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永兴县牛头下村皮影戏之调查(历史简况)
李跃忠
永兴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南岭北麓,耒水中游。东临资兴市,南连郴县(今郴州市苏仙区),西靠桂阳县,北接安仁县、耒阳市。地貌似蚕形,东西长
永兴县辖八镇十七乡, 总人口约六十三万。县内交通便捷,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有“油茶之乡”、“鱼米之乡”、“煤炭之乡”、“冰糖橙之乡”的美誉,2002年9月被世界白银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的称号。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六千七百余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千一百多。
永兴古属巫楚之地,民间信仰习俗颇浓,清光绪九年(1883)《永兴县志》载永兴县民间:“祭墓,岁二举;清明四乡皆然,立冬间有行者。具牲礼展墓归,复祭于祠堂,因以神惠之余宴享族人。至四时祭四代,冬至祭始祖,春祭先祖,季秋祭祢,……同族各有祭会、祭田。上元、四月八、端阳、中元、中秋、重阳等各节各献以时食。惟六月尝新最重,各家俱盛馔与新米饭,先向门外祭拜,谓祭五谷神;后向祖先拜祭,谓之荐新。”
皮影戏在永兴一带亦称“隔纸戏”(即隔一层纸演唱的戏-笔者注)、“影子戏”、“皮影戏担”、“鬼佬菩萨戏”。永兴县的皮影戏历史并不久,大约在清末传入,流行于金龟、塘市、悦来、柏林、七甲、樟树、香梅、太和等乡镇。牛头下的皮影戏,据当地演皮影戏的“权威人物”何先友师傅(男,1925年-)(图一)介绍,是他父亲何成运(已故)从耒阳学过来的。尔后,在该村附近迅速传播开来,到1940年他学艺时,邻近的安福村、竹叶村、樟树乡树头村及他本村已有十几个皮影戏艺人了。
何师傅自十五岁(即1940年)拜师学艺,十六岁时因师傅“耍巧”,乃与父亲搭台演出,十七岁开始坐台(即坐前台),十九岁时独立组班。何师傅学艺时间并不长,但他虚心好学,能集各家之所长,他自称曾与附近十几个影戏艺人有过师徒关系。解放后,他继续坚持演出影戏,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热爱这门艺术,但更重要的还是他要以此业养家糊口。
何先友师傅和其他许多民间艺人一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能上演二百多个剧目,可他没有一个剧本,而且就是连记故事梗概的“抄本”也没有,全靠功夫将这些戏背熟。所以,当我问起这些艺人有否剧本时,他们都是先笑笑,然后自豪地指着自己的脑袋或肚子说:“戏,在这里!”何师傅是个多才多艺的能人,他除了坐前台,要又唱又操作影偶外,器乐吹奏也非常在行,是当地“八仙师”中很有名气的一位吹鼓手。八仙师乃民间器乐演奏组织,也称“唱围鼓”,多由八人组成,故名,他们常应邀参加民间婚丧嫁娶等的器乐演奏。1978年,他曾代表永兴县民间艺人,出席了郴州地区在嘉禾县举办的民歌演唱会,其吹木叶获得与会评委的好评。何师傅心胸开阔,没有某些艺人的成规陋习,尤其是不将皮影戏演唱艺术据为自家所有,而坚持收徒授艺。他不仅传艺于自己的儿子,也传给其他人。
“破四旧”、“文革”时,大多戏班、艺人都停演了,且有些影担也被毁了。“文革”后期,皮影戏的演出又慢慢复兴。除何先友戏班继续活跃于外,该村还有另外四个影戏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