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大家对松子的鼓励,他还会继续努力,望知友们多多指教.
松子兄:
拜读你的文章倍感亲切,曾经在洞庭湖滨插过队的知青,不是每一个人都进过芦山打过芦柴,但凡有过这种经历的,恐怕就会永远固结这段回忆。我曾三次进入位于南洞庭湖的湿地漉湖,这里在1960年代以前,原曾是原始自然生态区,各类物种繁衍生息的天堂。1960年代以后,国家、地方还有军队在此圈地建芦苇场,发展造纸产业。2002年被确定为国际湿地生态保护区,现正在被开发成旅游胜地。我第一次进漉湖是在1968年,为此曾写下“汔湖打柴”一文回忆。第二次是1970年,计划着写一篇“汔湖放牛”。第三次是1984年,那是因为整顿湖区社会治安的行动,准备的回忆文章是“受伤的芦苇”。
松子兄的文章平实极富纪实性,把我带回40年前,将身站到了那片荒原上,远望天低云重枯黄肃杀,近看灰褐色的土地板结砖裂,破苇叶碎芦杆一片狼藉,细看密密麻麻的芦苇茬上一律残留着刀锋斜劈的伤痕,这是一场大屠戮过后的凄绝。风萧萧兮,残存的苇叶犹如纸钱漫天纷飞,祭奠末世亡灵;孓遗的芦苇颤抖摇曳,泣诉生死情殇。
能与松子兄分享一段生命历程的回忆,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谢谢松子兄。
雄鸡报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