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开创出一条DV通道,这就是湖南知青的公共频道。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知青大学公共频道 → 【公共图文】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您是本帖的第 2228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公共图文】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公共图文】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㈠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上个世纪的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这次历时两年的伟大远征,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长途转战。红军将士们除了面对优势敌军围追堵截,还经受了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洗礼,并为此付出了重大的牺牲。
  位于川西北高原上的水草地,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重要地域。三大主力红军都曾经穿越过这片地域——有些部队还是三次穿越。在许多幸存老者的记忆中,过草地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日子,自然环境之恶劣和部队就粮之困难,世所罕见,众多红色战士都把年轻的生命交付给了这无尽的荒凉。然而多少年来,这些堪称经典的穿越路线却始终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几乎所有的长征路线略图要么模糊,要么错讹,甚至连走向也是一笔糊涂账。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撰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中曾这样描绘这片地域:

  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历史上—直为松潘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其范围大致为:烈尔郎山(位于今若尔盖县北部)以南,浪架岭(位于今松潘县西端)以西,查针粱子(位于今红原县南部)以北,纵横六百里,面积约一万五千二百平方公里,海拔在三干五百米以上。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略倾,起伏较小,一望无际,为典型的平坦高原。白河(嘎曲,即噶曲)和黑河(墨曲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由于排水不良,潴水而成的牛轭湖星罗棋布;并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借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在河间地带,时有相对高度在百米以下的丘陵起伏;其形态为缓坡平岗,没有棱角分明的山岩或陡急的沟谷。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时而腾空万里,烈日炎炎,时而阴霾蔽日,电闪雷鸣。每年五至九月是草地的雨季,本来便已泥泞滞水的草原更显得沧海横流。在这恶劣的广袤荒原上,不仅人迹罕见,也无鸟兽出入,只是每年盛夏,这无垠的泽国草地边缘才能偶见点点牧骑。

  如今这片地域已分别划属红原、若尔盖、松潘、阿坝县,由于长期缺乏湿地保护意识甚至进行人工排泄,这片“无垠的泽国”也日渐成为“过去时”,昔日令人闻之色变望而生畏的噬人沼泽如今大部分已经干涸——即或在位于草地深处的诸多面积在数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大沼泽也是如此。徒步穿越者们只要作好充分准备,生命可保无虞。自2005年来,我们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的队友们也多次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完成了草地穿越——当然摩托在这片地域要遇到的麻烦还是很多。
  由于种种原因,红军当年穿越草地没有留下详尽的路线图,现在大多数长征略图上标注的路线既概略粗疏,又多有错讹——大致路线、方向和草地穿越终点的错讹。这当然与现在留存于世可供参照的历史文献资料也难以满足精确校核的需要,这片地域当年人烟稀少,比较详细的地理参照物不多,目击者亲历者难以寻觅等等原因有关。但根据已知敌我双方的电报、部署、红军日记等等历史文献资料,配合实地踏勘,并根据相关地理要素进行分析,还是可以尽可能贴近历史本原且相对准确地恢复出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详图。至少,可以基本准确地将一些能够确认的节点链接起来,以复原出红军三次通过草地的走向、起始和完成的位置。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进行了诸多案头准备后,先后多次组织队友们驾摩托对红军长征过草地路线的实地踏勘和校核,并绘出了就现有条件来说相对准确和详尽的路线图。

