足的中国知识阶层,往往要在面对世界性的难题时作出自己的选择。走错一步,就要付出极大代价。在这个领域,特别需要的是冷静、理性、自由争辩。 ( http://www.tecn.cn )
    从20世纪之初开始,既缺乏管理经济和社会的实际经验,又没有系统研究过政治学、经济学的孙中山就鼓吹“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其文化底蕴直接渊源于《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描绘,加上一个美国三流经济学家关于土地国有化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想。 ( http://www.tecn.cn )
    20世纪一个世界范围的论争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在频频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面前,在苏联蓄意掩盖真实情况和大肆宣扬计划经济的成就的背景下,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的经济学家和人文学者几乎异口同声,主张中国应该采取民主政治加计划经济的道路。张君劢、张东荪、马寅初、翁文灏……无一例外!中国没有产生自己的坚定不移维护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的哈耶克。 ( http://www.tecn.cn )
    中国传统社会没有法治的传统。
    中国也没有地方自治的传统。
    说到底是中国没有牢固树立公民个人自由及其基础——财产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而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及服从君上等臣民思想却根深蒂固。 ( http://www.tecn.cn )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等人好不容易引进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制度,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国民革命中被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拦腰打断! ( http://www.tecn.cn )
    广义说来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萌发的中国新文化运动,虽然屡扑屡起,但迄今没有完成人的解放的历史任务。
    按照建设现代社会的要求去衡量,中国文化的土壤是贫瘠的。输入先进文化,改造和清理已有文化是中国知识阶层无法推卸的责任。 ( http://www.tecn.cn )
    
    2004年7月
    
    原载《炎黄春秋》2005年第2期,作者授权燕南网络首发。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8 17:35:26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公共图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访谈录 【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访谈录
---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编者按:2002年1月18日晚19:30,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做客人民网读书论坛,主题“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阅读。

  【袁伟时】:斑竹好,符号兄好,各位网友好!

  唯美之思:我有一个关于普选权的问题请叫袁教授。美国立宪后,只给白人男子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色人种和妇女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获得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也就是说,在经济和政治落后的国家,一定程度的政治歧视,让一部分有一定财产和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暂时垄断政治参与,并不为害。我想请问袁教授,如果辛亥革命后,将政治参与仅局限于士绅阶级、城市工商业主、前清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是否更有利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宪政的基础并不需要普选权?

  【袁伟时】:民主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任何国家的民主都不是一步登天的。辛亥革命后的选举同样有财产权的限制度。妇女也没有选举权。但是这些情况在当时不是中国实行民主的主要障碍。

  大话中油:辛亥革命的教训是急于统一,为统一妥协。

  【袁伟时】:主要原因是临时政府财政困难,临时政府财政困难是急于与袁世凯妥协的主要原因。当时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孙中山急于与日本谈判,给予日本非常优厚的条件,包括牺牲一些地区的主权。但是,日本军阀认为东北已经是其囊中物,同时也主要寄希望于袁世凯,所以不同意给予借款。军队面临解散危机。所以不得不与袁迅速言和。

  符号:袁教授,您说袁是凯世落地秀才,是想说他国学功底比较差,还是要说他传统思想比较少呢?

  【袁伟时】:主要的意思是袁缺乏新思想,对现代西方的认识很不系统。

  红色贵族:袁伟时教授,有人考证,黄兴等某些英雄其实是懦夫和逃兵。你怎么看。

  【袁伟时】: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总体上说黄兴等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袖之一。他在组织武装起义方面实际工作做得比孙多。他与孙中山对二次革命有不同意见。主要是他认为不应该采取武装反抗手段,应该通过法治的途径解决问题。但是最后他仍然服从孙的意见,明知会失败,还是赶到南京起兵反抗。

  至柔无为:袁教授,通过您的文章,辛亥革命中的孙文目标是:反清复明,建立汉民社会而已,不知理解对否?驱除 DALU,光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就可以解释为:反清复明,建立汉民社会。孙中山在袁世凯成为大总统时就认为,三民已完成两民。

  【袁伟时】:这个理解过于简单。孙中山确实是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但是不能说他的目标就是反清复明。对民主他的理解不深,理论与实践有脱节,但他仍向往民主。

  蜈蚣王:袁教授,美国历史学者评价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年代,其结果是军阀割据,国不成国,你认为呢?

  【袁伟时】:与清末新政比,辛亥革命确实创新的东西不多。辛亥革命后所有成功之处都是清末新政的继续。为什么后来会如此混乱?客观上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革命把原有的军事政治统一的体制又打破了。又没有建立起新的民主共和式的统一,混乱于是便产生了。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应该搞二次革命。应该坚持在原有已经建立起来的新体制下不断斗争、不断改进。可惜,孙中山等人没有通观全局的眼光,过于急躁地发动了二次革命。

  蜈蚣王:教授,辛亥革命是不是导致最后军阀割据的主要原因?

