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之 我们的村庄
1968年深秋,根据上级的指示,五四园艺场解散,我与另外几个同学再次下放至靖县一个偏僻的乡村。
这是一个秀美的小村庄,群山环绕,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有满山的茶树,还有茂密的青松。村民们依山而居,一条清澈的小溪至西向东从村庄中涓涓流过,小溪旁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凉甜润,终年不涸。小溪的上游安放着几块大青石板,村上的人们在这里洗衣,洗菜。过年过节时,如果你在这里杀鸡宰鸭,便会有无数的小鱼向你游来,在水中试图争抢你的食物,村妇们便有意放一截鸡肠或鸭肠在水中,另一头紧紧地攥在手里,趁它们咬住食物的那一刹那,猛地一下就可以抓到一条约半斤重的鱼,这小鱼儿恐怕也和小孩儿一般,懵懵懂懂地,容易落入陷阱。
黄昏时刻,小溪边是最热闹的地方,人们劳动一天之后,来到这里, 洗手,洗脚,清洗农具,洗去身上的浮尘,也洗去一天的劳累。孩子们赶着牛群来到小溪的下游,他们站在水中,相互击水嬉闹,也把牛刷洗得干干净净,然后骑在牛背上,慢慢悠悠地回家去。村妇们用竹蓝提着衣物来到小溪边,蹲在大青石板上,说说笑笑,抡起小木槌,啪啪啪……的声音此起彼复。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小村庄,地红了,树上也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人们的脸上也映上了红红的光彩,小路上,村姑们挑着满满的一担山泉,扭动着好看的腰身,踏着石阶,一步一步,渐渐远去,一会儿村子的上空飘起了袅袅炊烟…..
这也是一个贫穷的村庄,队上虽然有几百亩水田,但因为水利不过关,许多田只能望天收,遇到天旱便颗粒无收。村民们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辛勤劳作,仍是饥不裹腹(队上的平均口粮只有200来斤,记得有一年,我们知青小组全年挣得工分一万多,却只有口粮一千来斤,老公拿着队上的分配方案,找到县知青办吴主任,他二话没说,就批了600斤谷子给我们,直到现在我们还念着吴主任对知青的好)每到四五月份,大部分家庭只能以土豆、蔬菜充饥,有的甚至外出讨米要饭。到了冬天,很少有村民能穿上雨鞋去出工,小孩子更是一条单裤、一双赤脚度过寒冷的冬天。
但这却是一个热情的村庄,乡亲们对我们的到来十分欢迎,“省城里来的知识青年”他们这样称呼我们(其实我们哪配得上知识二字,只是几个初中毕业生而已)刚到队上时,我们没有菜吃,乡亲们送来萝卜,白菜,虽说只是一些普通的小菜,却承载着乡亲们的关心与情义。尽管生产队很穷,人们的生活很苦,队上仍决定为我们搭建一座新屋,他们从山上砍来树木,烧好瓦片,几个月后,我们便搬进新居,每人有自己的一间小房(当时在长沙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呢!)就这样,我便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每天收工回来,我可以在小屋的油灯下,看看书,做做手工活,生活虽然单调,却也有些许惬意。
来到小村庄,小溪欢快的迎接了我们,大山以它宽阔的胸怀拥抱了我们,乡亲们以他们的真诚、热情接纳了我们,我在这里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