附图1:川西北高原水草地地形地貌略图

一、红军穿越草地的基本情况

㈠第一次穿越草地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下的懋功(今小金县)会师,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两军合力北上,建立川陕甘新苏区战略方针,并决定首先夺取松潘,打开北上的通路。如果红军能够顺利夺取松潘,则可以由此经联接川甘两省的松甘驿道直出甘南,造成“建立川陕甘新苏区”的有利态势。7月初,中央红军主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开始从卓克基地区沿梭磨河上行,红四方面军在岷江两岸的红四、红三十军主力也由沿岷江两岸溯江而上,向松潘进攻。但因地形、兵力的限制,以及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的消极态度,进攻松潘的计划进展极为缓慢。7月1日,红二师师长陈光、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率领中央红军一部(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主力及五团一个营)抵达鹧鹕山北坡下的马塘后,曾沿马塘河上行,准备寻觅通过水草地的道路,以从西北方向配合红四方面军岷江两岸部队进攻松潘。但在进至中壤口(今刷经寺以北30公里)时,遭遇阿坝土司杨俊扎西数千藏骑的袭击,红六团作战不利,损失严重,又陷入断粮窘境,被迫退回马塘。
  8月初到8月中旬,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红四方面军第三十、第四军组成的红军右路军相继抵达毛尔盖及黑水、芦花地区筹粮。此间,中央政治局又先后在芦花土司官寨、沙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再次明确了北上方针,并从团结的目的出发,对张国焘提出的“解决组织问题”的要求作出了若干让步。
  鉴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已集结松潘的敌情,中央政治局决定放弃松潘战役计划,另拟“夏洮战役计划”,准备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左、右路军穿越水草地,进至甘南之夏河、洮河地区寻机与敌决战。党中央和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治委员的前敌总部指挥中央红军一、三军团、红四方面军四军、三十军主力、红军大学为右路军;朱德为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治委员的红军总部指挥中央红军五军团、九军团(改称三十二军),红四方面军主力为右路军,两路分途北上,直出夏、洮。
  从8月18日起,右路军部队开始分两路北上,进入水草地。至8月下旬,相继进至班佑、巴西、阿西茸地区。与此同时,发现了红军有穿越草地迹象的国民党军也开始行动,26日,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奉胡宗南令,由漳腊(今川主寺东北)出发,经黄胜关、两河口,沿松甘驿道进入包座河谷,增援在班佑、巴西、阿西茸、求吉寺地区的补充旅康庄团及游击支队。
  这路进入林区的敌军实际上与正在水草地行军的红军右路军形成了平行北进之势。
  此间,左路军先头部队已从卓克基、大藏寺地区北上,击溃了阿坝土司杨俊扎西的藏骑武装,进至查理寺、阿坝地区,一部进至嗄曲河西岸的安曲(哈拉玛)附近筹粮。
  8月底,进入班佑、巴西、阿西茸地区的红军右路军主力向盘踞该地区的敌补充旅康庄团和“游击支队”盘距的班佑寺、卓藏寺(当时译作“脚仗寺”或“觉大寺”)、求吉寺(当时译作“救济寺”),以及进至上包座地区的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发起攻击,至9月1日,将敌军大部歼灭,占领了除求吉寺、卓藏寺外的敌军据点。
  此后,中央政治局和右路军徐、陈首长屡屡电催朱、张首长率左路军前来与右路军会合,迅速北出甘南。9月初,左路军先头部队陆续经甲本塘向嘎曲河开进,朱、张所率红军总部也进至甲本塘。但已另有所图的张国焘始终借故拖延,最终决定要挟党中央率右路军“南下”,并令已到达嘎曲河西岸的左路军先头部队返回阿坝。9月9日夜,中央政治局在牙弄村周恩来驻地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决定单独率右路军中的红一、红三军团北上。
  这次北上,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四、三十军主力穿越了水草地,历时6~7天,穿越起点为毛尔盖地区,终点为班佑,基本走向为南——北;左路军中的五军、九军各一部进入了水草地,起点为查理寺、麦尔玛地区,终点为嘎曲河西岸的日柯、安曲(哈拉玛)地区。
  参见附图二:红军第一次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附图2: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8 16:40:01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公共图文】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参见附图二:红军第一次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附图2: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㈡第二次穿越草地

  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单独北上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第四军主力在前敌总部徐、陈首长率领下南返:一部从班佑沿来路南返,一部沿包座河谷经年朵坝返回毛尔盖地区,其基本走向为北——南。
  9月中旬,右路军第四、第三十军主力返回毛尔盖地区。
  此间,张国焘、朱德亦率左路军部队南返马尔康、卓克基地区,已进至嘎曲河西岸五军、九军各一部亦分别从安曲、日柯地区沿原路退回查理寺、下阿坝地区,其退出草地的基本走向为东——西。
  尔后,红四方面军(包括编入红四方面军的原中央红军五、九军团)分别离开阿坝、毛尔盖地区,返回马尔康、卓克基地区,开始执行南下计划。
  实际上,真正第二次完成了水草地穿越的部队,是红军右路军中的四、三十军部队。
  参见附图三:红军第二次穿越水草地的行军路线复原图

附图3:1935年红四方面军及原中央红军一部南下退出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㈢第三次穿越草地

  1936年6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按党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编组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尔后,在党中央的努力争取下,在朱德、贺龙、任弼时、徐向前等人的努力促进下,南下碰壁后的张国焘终于决定北出陕甘与中央红军会合。6月25日,红军总部决定红二、四方面军分左、中、路三个纵队北上:董振堂、黄超指挥五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率领尚在大小金川、丹巴及卓克基的部队为右纵队,沿梭磨河上行,向黑水、毛尔盖地区前进;徐向前指挥九军、三十一军和四军各一部、红军大学、总供、总卫两部为中纵队,由炉霍、壤塘、查理寺、上壤口(今龙日坝)向毛尔盖前进;朱德、张国焘、贺龙、任弼时等率三十军、三十二军、四军两个团、红军总部及红二方面军为左纵队,由甘孜、东谷向壤塘前进。
  6月下旬,红军左、中、右三个纵队分别启动行程。
  7月中旬,红军各纵队进低水草地西、南缘:红军左纵队经色达、壤塘、青海班玛县作木沟等地筹粮后进至上下阿坝地区,中纵队进抵查理寺;右纵队进至黑水的扎窝、侧格(今泽盖)、毛尔盖地区。7月下旬,红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相继进入水草地。
  徐向前率中纵队经查理寺进入草地,在安曲附近渡过嗄曲河,经上壤口、龙日、干满塘、阿衣果木康、色既坝(今色迪坝)、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历时7~9天,完成草地穿越,于7月底和8月初陆续进抵上、下包座地区;董振堂等率右纵队沿年前右路军路线,经屈锦桥、色既坝、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历时3~4天,完成草地穿越,于7月底和8月初进至上、下包座地区;朱、张、贺、任率左纵队经下阿坝、甲本塘,在日柯——哈拉玛(今安曲)之间渡过嗄曲河,尔后沿阿木柯河右岸东进,在廿四马鞍腰沟口附近渡过阿木柯河,翻越廿四马鞍腰,经色既塘(今色地)、色既坝(今色迪坝)及年朵坝进入包座河谷,历时8~9天,完成草地穿越,至7月底和8月上旬,进至上、下包座地区。
  这次北上穿越草地,除右纵队外,其基本走向为西——东,起点为上、下阿坝及查理寺地区,终点为年朵坝,行程比第一次穿越草地更长。因包座河谷已无年前右路军北上时的敌情,所以各纵队进至年朵坝既完成水草地行程,进入了包座河谷林区。
  董振堂等所率右纵队基本上是沿年前右路军路线穿越草地的。所不同的是:年前右路军进抵年朵坝时,包座河谷中有敌据点,敌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亦正由黄胜关、两河口进入包座河谷,右路军不得不冒险沿班佑河穿越水草地北进;而这次北上时已无这般敌情顾虑,故右纵队进至年朵坝就提前结束草地行程,成为这次北上穿越水草地行程最短的部队(较年前右路军省掉了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水草地行程)。
  1936年9月底,在包座地区经过休整筹粮的红二、四方面军北出甘南,向会宁前进。
  参见附图四:红军第三次穿越水草地的行军路线复原图
  综上所述,红军三次穿越草地时都经过年朵坝(位于松潘、若尔盖、红原三县交界处)。第一次穿越水草地时,年朵坝是草地行程中点;而第三次穿越水草地时,年朵坝是草地行程终点。
  目前,若尔盖县有关部门已在包座河谷北端刊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路线第一次交汇点”。对此我们存有疑义:“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行程的第一个交汇点”,应该是紧靠现213国道西侧的年朵坝,因为无论是1935年右路军北上和南返,还是1936年红军左、中、右三个纵队北上,都经过了这里。

