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湖南的上空可谓群星璀灿。不过即使是在这片灿烂的星空,谭延闿也算得上一个有相当光彩的人物。
当然,对谭延闿,我的认识一直很浅。只是,在离我家不远的培正路上,有一处曾是谭延闿公馆的小洋楼是受保护文物。洋楼围墙旁的大花岗石碑上醒目地刻着:谭延闿,湖南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碑文还说,大革命时期他住在这里时,当时也在广州的毛泽东常来这里拜访他。
因为有对谭延闿的这点了解,当那天我游完中山陵,进入近旁的灵谷寺景区,看到景区导游牌上标有“谭延闿墓”及其方位时,我立即决定放弃原定的游灵谷寺、登灵谷塔,转而寻找并拜谒我们这位老乡的陵墓。
灵谷寺旁,谭延闿墓道的起始处
应当说,谭延闿陵墓的规格还是相当高的。毕竟,他做过北伐军总司令,代理过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北伐后1928年又在南京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后转任第一届行政院院长。去世时他也算是中央政府的主要领导人。
石兽守护的神路
谭延闿是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贡士,即会元,这填补了湖南在清代200余年无会元的空白。谭延闿不仅文章好,字也极为漂亮,当时极有可能被点为状元。相传,就在慈禧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就改点了刘春霖为状元。不过不管怎样,在当时那些科举考试的“高中”者中,谭延闿是尔后最有作为的。
当时清朝廷推行“新政”,谭延闿这时回了湖南。他变卖首饰、家产,在兴办新式学堂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06年起,他开始积极进行立宪活动,组织湖南宪政公会,成为立宪派首领。谭延闿反对清朝廷断送主权借外债筑路的铁路国有政策,参加了全国立宪派第三次请愿活动。在各省洛议局联合会会议上他当选为联合会议主席。这时的谭延闿,已成了资产阶级民主立宪派的著名领袖。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他站到了革命的一边。在武汉形势危急时,他鼎力相助,先后派出三批湘军增援,同时筹备大量钱款、粮油,运往武昌,支援黄兴的革命军队,对巩固武昌革命基地,推动全国革命形势发展起了较大作用。1912年8月谭延闿加入了国民党,随后任国民党湖南支部长。
谭延闿参加了革命,但他不属于穷困潦倒被逼上梁山参加革命之辈。而且在革命阵营中,他以温和著称。功成名就后,他也未被高官厚禄所束缚,不为保官保位而与袁世凯妥协。谭延闿推崇
谭延闿虽翰林出身,却精于骑射,又能指挥千军万马,因此有翰林将军之称。而他的书法,更是名满天下,有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的美誉。
当然,对谭延闿这个人,世人的褒贬并不一致。有人认为,他虽为前清翰林,却能够保持为国为民的进取精神,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是“党国柱石”、“药中甘草”, 是“民国完一人”;不过,因为他处世豁达圆通,于是也有人说他是八面玲珑的“水晶球”。而到了1949年以后,由于他是国民党阵营中的人,因而从此变得无声无臭,以至于我们这一代人对他已差不多完全不知晓不认识了。
湖南省政府留在南京的最久的“烂尾工程”——谭延闿墓的待祭堂,由于日本人入侵停了工,七十多年了,钢筋水泥框架仍完好。不知现在的湖南省政府还修不?
对谭延闿,我的评价是正面的。我认为他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完全独立的人。如果他真的“八面玲珑”,为什么在权倾一时的袁世凯那儿他却不“玲珑”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谭延闿的才气、学识,谭延闿的处世、为人,谭延闿在社会变革浪潮中所持的态度,实际上是他所处的成长环境的产物。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也是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谭延闿天资聪颖又好学,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曾称之为“奇才”,并对谭父说:“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不过尽管出身在官宦之家,谭延闿却并不是一个公子哥儿。他的母亲原是谭府婢女,被纳为妾后,生了儿子,却仍不得与家主同桌食饮,须站立服奉。他的母亲去世时,虽然谭延闿已有功名在身,但其母的灵柩仍不准从祠堂正门抬出。是谭延闿仰卧于灵柩之上,声称自身已死,灵柩才由大门抬出。想来,谭延闿母亲的处境,与红楼梦中赵姨娘也差不多。而谭延闿本人在家庭的地位,最初可能与贾环也类似。
既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优裕的生活条件,能受到一流的教育,但又时时会遭遇冷眼白眼,处处要小心迎缝、协调左右。这大概是谭延闿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生活环境。而谭延闿最终在专制社会中功成名就,却又痛恨专制、追求进步;参加革命,但在革命阵营中又以温和著称、显得“通权达变”“八面玲珑”,正是这种环境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