  【袁伟时】:不能这样说。是辛亥革命后革命派、立宪派和当权者都有很多失误。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更具体的回答请参考拙作:《辛亥革命的是是非非》。

  蜈蚣王:一个美国历史学家评论:中国清朝是世界历史上管理最好的时期,落后仅仅因为闭关自守,没有参与工业革命,西方的崛起和强大是因为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

  【袁伟时】:清帝国建立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元代除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十七世纪清帝国建立之时正是英国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开端。从那时开始就注定了中国的落后。所谓康乾盛世从世界全局看来已经非常落后。不开放、不参与工业革命不是偶然的,是整个政治、经济体系决定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说清政府管理最好呢?现在流行的康熙王朝之类的电视剧,娱乐大众可以,但不要把中国人麻醉了。

  赵敏:本人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请教袁教授。本人一直认为,在一个民贫如洗、民智不开的国家搞民主政治,发展市场经济,只能通过二种方式:一是走印度、南非那样的道路,靠非暴力的启蒙运动;一是靠俄罗斯式的强人良心革命,如叶得钦。如果用现代民主的标准在一个落后国家建设民主政治是不会成功的。

  【袁伟时】:这观点有意思,但不够全面。我认为政治领导人的个人选择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有很大作用。但基础是两点,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点是启蒙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普及。启蒙文化不是说教就能够实现的。应该让公民从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从自由的活动中学习自由和法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所谓开明专制是绝对错误的。

  嘛咪嘛咪懵:袁教授,你研究的辛亥革命于今天时代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袁伟时】:应该从这次革命的失败中吸取足够的教训。现在的人应该比当时孙等人高明一些了吧。

  天马馨空:重复我的观点。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后果估计太严重。这对辛亥革命是不公正的。袁教授以为然否?辛亥革命后的十几年除了政治不平稳,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平稳的,快速的。不能以政治的标准否定全局

  【袁伟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和文化大转变的雏形已经出现,但还很不成熟。

  1.现代经济力量薄弱,全国市场体系还未形成,决定了资产者的力量的弱小。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民间社会组织主要是在戊戌前后,特别是20世纪第一个十年清末新政中发展起来的。十多年间虽然发展很快,毕竟力量还比较弱。以商会来说,1902年第一个现代商会出现在上海,至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已有近一千个大小不等的商会。他们很活跃,有的还有武装——商团,是几次请开国会运动的主力,推动了市民的政治觉醒;此外,对辛亥革命期间不少地方几乎兵不血刃实现政权转移,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他们他们参加政治活动毕竟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加上整体力量还比较薄弱,还没有脱离必须依靠官府扶持的阶段。

  2.1905年科举才正式废除,知识阶层的力量也不强。

  3.政治家们普遍处于不成熟状态。以孙文为首的革命派本身对现代民主自由所知很有限,他们同中外流亡者一样,往往把颇大一部分精力耗费在内部纷争上,其革命活动则大都是军事冒险活动。辛亥革命后,中外人士观察他们的作为后,普遍认为他们是不成熟的政治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在理论认识上总体比革命派高,但实际政治经验不足,加上力量不足和认识偏差,使他们选择了与政治军事强人合作,冀图建立开明专制体制的错误道路。

  4.掌握实权的政治军事强人大都是新旧参半的人物。特别是袁世凯死后,大权在握的武人,其素质越来越等而下之。

  再重复一句,辛亥革命所有的成就都不过是清末新政的继续。

  形而下:袁教授,我认为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共同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您说呢?

  【袁伟时】:在我看来,决定中国兴衰的是能否虚心学习现代文明,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是不会灭亡的。死的是该死的东西。中国当前的最大问题是学习外来的法治思想和制度,实现中国文化的彻底转型。这句话有些伤中国人的自尊心,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毓哲:袁教授能不能用简单几句话概括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袁伟时】:第一,不要象袁世凯那样以国情论、特殊论为藉口搞什么帝制、开明专制。要勇敢地实行民主共和。

  第二,要保持一个和平环境,矛盾要通过法治来解决。不要随意动刀子,用暴力。

  第三,要让老百姓讲话。监督政府和各种公众人物的行为。

  第四,要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培育一个公民社会。要知道清末民初的近一千个商会和不计其数的知识分子团体对政权的转移和社会的稳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至柔无为: 袁教授,二次革命的失败是否可以认为是中国军阀混战的开始?