附图4: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复原图

二、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的校核和考证

  我们对红军长征路线的校核和考证的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⒈敌我双方的电报、部署、命令、行军计划、文件等原始文献,以及有关当事人的原始记录文字(日记、笔记等);
  ⒉当地的史志资料;
  ⒊当时的地图,当然越详细越好;
  ⒋有关当事人的回忆文字;
  ⒌当地群众的口碑资料。
  这些资料来源应该说各有其优缺点,都不一定是绝对可靠的,都有可能出现谬误,当然也就都需要判读及相互间的互证和补充推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还很有可能是不完备的,有缺失的(比如当年电文就不一定能收集完备),这些“不完备”或“缺失”,也很可能造成误判及误读。所以,在现有条件的情况下,校核和考据还应有实地踏勘方式的补充,并结合当时当地的敌情我情及地理要素等等客观因素,进行合理的补充性分析推理。
  国内目前已出版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史志资料、日记和回忆录,比如《红军长征•文献》、《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红军长征日记》、《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史料汇编》以及许多红军战士日记等等,这些资料将红军长征研究大大地提高了一个台阶,也是我们考证红军长征过草地路线的重要参考依据。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资料也具有很大的不完备性。
  比如,现在收集和公布的电文、部署等文献,并不是当年文献的全部,当间肯定有缺失;文献本身也可能有错讹;虽然当年红军侦察和情报工作是公认的“非常出色”,但他们匆匆过境,很多时候没有大比例尺地图参照(有也不一定可靠,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详勘过这些边远地区,错讹很多),只能靠侦察询问当地群众来确定路线,而因为各地口音不同,这种口译地名与现有地名很可能差异很大。再加上70年来各地因行政区域变化等等原因,还多有更名、迁徙,这就更增加了后人考据的困难。
  再如,有关当事人的回忆也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红军是一支工农群众组成的军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也是他们的显著特征之一。许多长征幸存者一生转战千万里,身经数百战,除少数干部能以日记方式来记录征程外,大多数人只能靠记忆来回溯历史。而人的记忆力经历了数十年的岁月洗磨,也是很容易出现如时空错位、彼此混淆等等问题的。而且已出版的有些红军日记,很明显是后来补记甚至编撰过的,当然也就大大降低了其应有的史料价值。
  所以,如上所述,在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校核和考证中,回忆文字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较有限。因为他们穿越过的水草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明显而又易辩识的地理坐标很少,对于只是“跟着队伍走”的大多数红军战士来说,已很难准确地描述出数十年前的行军路线。
  当地群众的口碑资料原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有关回忆文字的这个缺陷,毕竟红军过境对那些偏僻地区的群众来说是几百年不遇的大事。然而就当年的水草地这片区域来说,这个重要的补充性资料也很难寻觅。当年的水草地荒无人迹,草地边缘的牧民也分散放牧,再加上民族隔阂,在水草地边缘与红军接触过的群众就非常有限,而极少数给红军带过路的通司恐怕早已无人幸存于世(有些部队还没有“通司”,全靠自己探路),所以就红军长征穿越水草地行军路线的校核和考据来说,很难奢望在这个方面得到更多的惊喜。
  应该说,现在校核和考据红军长征过草地路线比较困难的原因还在于:这项工作开展得太晚了。如果在当年的红军将士在健在的时候——特别是那些流散当地的红军战士还健在的时候,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行校核和实地踏勘,可能情况会比现在好得多!我们年年纪念长征,专家们年年抄书摘书写八股,迄今却仍然没有一套长征路线详图,这无论如何都无法表明我们对长征精神的重视(惶论弘扬乎?),也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特别是在看到有些来自国外的“重走”者在大概齐地“重走长征路”后发表的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心中这种“说不过去”、“愧对先贤”的感觉,就更加强烈!
  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应该是红军的传人,我们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的队友们决心勉为其难,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一空白!2002年以来,我们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利用双休和大假,开始了对长征路线的实地踏勘!近三年来,重点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路线进行了踏勘,先后五次穿越草地无人区——多次陷入险境又脱险而出,并依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参照有关地理要素和GOOGLE卫星地图,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路线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初步复原,基本确定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几条主要路线。
  以下给出我们自绘的红军三次过草地行军路线图,并就有关路线校核和考据逐一说明。对于难以通过文献确证的路线,也以推理方式注明并以异色箭头线在图中予以标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8 16:41:24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公共图文】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㈡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㈠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北上穿越草地的路线

