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绳在石头上留下道道深痕的“纤夫石”、抱着小孩告别故土的三峡移民、一片废墟的旧城搬迁……一幅幅真实记录三峡库区变迁的影像将于下月初赴美明尼苏达摄影中心展出。昨日,重庆的4名中国摄影家协会成员拿到了赴美<--ADV_CONTENT-->的签证,他们将带着重庆本土8名摄影师的作品踏上这次秀“三峡”之旅。
一年前就想要“三峡”作品
昨日,中国摄影家学会会员秦文说,早在一年前,美国明尼苏达摄影中心负责人就曾致电中国摄影家协会,想征集一系列关于“三峡”的作品。
2006年9月,重庆8名长期记录三峡变迁的摄影师带着组照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三峡移民、旧城搬迁、新三峡新旅游等影像作品让明尼苏达摄影中心馆长乔治当即震住。影展后,乔治希望摄影师赴美参加“三峡”影展的开幕式。
22受邀摄影师重庆占6名
今年7月,6名重庆籍中国摄影家协会成员收到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摄影中心邀请,作为中国摄影师代表团成员参加“三峡”摄影展开幕活动。昨日,记者在邀请函上看到,受邀参展的摄影师有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共22名,其中重庆的就有6名。
邀请函上称,策划此次影展,主要是因为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震惊的壮举,他们希望通过不同的影像展现这片土地的变迁以及人的生活。
据介绍,此次参展作品共80余幅,重庆摄影师参展的有30余幅,系8位重庆摄影师从2001年到2006年间创作,作品内容涉及三峡地区的地貌、自然风光、居民搬迁、蓄水后的变化以及长江沿线的民俗民风等。
“很遗憾,现在只有4人能去。”昨日,摄影师张晓文说,有两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前往。
为拍“美景” 渔船上住半月
“为了拍这些,我在渔船上一住就是半个多月!”秦文拿出自己的得意作品,一幅一幅地讲他的“传奇经历”。有一年大年初一,他从重庆坐船到三峡,租了一条渔船,一路走一路拍,在大宁河上,他突然遇到对面一艘小渔船搁浅,船夫正在用竹竿与河水“搏斗”……“太美了!”老秦赶紧拿出相机记录了这一瞬间,这幅表现船夫的艰辛、如缎带般的江水的《斗宁河》如油画般跃然纸上。
秦文说,“地貌是最直接反映时代印记的,特别是那些因纤绳留下深深痕迹的纤夫石让人震撼。”
一边流泪一边按快门
此次参展作品中,除了描写自然风光,不乏读写人文景观的作品,如《175M》、《巴渝小镇》等。
《175M》,是为纪念三峡水位的最高点,在移民搬走留下的废墟上创作。家住奉节县的摄影师张德礼找到175位原住民,在他们曾经的“家园”上,拍摄一张“全家福”。
奉节城的“第一次爆破”、“第一批移民”,很多历史性的时刻,都被他记录了下来。“这种时候,镜头最能表达情感。”张德礼说,当他亲眼目睹邻居、朋友举家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时,有时是一边流泪一边按下快门,记录下普通居民的家园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