  【袁伟时】:二次革命本身就开创了一个在新制度建立但不完善的情况下,用武力解决政治矛盾的坏先例。这些是要切记的教训。

  空空如也的酒杯:袁教授,您常说辛亥革命的知识分子“不成熟”,请问您心目中“成熟”知识分子的标准是什么?我希望了解这一点,因为这对我了解您的思想很重要。谢谢。

  【袁伟时】:所谓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有批判精神,即具有自由和法治观念,既敢于坚持自己的自由权利,敢于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又坚决维护法治。

  陶剑波: 袁教授,对中华民族来说,辛亥革命是否意味着它就是一场灾难!

  【袁伟时】: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辛亥革命是在清帝国改革高潮中爆发的。大清帝国功亏一篑,没能保住自己的国号和皇位。五个因素汇合,促成了这一历史事件。

  1.满族是少数民族,没有及时彻底解决民族不平等带来的矛盾,给革命派帮了大忙。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许多汉族士绅还摆脱不了忠君思想的束缚。

  2.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制度改革当断不断。从1906年宣示预备立宪开始,走文明国家共同的议会民主之路,已是无可抗拒的趋势。1910年1月、6月,各省咨议局联合会连同各省商会、教育会及其他绅民代表两次发动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9、10月间,各省督抚纷纷电请先设内阁以立主脑,开国会以定人心;各地学生接连罢课;资政院也通过决议上奏,请速开国会。这些情况表明,经过近十年改革实践,民众、士绅和各级官吏的认识渐趋一致,政治制度改革迈大步的时机已经到了。可是,清政府虽然把原定十年的预备立宪年限缩短为五年,仍然扭捏作态,不肯在翌年立即召开,坚持在1913年才开国会。1911年5月说是组织责任内阁,却换汤不换药,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皇族内阁。改革时机,稍纵即逝。当断不断,并且一再激怒各种社会力量,通过体制内改革整合社会的机会白白流失了。

  3.无力制止贪污。清帝国同中国历代王朝一样,也有分权制约的设计,有纠举和监督官吏乃至最高统治者的机构;而以儒学为代表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其精美和深厚可称并世无双。历代皇帝都说要反贪污,但成效不彰。原因是:第一,有些行贿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人人如此,法理和是非界限已经模糊。第二,担负反贪重任的监察系统同样没有逃脱腐化的命运。他们也会揭露若干黑幕,但很难求得公正、彻底,有的还以黑反黑。第三,没有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它们都不过是行政系统的附属物。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专政政权的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或其他专制者手中,当他们本身不乾净时,要真正反贪无异缘木求鱼。第四,社会生活没有民主化,民众维护自己权益的现代公民意识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一些报馆是官办或接受官方津贴的,缺少现代报刊的独立品格。

  4.重蹈国有经济的死胡同。清帝国覆没的直接导火线是1911年强制推行铁路国有政策。这一措施犯了双重错误:

  一是直接侵犯广大民众的权益,触发众怒,犯了一般统治者通常不敢犯的错误。收回铁路利权,不是一般商业行为,而是经济利益和捍卫主权的政治行为相结合的群众运动。有的路权(如川汉、粤汉)是历尽艰辛,才从外国人手中争回来的。1903年12月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改变铁路只准官办或外国人办的状况。“在1903—1907年的5年间,全国有15个省份先后创设了18个铁路公司。”其中13个商办,4个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坚持官办的只有1个。有的股金是按亩收取的,群众性很强。公司和筑路权都曾依法办理有关手续。清政府收归国有,既违法,又与民众对立。加上政府手中没钱,打算借外债来办,更引发强烈的民族情绪。火山因此喷发。

  二是重蹈洋务运动覆辙。将筑路权收归国有的唯一藉口是这些公司管理混乱,筑路进展缓慢,成效很差。这符合事实。它体现了中国企业家成长缓慢,法治不健全的现实。说企业家腐败,政府官员就不腐败吗?政府要有所作为,只能从加强法治入手,引导股东们通过法定程序,自行整顿,推动企业家更快成长,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市场,也只有市场,才能教会人们怎样经营自己的企业。越俎代庖已属违法;收归国有,忘记洋务运动在官办经济的死胡同中打转,碰得头破血流的教训,完全是往后倒退的蠢行。

  5. 没有妥善对待群众的请愿,错误地出动武力镇压。清末有过十次武装革命,大都是少数人的军事冒险或投机行为,九次都没有打倒腐朽的大清帝国。最后一次是清政府被自己以上五大错误打倒的。五者的背后则是专制烙印太深。

  北风行:袁教授,“与国际接轨”的确是中国发展的出路,但是“国际”标准不能无限膨胀。比如,我看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减缓就是一件好事。

  【袁伟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就当前来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还处在学习、接受先进文化的阶段。我认为与国际接轨是非常好的口号。总结二十世纪的经验教训,没有一次是因为中国过于开放而失败的,挫折都是来自不愿意学习国际主流文化。至于美国、日本。它们有它们自己的问题,但我相信其社会有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能力,应该不会一蹶不振。它们不可能长期衰退下去。

  至柔无为:袁教授,是否可以说辛亥革命断送了中国传统社会通过改良获得新生的可能性?