  ⒈右路军兵分两路进入草地

  红军第一次穿越草地,主要是指红军右路军部队穿越草地。
  右路军穿越草地的时间应该始于1935年8月18日,路线有两条。对此,右路军徐、陈首长在1935年8月17日、18日两份电报说得比较清楚明白:

徐向前、陈昌浩关于红四团为右路军左翼先遣团致林彪、聂荣臻电
(1935年8月17日21时)

林、聂:
  一、四团已到,拟令其为右路军左翼先遣团,十九日下午出发。
  二、你们走何路来毛(尔盖),如走波罗子、卡力格必须尽力带粮,毛(尔盖)地粮不多。
  三、可否先令二师派干部一人,先带电台一架,十九日上午赶到毛(尔盖)。
                     
                     徐、陈
                   十七日二十一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2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说明:
  ①按《杨成武回忆录》所述,红四团出发时间为1935年8月21日。
  ②波罗子、卡力格:在黑水县境内小黑水沟一带,红一军团部队正在此间筹粮。

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一、四方面军行动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
(1935年9月18日18时)


朱、张:
  (甲)十八日二时,八时电悉。剑英今(十八日)晚率定南三团出发,四方面军走右路,一方面军走左路,平行进,兵力颇集结。拟主力走洮、岷一带战敌,小部取夏河。如阿坝已为我占,则左路军大部不应深入阿坝,应从速靠紧右路,速齐并进,以免力分。我们二十一日晚离开此地……

                     浩、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2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①“定南三团”,即红三十军三个团,“定南”为红三十军代号。
  ②叶剑英,时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1935年8月21日晚《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也大致清楚地说明了两路部队开始进入草地的路线。

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
(1935年8月21日晚)


朱、张:
  二十一日四时电悉,但电文看不清。查理寺占后阿坝又已下,左路可以一部经阿坝,不必肃清该敌,只可迅速向目的地前进。中央局决定主要是以岷州为根据向东发展,首先以岷、洮、哈达铺为主要目标,争取在洮河东岸与敌决战。今后发展或向文、武、成、康向东南,或向天水、庆阳向东北,当依当时情况决定。目前主力西向或争取西宁不当。三军二十三、二十四日可全到毛,二十九团昨晚到木苏、维古,林彪率第二师今晨走向班佑,先念在洞垭,二十八、三十六团今到腊子山,三十五团、三十军于二十二、二十三日到腊子山,十一师二十五日到腊子山。三军尾接,走洞垭路子前进,遇敌则走斐最后掩护为三军团。我们今决心××时起身。左路情况及行进道路、时间即告。
                       
                     浩、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2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①“林彪率第二师今晨走向班佑”:红一军团以红四团为先导,于8月21日由毛尔盖索花寺出发,经屈锦桥(《杨成武回忆录》中称作“七星桥”)进入草地。有关路线在《童小鹏日记》、《赖传珠日记》中都有相关记录,可资佐证。
  ②洞垭,今名冬亚卡(藏语“好梁山”之意,此地有两个冬亚卡,都是山峰,一西一东,这里似指两者之间的一个垭口),红四方面军部队由卡龙经腊子山、冬亚卡进入草地。据《胡宗南部与长征红军在四川上包座附近战斗详报》称:“十二日,黄胜关西南洞亚(注:洞亚,即洞垭,今冬亚卡)发现匪部。……毛儿盖哈洞(注:哈洞,即今卡龙)之匪,亦逐渐北移,十八日,其先头一部约千余,驱逐番骑,到达色既坝(注:今名色迪坝,是指从色地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今朶里台以东的一段高地,现在瓦切——松潘的公路就建在“色既坝”上),携带粮食甚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58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由此或可说明,右路军的右翼先头部队早已进至洞垭,准备进入草地了。18日,先头部队已进至色既坝一线。
  ③先念,指李先念,时任红三十军政治委员,右路军右翼先头部队指挥员。

  这些文献足以证明:右路军是兵分两路进入草地的。
  右路军左翼部队以林彪所率红二师为先导,聂荣臻率红一军团主力及军委纵队、红大等随后跟进。关于这个情况, 1935年8月22日晨6时《聂荣臻关于部队行动情况至林彪电》可资佐证:


聂荣臻关于部队行动情况致林彪电
(1935年8月22日)

林:
  一、明二十三日拂晓,我率一师、军直属队及军委纵队、红大等随你们后跟进。
  二、照约定时间通报,有重要事件望派队送信给我。
  三、三军主力明日可抵此,在我后三日始能跟进。
  四、教导营亦随之行动。
  五、毛、张、博于今晨随徐、陈行。
                        
