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楼
久住城里之后,再回山村,对眼前的一景一物已觉新奇。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看见屋,走到哭”“看见看见,走得半天”说的是山村的环境地貌。如今再身处其中,这感触,比过去又有极大不同。
我们的村庄四面环山。村子侧面的叫“三峰顶”的山,过去砍柴、扯猪草、采蘑菇,哪天都可以随便走一个来回,今天却觉得高不可攀似的。要走,怕是只到半山腰就爬不动了。
村对面有一座小山坡,大约三百米高程。小学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幼稚的我和哥哥俩每天天不亮就爬上坡顶去喊广播,也就是向村民宣讲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约有半年,劲头很高,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喊完后再去做该做的事,然后再去上学。
男外女内是我们这里的风俗。种地,开山,外出赶墟等都是男人们的事。屋外的事女人也做,但不外是扯猪草、砍柴、刮禾等,没有走出山外的机会。所以,许多女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山外。
过去的山里人完全的自给自足,穿衣的布自己织,穿的衣自己缝,照明用松脂和青油(即菜油),吃的除了盐需要从外面进来,其他也基本自足。
山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卖树、卖柴还有种点辣椒卖,偶尔也卖几个鸡蛋。这些东西都要在逢墟的日子挑到三十几里外的区镇上去卖。 赶墟的前一天把东西准备好,第二天天不亮就出发,到了镇上正是十点多钟刚好入市的时候。一担辣椒卖得好时可得三、五块钱。完后买点需要的盐、火柴或缝衣用的针等家里必须的东西,会疼小孩的大人还会买几粒糖回家哄小孩,除此以外再舍不得买别的什么了。等回到家又是天黑好久了。八九岁时我也随外公去赶过几次墟,虽然没挑什么东西去卖,大人也没买什么东西给我,但仍然很兴奋,不觉得累,因为见到了许多新鲜。
山里很闭塞。解放前,因为常闹土匪,老人、小孩和妇女一般是不出远门的。为防土匪,房子建得象碉堡:窗户很小,门很厚重,房梁是一根树一根树紧挨着的。解放后,土匪也随之消失了,但久已形成的习惯一时还改变不了,许多方面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
还记得两个小笑话:
小时候,到临县的一个镇里走亲戚,带回一个西瓜。山里人没吃过西瓜,新鲜东西总要送些给邻居,就切了一半送与大外婆吃。过了个把小时,我们去大外婆家玩,顺便问西瓜好吃不,结果他们都说一点也不好吃,大外婆没牙咬不动一点都没吃。真是奇了怪了!待我们再看,原来是他们把西瓜心挖出丢在潲桶里,却吃的是西瓜皮——我们以前只吃过南瓜。
那年,有个在城里工作的人带着家眷回乡下过年。家眷是城里人,从没到过乡下。开始还好,一切都觉得新鲜,心情不错。后来上了一趟茅厕,就再也待不住了。倒不是因为山里的茅厕四面透风,太简陋、太脏,而是因为山里人摖屁股不用纸(是因为没有),用竹片。严格说,山里人便后不是摖屁股,是刮屁股。城里的女人皮肉嫰,哪受得了竹片的刮擦。城里人原来不知道,乡下出来的男人忘了告诉她,就没带纸走,害得她再不敢大便。最后,年未过完,就回城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