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楼
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来到一座开放的调楼前,楼主的后代都在美国,将此楼托给政府保管,对外开放,收入归政府,政府帮她们进行维修。
碉楼前面有个告示:不准照相,那就用心看,用心听
我们参观的这座碉楼是这个村最气派的一座碉楼,叫铭石楼,走进铭石楼,一种浓厚的华侨家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家楼主叫方润文,他在美国经营杂货店的生意,后来发了迹,又带了一些村里的兄弟给他打工,赚了钱后,回来就建了这座碉楼。
碉楼一共有六层,第一层是客厅和大太太的房间。
客厅里玻璃柜材料都是从国外运回来的,半个多世纪过去还是那么光彩夺目,那口座钟更是神奇,几十年来分秒不差,三个月才上一次发条。大厅正中的墙上高挂着1.2米高的大幅照片,那上面是主人方润文和他分别在家乡、香港、美国娶的三位夫人。
原配穿的是绣花的晚清的服装;守家的。另外戴眼镜的,是他在香港做生意的时候娶的,念过书的香港的太太,她穿得比较时髦一点,是改良的旗袍,第三个太太是个美国人,穿着连衣裙。
这座房子女主人是中西合璧的,摆设也是中西合璧的,煤油灯是美国带回来的,屏风是岭南特色的,家具都是中国式的。
二,三楼分别是两个儿子的空间,墙上挂着他们的照片,还有壁画,房中摆着生活用品。每一层都有厨房,如果是水灾来了,一层淹了,可以在二楼做饭,二楼淹了,可以在三楼做饭。平时一般只在楼下做饭,而楼上的厨房不怎么开火,只是预备有水灾的时候用。
眼前我们看到的这幅壁画,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华侨的生活。导游指着墙上的壁画对我们说:
“你看这幅壁画,这边是西方的建筑,中间有小船,表示华侨漂洋过海,到西方淘金,赚了钱回来之后就建造碉楼。这是两岸,那边是西方,有火车,有飞机,有轮船,这边是唐山,这是当时那种生活的非常形象的写照。”
上楼时,导游介绍楼梯的扶手用的水泥,叫红洋灰,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国外运回来的。登上楼梯,我们来到四楼二太太的房间。
女主人的房间简洁而且洋气,梳妆台上摆放着几十年前的润肤霜和法国香水,厅里的桌子上放着一台国外带回来的老式留声机,是手摇的,看起来还很新,依然可以播放唱片,给人的感觉,仿佛主人在昨天刚刚离去。
有一件改良的旗袍,带蕾丝花边的,一看这些丝绸就知道是很上等的材料,几十年过去了还保存得很好。领子上有香港利章绸缎庄的标签。做工非常精细,都是手工的,还带有衬里,配色也很优雅,用深紫色配上浅紫色,很好看。
这里还有一个水井,当时没有公共的自来水系统,但碉楼里却可以享受自来水。有一个泵,一个手动的泵,用它把水压到顶楼,上面有一个水池,再用一个自来水系统引下来,就可以享受自来水了。当时他们就这样把美国的生活模式带回来了,这里的洗手间里有抽水马桶,还有进口的浴缸。
再上一层摆放着祖宗的牌位,这祖宗牌位的摆放也体现了碉楼风格。
“这是神台,我们中国人的习惯都是很尊重祖先的,一般岭南特色呢,祖宗的牌位都设在底层,一进大门就能看到自己的祖先,但是碉楼不一样,它通常是摆在最顶层的,为什么呢?这是借鉴了西方教堂的色彩,将神台摆在了最顶层。”
最后我们登上了碉楼的顶层平台,凉风徐徐吹来,好爽。
站在楼顶视野很开阔,周围环境的山水和农田树林尽收眼底。
从碉楼出来后,到周围游览了一下,时间仓促,看得不过瘾,很多地方没去,留下遗憾,下次再来。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