                        聂
                      二十二日六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聂荣臻此电还说明了两个情况:
  ①三军团进至毛尔盖地域的时间应为1935年8月23日或之后。
  ②毛泽东、张闻天、博古1935年8月22日与徐向前、陈昌浩一起,随右路军右翼部队跟进。
  右路军右翼部队则是由刚从岷江两岸收缩集结于卡龙附近的红四方面军的四、三十军主力组成,红三军团是最后殿后的部队。如果后来情况没有别的变化,红三军团应该是按1935年8月21日《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所示,“走洞垭路子”随右翼部队跟进。
  参见插图1:红军右路军兵分两路进入草地

插图1:1935年8月18、21日,红军右路军兵分两路进入水草地

  ⒉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右路军左、右两翼部队进入草地后,越过色既坝(今色迪坝),向班佑开进。
  这两路部队是如何进至班佑的呢?走的是哪些路线呢?目前已公布出版的历史文献资料、回忆文字都没有比较完整准确的记录。1955年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行军记录和根据该书整理补充再版的《亲历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刘统整理注释)及有关人士的回忆文字中都提到过一些地名,但这些地名大都很难具有实际的参照意义。
  比如,红一军团从毛尔盖出发,由屈锦桥进入草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的行程记录称经过了“腊子塘”、“分水岭”、“小森林”、“色既坝”、“后河”,我们在当地询问,均不知“腊子塘”所在,而据《红军长征?文献》称,“腊子塘”这个地名源出自当时国民党军的军用地图,位于“毛尔盖北35公里处”(《红军长征?文献》第6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目前已很难准确确认其坐标。
  “分水岭”:经我们实地踏勘并与《红原县地名录》对照,可以确定是当地地名为“麦拖岗”(或“麦多岗”,藏语“花朵梁”之意)的高原丘陵,——由此向西南延伸至查真梁子的一系列山岭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色既坝:系从色既塘(又名得尔塘,今色地)向东南向今朶里台延伸的一线高地,“色既”是藏语“黄金坡”之意,因其音译不准,红原人民政府于1983年5月19日将“色既”一律更名为“色地”,红军长征原始文献中所言“色既坝”其实是一个线状或面状的地标。
  “后河”,经我们实地踏勘并与双方当年文献及《红原县地名录》相对照,可以确认是现在213国道西侧的“年朵坝”或其附近一线高地。“年朵”是藏语“后邱”的译音——在现存的红军日记和双方文献中,此地译名五花八门,如“年垛坝”、“严朵坝”、“燕朵坝”、“元旦坝”,……,等等,在红军长征原始文献中,这也是一个线状或面状的地标。
  至于如“小森林”这样的地名,以现在的地形地貌情况,已经无法确定其位置了。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8 16:42:34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公共图文】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⑴左翼部队从毛尔盖索花寺集结开进,经屈锦桥、麦拖岗、色既坝,进至年朵坝

  1935年8月21日~28日,红一军团首长有三份往来电报可供参照:

林彪关于红二师到腊子塘情况致聂荣臻等电
(1935年8月21日8时)

聂(荣臻)抄转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
  一、二师于十七时到达腊子塘露营。
  二、由毛(尔盖)到腊(子塘)约八十里,路平好走,途中无人烟,须过五次河,因天雨,水深及流速均正在增加,此刻水深约七十生的。
  三、编入四团之二九四团共三百余人全无雨具,通身透湿。
  四、腊子塘从前有牧牛及架帐棚遗迹。今晚各部均在雨中拥坐,此地树林甚少,不能全部搭棚子及烧火。

                      林
                   二十一日十八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说明:
  ①上电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②生的:英语“厘米”之音译。
  ③腊子塘:当地无人知晓该地名,按国民党军当时军用地图标示,“在毛尔盖北35公里处”。

  红二师进入草地两天后的2月23日晨,聂荣臻红一军团主力和红军大学也随之跟进,26日下午,在年朵坝以北宿营。

聂荣臻关于毛儿盖至班佑间道路情况致彭德怀、李富春电
(1935年8月26日)

彭(德怀)、李(富春)并转周(恩来):
  一、我率军直、一师及军委纵队已超过色既坝约四十里处露营,无森林,高地尚干燥,明日可到班佑。
  二、由毛(尔盖)第一日到腊子塘约六十里,路大好走,架有树棚可宿;第二日到分水岭,行程约五十里,附近有森林,好露营;第三日到后河七十里,无株树,可寻我们露营形迹择地露营。昨夜无雨,尚无大苦。

                     荣臻
                   二十六日十四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上电文中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②根据电文中所述行程与我们实地踏勘情况综合研判,上电中“色既坝”疑为“年朵坝”之误。“色既坝”位于“分水岭”(麦拖岗)与“年朵坝”之间(年朵坝之西南,分水岭之东北)。
  ③根据我们实地踏勘并参照GOOGLE卫星地图,可以大致辩析聂电所言地名大体位置。从里程上来看,翻过了分水岭(麦拖岗)不远即是色既坝(今色迪坝),色既坝到年朵坝的行程与聂电所称行程大致相符。
  ④后河:可能是由“年朵坝”的汉译意“后邱”而来,或者是与年朵坝相距不远的某地。时任红五团政治委员的赖传珠(当时负伤休养)曾在8月23日日记中记载:“到后河及元旦坝露营”——这里的“元旦坝”显系“年朵坝”讹音之一。一个人不可能在两处宿营,故此处“后河”与“元旦坝”或系一处,或至少相距不远。(《赖传珠日记》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月28日,红一军团全部到达班佑。林、聂首长当晚即向三军团彭、李首长通报情况:

