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人静兄的褒奖!才女称谓愧不敢当。谢谢淮羽兄对拙作的诠释。此诗确实是有感而发。那天清晨,我挎着相机坐公交車到西湖桥,下得車后眼前一亮。我这个出嫁前一直居住在南门口大古道巷的老长沙人,记忆中那曲尺角的西湖桥,鳞次栉比的棚户,已没有了丝毫影子。呈现眼前的是美伦美涣的景色。城建主管部门因何在此修建杜甫江阁?据何典章、有何故事?当时懵了。兀地拔起一高楼自是脱口而出,拍照的过程中,后三句写实景的自然而然地就续上了,那顾得平仄。回到家后,翻阅资料证实杜工部而立之年前,是在史称开元盛世渡过的。安史之乱后,几经坎坷,生活颠沛流离。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十一年间他写诗千余首,占全部流传杜诗七分之五強。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代宗大历五年即公元七七零年,卒于长沙、岳阳间的一条小船上,旅殡岳阳。这许是铸就诗圣光环的一道工序。史实后人不可篡改。然则如淮羽兄所说,诗人大庇天下寒士居广厦的千年宏愿,现在有可能实现了。读淮羽兄对拙诗的诠释,我另有所悟。‘尽邀’二字用得略有唐突,权当附和诗圣的祝福声吧。愿俱开颜的和谐社会早日构建完成。上达可告慰先人。下则可撫慰今人。
感谢两位版主的抬爱!谢谢所有看了此文的朋友!
那天清晨,我挎着相机坐公交車到西湖桥,下得車后眼前一亮。我这个出嫁前一直居住在南门口大古道巷的老长沙人,记忆中那曲尺角的西湖桥,鳞次栉比的棚户,已没有了丝毫影子。呈现眼前的是美伦美涣的景色。城建主管部门因何在此修建杜甫江阁?据何典章、有何故事?当时懵了。兀地拔起一高楼自是脱口而出,拍照的过程中,后三句写实景的自然而然地就续上了,那顾得平仄。回到家后,翻阅资料证实杜工部而立之年前,是在史称开元盛世渡过的。安史之乱后,几经坎坷,生活颠沛流离。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十一年间他写诗千余首,占全部流传杜诗七分之五強。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代宗大历五年即公元七七零年,卒于长沙、岳阳间的一条小船上,旅殡岳阳。这许是铸就诗圣光环的一道工序。史实后人不可篡改。然则如淮羽兄所说,诗人大庇天下寒士居广厦的千年宏愿,现在有可能实现了。
在长沙工作时,我周末喜欢跑南门口,查阅长沙西湖桥历史来历,才知晓。今湘江南端一带,旧称西湖桥。明崇帧《长沙府志》载,西湖桥为碧湘门外便河(即护城河)上一座石桥。便河通湘江,本应常有船舶驶进便河以避风浪。但便河水浅而狭窄,只能泊小舟。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直隶宁国府人翟台出任长沙府司理(即推官)。翟台不仅兴学礼贤,先后修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和惜阴书院,而且十分重视湘江沿岸的水利建设。他见湘江平剧直下,往来船只无处湾泊,便主持疏浚南湖港,并看准西湖桥的有利地形新辟港湾。于是拆掉石桥,改建成大木桥,从桥下往里疏浚便河道,开成一套,套内可停泊众多舟辑。商民为感谢翟推官的功德,将港湾取名为“翟公套”。明万历间,兵备道李天植将木桥再改石桥,参政黄翼为之作记。
到清代,套内水犹深广,舟揖鳞集,并成为湘城著名一景,周应遇《西湖桥访旧》诗云:“散发沧浪外,狂歌绿水旁。荷风初扇暑,梅雨乍生凉。堞雉皆趋席,桥虹半饮塔。几人池上影,能共鹭鸥翔。”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长沙,石桥被炸毁。战后,众姓修复石桥,民国初年犹存。后来,拆城墙修环城马路,便河被填塞,西湖桥的套湾随之消失,只留下西湖桥。西湖码头、西湖路等地名,翟公套渐渐被人淡忘。
我以为大不必如此。我等都是过五奔六的老人了,又非专业作家,亦非正式出版。有感而发,当发即发,大家欣赏,取长补短。不必字斟句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发了听听网友的意见,自己觉得原文不妥或有更恰当的想法,就作修改也好。岂不正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过于谨慎反而不好。
就说“推敲”一词的来历,好象也是贾岛先生琢磨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究竟用哪个字为好时,冲撞了太守韩愈的轿子,韩愈也琢磨了半天,认为还是“敲”有声音为好。可见,好作品有时候是讨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