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腔滑调辩打鸭——知青故事之二
当年下乡,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初高中毕业生,满脸稚气,十分天真,思想单纯。所以,刚下乡时,大家都能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行为检点,秋毫无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心也慢慢地躁动起来。尤其到了下乡的后期,许多人先后被招工、招生、招兵走了,留下来的便觉得前途渺茫。于是其中的一部分知青,一改已往那种安贫乐道,不越雷池的态度,干起了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今天就说一个众多知青朋友打鸭吃的故事。
那是一个秋收后的日子,干校的球场上晒着晚稻谷子。附近一名叫朱苟的农民家中喂养的一大群鸭子正在啄食操场上的稻谷,这可惹恼了知青们,于是,群起而攻之,可怜那群无人照看的鸭子,倾刻间逃的逃、伤的伤,其中一部分——因年代久远,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只,今天向一个当年参与此事的朋友核实此事,他说有几十只——遭到了被打死的灭顶之灾,成了知青们的战利品。一不做二不休,知青们提着这些被打死的鸭子,分头回到了自己的寝室,准备褪去鸭毛后,开膛破肚、架灶支锅做成美味来一饱口福。
这群鸭已不是第一次来啄食稻谷了,以前大家多次驱赶过,早已恨得牙痒痒的。今天又送上门来,简直就是来送死。所以这次的打鸭行动是速战速决。又因是在中午休息时间,故而当时也就没被管理干部发现。
下午朱苟发现自己家少了不少鸭,便出门来找。因为以前也发生过丢失一两只鸭子的事,传说是被知青偷吃了。所以他首先来到离他家最近、知青又多、他家鸭群又经常出没的干校。
知青们对于朱苟来的目的,自然是心知肚明。谨慎一些的,不露声色地回到寝室检查自己的战利品是否藏好;灵泛一些的,佯装无事,有的还主动和朱苟打招呼:“你老人家(下面五个字用永兴话读)移山央所得?”
“我来找鸭。”朱苟开门见山。
“冒看见你老人家的鸭到这里来啊,要不你到其他地方找找。”
“要不要我们帮你去找?”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想把他支开。他既无证据,又不敢到寝室去搜,只能怏怏而返。
他四处找了一圈,还是没找着那些丢失的鸭子。但他始终疑心是干校的知青所为,于是第二次又来了。
还是有人和他打招呼,甚至请他到寝室去坐,(鸭子已经藏好或者转移了,他也不敢动手搜,请他进寝室正好显示自己的热心和坦荡)。同时有人又关心地提醒他:鸭子是不是点错了数啦;鸭子是不是被野兽叼走了啦;还有人甚至说:你放心,我们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现在又是来接受你们这些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还想表现好一点,今后好早点招走,绝不会干这些偷鸡摸狗的事。如果看见别人这样,我们还会制止呢。
朱苟被他们的话呛得无言以对,加之在几个寝室看了一眼,也找不出半点破绽,只好又一次悻悻而返了。
这次丢失的鸭子不是零星的一两只,最少也在十只以上,知青们自己内部也不避讳,所以传得沸沸扬扬。朱苟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不再找知青,而是去找干校的领导,告知了自己的怀疑。结果当天晚上领导便下来查,还真的发现有人正在吃鸭子,此事也就露馅了。
有意思的是我的一位朋友以前做这些事都是冲锋在前的。领导原先也以为此事他一定会参与,便到他的寝室查看,本想抓个现场,却不知他究竟是老谋深算、道行很深,还是真的累了,正在床上呼呼大睡。领导们不知他早已把七只鸭藏得严严实实的,看他睡得正香,在批评了那些正在吃鸭的知青、要他们“吃了鸭的打自己的嘴巴”并每人罚款两元赔偿朱苟外,还表扬了这位“以前经常干,现在却没干这种事”的朋友。
第二天,这位朋友和他同寝室的人把这七只鸭收拾得干干净净、煮得喷喷香香、吃得精精光光。惹得其他人说:“我们真倒霉,刚开始吃,就被逮着了。结果鸭没吃好,还挨了批评、又被罚了款。还是你化得来:既便宜吃了鸭、还得了表扬。”
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后来这位朋友吃鸭的事还是传到了领导耳朵里。所以,陈队长把他喊了去,问他有无此事,他说道:“真佛面前不烧假香、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坦然承认了。陈队长责问他为何要这么做,他说出的话竟让陈队长啼笑皆非:“陈队长呃,你不晓得唷。我们辛辛苦苦,泥里来、水里去,播种、插秧、扮禾,好不容易收下这些粮食。他(指朱苟)家的鸭既不喂、又不管,经常赶到球场来吃谷。这是我们的劳动果实,是宝贵的集体财产啊,我看了就心疼,就有气!”
陈队长说:“那你把鸭子赶走就行了嘛。”
他接着说、而且说得一句比一句快、一句比一句高声、一句比一句慷慨激昂,一句比一句义愤填膺:“对,我要把它们赶走!不,我要把它们打死!我不光要把它们打死,我还要把它们吃掉!这样才解了我心头之恨”。陈队长没想到他竟说出这番话来,竟一时语塞。稍顿、他又说:“唉,我现在想通了,我不该吃他的鸭。我还是一个共青团员呢,我吃了他的鸭,人家会说我贪吃。我不吃他的鸭,只把鸭子打死,开膛破肚,可验明他的鸭吃了我们的谷,有了证据,他朱苟就没理了。”
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油腔滑调辩打鸭”,读者
附记:如我文章开头时所说:我们刚下乡时也都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为什么后来有些玩世不恭,甚至游戏人生?这些我至今没弄懂。留待社会学家去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