林彪、聂荣臻关于红一军直属队及红一师已到巴西致彭德怀、李富春电
(1935年8月28日)

彭、李:
  一、我们率直属队及一师今日已到巴细宿营,二师留班佑警戒。班距巴二十五里。
  二、巴细大于毛儿盖,其东北之阿西(相距二十里)又两倍大于巴细,两处粮食均多。
  三、在来路半途有标示,去班佑一百里系严朵坝(此句与后句矛盾,可能系原电有误——引者注),严距班约一百六十里。
  四、一师及军直队明日开阿西。

                     林、聂
                   二十八日二十时

          ——《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巴细:即巴西,又名“长安”。
  ②阿西:这里是指阿西茸(藏语意即农业阿西),另一个“阿西”在今若尔盖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当地人称“草地阿西”或“牧业阿西”。
  ③年朵坝距班佑的行程:据《红军长征•文献》编者称,“据《前敌总指挥关于右路军行动计划的命令》所附之图上标示,严朵坝系在班佑以南170里。”(《红军长征•文献》第646页注释二,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现在213国道通过两地,距离约为60余公里,考虑到国道是在当年湿地填充后大段直线的连接,而当年红军是沿山丘脚尽量避开湿地蜿延绕进,故林、聂上电和《前敌总指挥关于右路军行动计划的命令》附图标示的行程与实际行程相比,应该说是大体吻合的。

  根据以上判读和分折,再参照GOOGLE地图截下的卫星图片,辅以“在无敌情顾虑及战斗需要的情况下,行军原则就易不就难,就捷不就迂”的原则作为分折基础,更辅以实地踏勘,我们大致可以对当年右路军过草地的行军路线作出相对清晣的复原:红军当年行进的路线基本上是沿山谷谷脚傍着山谷中的湿地蜿延前进,在翻过分水岭(即麦拖岗)后不远,即进至“色既坝”(今名“色迪坝”)。尔后,取捷径傍着从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串山谷向年朵坝前进——这山谷间的湿地,就是著名的“年朵坝沼泽”。
  参见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⑵右翼部队从卡龙集结出发,经腊子山、洞垭(冬亚卡),进至年朵坝

  右路军右翼部队从腊子山、经洞垭(今冬亚卡)进至色既坝的路线我们尚未实地踏勘过,但通过GOOGLE卫星地图,还是可以比较清楚地辩析出他们当年的行进路线,他们到达的“色既坝”的地点,在左翼部队以东约20~30公里处。尔后按地形取捷径,从与左翼部队平行相邻的另一条谷地进至年朵坝(参见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敌方有关档案文献也有相关记录:“八月二十三日,由毛儿盖、哈洞北窜之匪约千余,经严垛坝附近之阿细(?)到达班佑、冬房附近,……”(《胡宗南部与长征红军在四川上包座附近战斗详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年朵坝位于现在的213国道西侧,这在当年是一个枢纽性的地标:向南经浪架岭(今朶里台即为浪架岭的一个垭口)可去黄胜关、川主寺、松潘;向东翻越一个山垭即可脱离草地进入林区,经“马蹄子”(或“马旗子”)进入包座河谷,与当年的松甘驿道相接。这条“松甘驿道”可以通达上下包座、和巴西、阿西茸、求吉寺地区。右路军原本是可以选择这条路线北进,但可能是因为当时上下包座有敌情,敌胡宗南第四十九师正经黄胜关、两河口进入包座河谷等等缘由,右路军不得不冒险继续沿草地北进。
  我们在2005年十一大假期间,曾从毛尔盖索花村出发,沿右路军左翼部队路线进至色既坝(今色迪坝)。红军过境时,主要是傍着两翼山坡坡脚,在谷地边缘蜿延前行,可能会不时跨过谷地间的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如今大部分已经干涸,且两端都建有一些奶场路(当地奶场为向牧民收购鲜奶而建),但沟壑纵横,湿地仍然十分泥泞,摩托行进十分困难,特别是翻越无路可行的麦拖岗(长征日志记录中称为“分水岭”),仍然非常艰苦,估计毛尔盖索花村——色既坝(色迪坝)间概略行程50~60公里左右(因为在穿越期间多次迷路,多次辗转徘徊,我们现在已难以准确复原出其间的里程)。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尚未装备GPS,未能将其间地标作详尽标示,只能根据我们踏勘记录与GOOGLE地图作了一些地标标示备考。
  右路军右翼部队的路线我们尚未作过踏勘,但经向当地人士查询并与GOOGLE地图相互参照,也基本上能还原出他们进入草地的路线。这一条路线是沿腊子山东坡谷地前进,在翻过洞垭之前基本没有沼泽地——在翻越洞垭(今冬亚卡)后,才算真正进入了草地。估计他们从腊子山东坡谷地到达色既坝的行程要略大于左翼部队行程。