  【袁伟时】:不能说得那么绝对、辛亥革命曾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环境,已经出现了议会制度。假如不是后来的二次革命打断了这个进程,社会制度也有可能发展得比较顺利。

  王洛克: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文化是多样的,我们应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袁伟时】:文化多样性确实需要保护。但是应该有一个前提,即必须以各种文化都承认的公民权利的普世性为基础。凡是违反这一点的都是应该清除的文化垃圾,不管是不是“民族的”。

  蜈蚣王:没有西方的政治革命,就没有普通人的权利意识觉醒,西方功不可没!教授同意嘛?

  【袁伟时】:研究一下西方社会的传统对我们会非常有好处。1215年英国已经有《自由权利大宪章》。西方社会有法治传统。自治的传统。它逐步形成了以契约为特点的人际关系。国王和政府的权利逐步受到严格的限制,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基本职责,如此等等,才有后来西方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各种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缺乏什么,也有助于我们从民族主义的蒙昧中走出来。一个没有反省精神的民族是危险的,不可能顺利发展的。

  【袁伟时】:多谢各位参与讨论。还可以回答几个问题,请继续。谢谢网友,周末还来参加这么严肃、枯燥的问题的讨论。谢谢绿茶和孤云两位版主,给我提供与网友交流的机会。特别要感谢主持人符号兄,我与他从来没有见过面,在电邮来往中,双方在看待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问题上观点差别很大,但交往中大家以宽容的态度互相尊重,这次也是他极力邀请和推荐我参加这次访谈的。我想,目前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宽容、互相尊重、平等讨论的理性态度。我们这次访谈同一切学术问题讨论一样,不需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结论,如果也能体现这种宽容的理性态度,就可以说是成功了。

  孤云:袁教授,思想界有句话——回到五四重新启蒙;在对现代史的认知上您是否觉得也该回到辛亥革命重新认识?

  【袁伟时】:辛亥革命已经是历史,不可能也不应该回去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自由讨论的精神和学术与言论自由的环境,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应该维护和继承。

  蜈蚣王:教授,当年英国国王托海员给乾隆王带信希望保持来往,那时侯西方对中国是很景仰的,可是乾隆回答:“我们国家啥都有,我们对你们的商品没有任何兴趣”,拒绝了,不过那时侯西方的确没有啥好的商品卖到亚洲,以致国内的大量黄金流入亚洲国家,导致贸易逆差,这也是西方后来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授认为呢?

  【袁伟时】:这主要是制度性的问题。当时美国、法国都发生了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制度革新也有很大的进步。中国的所谓乾隆盛世实际上是一个腐朽的、封闭的专制王朝,太可怜了!今天还在歌颂这样的王朝是不是有点过分?!

  懒回顾:我的两个问题再问一次:您是否同意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最激动人心的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比如何?我们对历史的普 及教 育是不是不全面的,欠缺的? 被屏蔽的?

  【袁伟时】: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就处在激烈的变化之中。辛亥革命时期没有特殊的建树,要说最激动人心的话,应算新文化运动时期。我想介绍一个对春秋时期的观点。中国社科院王毅先生认为,即使在春秋时期也没有真正的互相尊重的自由讨论,而是都想灭掉对方。这个观点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深刻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

  阿Q之尾:从您的《晚清变局》至今,您认为您的主要观点有变化吗?如何解释这些变化。

  【袁伟时】:对很多重要问题我还在思考当中,欢迎各位批评、指点、谢谢!

  【袁伟时】:谢谢大家参与,再见。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8 17:39:49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公共图文】袁伟时文集 【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袁伟时文集

>> http://www.comment-cn.net/data/2006/0702/article_11693.html

袁伟时,男,1931年12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已结集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路标与灵魂的拷问》等。主编《现代与传统丛书》、《荒原学术文丛》、《牛虻文丛》等。

新文化运动再研究

民国史新探

晚清大变局

文化与思想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8 17:45:39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图文]叶劲松:看袁伟时是如何为帝国主义侵华战…

[图文]叶劲松:看袁伟时是如何为帝国主义侵华战…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8 17:48:22

 4   4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5625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