  ⑶左、右翼部队在年朵坝合为一路,向班佑前进

  右路军左、右翼部队的行军路线在年朵坝合交汇后,实际上合二为一,继续沿班佑河下行北进。这条路线基本上与现在的213国道重合或平行,地势比较平坦宽阔——红军长征有关历史文献称为“大草地”,又处于草地边缘,所以红军在此间的行军速度大大加快,仅2日左右即进至班佑。
  这条行军路线基本上是勿庸置疑的:右路军左、右两翼部队到了年朵坝,如果不能向东进入包座谷中的松甘驿道,那么要去班佑的最捷路线,就只与现在的213国道重合或平行的这一条路线。
  当然右路军左翼部队还有一条可能的行进路线:即从色既坝就直接向北,经求吉郎洼向班佑前进,这条路线我们曾驾摩托实地踏勘过,相对来说湿地并不多也不大,除了在求吉郎洼(藏语“寺院马厩”之意,形成村落可能是在红军过境之后)东北要翻越一个山丘(N:103°09′43.6″;E:33°23′53.4″;H:3660m)外,一路上都没有大的障碍。如果红军当年侦察到位,又有“通司”带路,选择这条道路应该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尚不能排除右路军左翼部队有部分单位经这条路去班佑的可能。所以虽然缺乏相关实证,我们还是在自绘的路线复原图上还是作出了相应标示,以备方家继续考证。
  参见插图3:红军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插图3:红军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8 16:46:55
友情周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25281
积分:16481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友情周末

发贴心情
【公共图文】研究战史要注意对原始文献准确完整的判读【湖南知青公共频道】

研究战史要注意对原始文献准确完整的判读
  
双石

  在战史研究中,对原始文电的研读/判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功。依笔者看来,在作这门功课时——特别是在引用/证时,一定要慎重,最好参照地图进行图上作业。否则非但无助于说明你的观点,而且还有可能闹出低级笑话来。
  笔者在研究四渡赤水这段历史时,曾经拜读过许多研究文章,就发现过不少这类问题。
  比如,有的研究文章在提及2月7日军委关于红军向川滇黔边境发展的指示时,认为“这一指示有点模糊,只强调‘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却未指明谁是红军的主要打击对象”。其实,这是缘于作者引用资料的来源所造成的误判:他引用的是经他人文章转手的“二手货”!而且作者很可能没有读到过这个“指示”的全文!如此,当然也就丢失了信息的全息性,加上疏于或懒于参照地图,所以才生出了这个“有点模糊”。 
  中革军委这个“指示”是有全文的,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军委下达关于红军向川滇黔边境发展的指示

林彭杨董李罗蔡:
  (甲)根据目前情况,我野战军原定渡河计划已不可能实现,现党中央及军委决定我野战军应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
  (乙)依此方针,我野战军目前作战任务是:
  ⒈迅速并立即脱离四川追敌向滇境镇雄集中。
  ⒉进行与滇敌作战的一切准备,并争取在该集中地域的休息和缩编。
  ⒊对沿途地主碉楼在不阻碍我军行功条件下暂让其存在,如向我开枪阻我前进,应消毁或监视之。 
  (丙)我野战军明8号行动另电告。


                  军委
               1935年2月7日19时

  ——《军委下达关于红军川滇黔边境发展的指示》,《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566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可见,在中革军委的这个“指示”中,无论“由向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的路径,还是“主要打击对象”,都是非常明确的,作者如果根据当时中央红军主力拟集结位置参照一下地图,再注意一下“进行与滇敌作战的一切准备”这个关键性语句,就完全可以清楚明白的知道谁是中革军委此间确定的“主要打击对象”。
  进行图上作业也是一门重要功课,而且在参照中还要注意各地建制沿革的变化,毕竟红军长征发生在七十年前,七十年中的地名变化是很大很大的。比如说,当年双方文献档案中的“习水”就不是今天的“习水”,当年的习水县治是今天的赤水市官渡镇,今天的习水县治是在当年习水县东皇殿,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在百里开外,研究者们一不留神就要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的确也有人这么着闹过笑话。
  同一篇文章,在引用2月10日19时30分中革军委“指示电”时,也是从一本叫做《红军长征编年纪实》(李勇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中转引了“决于明11日起转移到娄山关及其以西地域,争取渡河先机,……”之句,然而由于《红军长征编年纪实》的作者对这个地域的地理要素缺乏调研,同样也没有参照地图进行图上作业,给出的信息也是一个“不完整信息”和“不准确信息”!引用者再一偷懒,也就想当然地将跟着原二手货的炮制者将“雪山关”误作“娄山关”——这一字之差,差出了好几百里!前者在赤水河东黔境的桐梓、遵义间,后者在川境叙永以南赤水河北岸!
  如果引用者自己认真一点注意电报原文本身的全息性,再在地图上标注一下的话,这个错误也是不难发现的,“娄山关以西地域”与“雪山关以西地域”可是差得有点太远了!试想,如果中央红军都转移到了“娄山关以西地域”了,那还用得着“争取渡河先机”么?渡哪条河呀?
  其实参照一下地图和这个“指示”原文,就不难弄清这个问题。这里的“渡河先机”,是指“二渡赤水”的先机——毛泽东在日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建议,而要争得这个先机,中央红军得首先从扎西回师进至“雪山关以西地域”,再根据情况变化看看该怎么着去“二渡赤水”。
  这个“指示”全文如下:

朱德总司令关于红军离扎西向雪山关进军给各军团指示

林彭杨董李罗蔡:
  (甲)目前川敌以其主力由长宁、珙县向西南攻击并固守金沙江西岸,另似其三个旅在大坝至两河口之线向滇边布防并以一部入滇追击,滇改三个旅将集中在大湾子至镇雄之线向我进逼,薛岳兵团主力及黔军仍在赤水河东地域。
  (乙)军委认为,我野战军目前在扎西地域伏击安旅一部是不可能亦不适宜,而应迅速脱离川敌与滇敌之侧击,决于明11日起转移到雪山关及其以西地域,争取渡河先机,另准备与薜岳兵团及黔敌为主要作战目标,在转移中应力求避免川滇敌之侧击,但在逼紧与阻我前进的条件下应击退之。
  (丙)依此日的我野战军前进的区分如下:
  ⒈我3军团及1军团一部为左翼队,经扎西、双河场向摩泥前进。
  ⒉军委纵队及1军团主力为中央纵队,经大河滩、石坎子向石厢子及其以东地域前进。
  ⒊5、9军团为右翼队,担任佯攻和迷惑滇敌,以掩护我野战军主力向东南转移,然后向水田寨、水潦前进。
  (丁)望各军团首长依此决心进行—切谁备,明日行动命令另下。

                    朱
               1935年2月10日19时半

  ——《2月10日13时半军委复示林彪(节录)》、《总司令朱德关于红军离扎西向雪山关进军给各军团指示》,《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60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这个文献给出的信息也是完整的。可有些研究者急于标新立异吸引眼球,仅仅根据这个“指示”抽出来的“准备与薜岳兵团及黔敌为主要作战目标”一句话,再与2月11日朱总司令二渡赤水部署中“为准备与黔敌王家烈及周浑元部队作战”对比,就想当然地揣测中革军委里存在着先打弱还是先打强的“争论”乃至“风波”。其实这些研究者只要把这个文献反映的信息认真完整地作一番研读,也是不难搞清楚弄明白的:2月10日和2月11这两个文献,首先通报的都是敌情,中央红军在东渡行动中与谁为“主要作战目标”,是根据中央红军确定的战役目标(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以及当时掌握的这些敌情来决定的!先打谁后打谁,打得着谁打不着谁,决定权并不仅仅操在中革军委首长手中!这个决心的依据,首先还是“敌情”。而这些“敌情”是不可能由“朱毛”一方随心所欲决定的!战争指挥活动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如果“朱毛”当时闭着眼睛都能“随心所欲”想打谁就打谁,想打谁就打得着谁,那岂不说战争主动权全部都抄在中央红军手中了?那还长征干什么哩?那还“四渡”干什么哩?
  彼时彼地,中革军委首长正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争取这个主动权哩!
  2月11日朱总司令的部署也是有全文的——

朱德总司令命令各军团向赤水河东发展争取渡河先机

  ㈠综合目前敌情
  ⒈川敌追击部队大部集中高、珙、长宁之线及其以南地域。其达(凤冈)、袁(如骏)两旅10号抵高县,刘(兆藜)旅由珙县向筠连,范(子英)、章(安平)两旅在珙县,章(安平)旅将向安边前进,潘(佐)旅主力在长宁,一部在兴文,郭(勋祺)旅10号在罗表(今洛表),廖(泽)旅缺一团在罗海(今洛亥),郭(勋祺)廖(泽)拟向王场前进,穆旅向屏山进,蒋旅布防滩头、安边之线,另2、3两旅在永宁(即叙永),日前行动不明。
  ⒉滇敌安(恩溥)旅今11号仍在大湾子并筑工事,鲁(道源)旅主力今日可到大湾子,龚旅昨到毕节,有续向大湾子前进的可能。
  ⒊黔敌何(知重)、柏(辉章)、侯(之担)三师仍在赤水右岸,驻地不明
  ⒋薛(岳)敌之追剿队约两个团,由二都向叙永前进。周(浑元)敌率两个师12号集中黔西,有经毕节向叙永前进模样,吴(奇伟)敌两个师似仍在黔西、大定。其余不明。据此判断:四川追敌几全部西向,滇敌则堵我入滇,黔敌尚未参加“追剿”,而薛敌追我行动亦不迅速。
  ㈡我野敌军为准备与黔敌王家烈及周浑元部队作战,并争取向赤水河东发展,决改向古蔺及其以南地域前进,并争取渡河先机,在前进中应准备与薛敌“追剿”支队遭遇,并相机占领古蔺城。
  ㈢依此目的:
  ⒈我3军团应立即侦察由分水的直经站底向古蔺的进之道路、里程、人家及永宁(即叙永)方向敌情。
  ⒉1军团应准备于明12日前进至分水岭及其以东地域后,谈营盘山、回龙场的的进道路。
  ⒊5、9军团应准备经石厢子、摩泥向养马嘶的前进道路。
  ⒋军委纵队拟在1军团及5、9军团之间前进。
  ㈣明日行动另电告。


                   朱德
                1935年2月11日20时

  ——《总司令朱德命令各军团向赤水河东发展争取渡河先机》,《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648~第649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对原始文献的正确研读/判,关系到研究者对敌我双方态势和决心的正确判读,也关系到有关学术问题探讨是否具有深入性和客观性。一句话,关系到论史者修史者的结论是否合理是否准确!这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掉以轻心的,来不点半点的心浮气躁和偷懒取巧。
  愿与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勉,共勉!

川滇黔地区地理要素略图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8 17:08:59

 5   5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5625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