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写《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篇作文而查阅资料,试图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一个纵向式全景式的把握。所查阅的信息不能都收揽到作文里面,只好作一个缀补:
1.上山下乡运动与知识青年的溯源
新中国成立伊始推行“垦荒戍边”。当时大批的城市青年参军参干,奔赴新疆或黑龙江等地的建设兵团。那时的城市青年被称之为“革命青年”。有学者认为,这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渊源。
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回乡青年”和“回乡务农”的名词开始诉诸报端,也有学者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渊源在于此。
1955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去垦荒。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
1960年—1963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关闭工矿企业,裁并机关,并动员城镇人口下乡。大约精简城镇吃商品粮的人口2800万人。其中有10多万城镇青年下放到国营农林牧渔场。知青运动史学专家杨健以为,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由此肇始。
196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上山下乡运动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窃以为,“知识青年”由此正式成为一个社会种群的标定,同时也确认为一种政策待遇的身份。
1978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中的大部分陆续回到城市。
2.知识青年的界定
关于什么是知识青年,这是个模糊概念。史学界观点不一,颇有争论。
知青运动史学专家杨健以为:知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未能继续升学而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青年,其中包括农村的回乡青年;狭义特指城镇下乡知识青年(1962年后由国家正式发放安置费的大中城市下乡中学生)。
有学者认为,196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此为据,纳入到政府专门机构管理,并专门拨付安置费用的,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知识青年,这种人群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中城市的初高中毕业生,二是未能升学就业、闲散在城市里的社会青年。如果这样,那么,小城镇的或回乡的青年等就被排除在外。
3.知识青年政策的适用
首先就是安置费用的待遇,以63年的《草案》为据,回乡知识青年被排除了在外。
再就是招工政策的适用。从城市下放到农场的知识青年,原曾被招工政策排除在外,理由是既已参加了工作成为农场职工,就不是插队落户不算是知识青年了。由此引起了旨在恢复知识青年身份的抗争,特别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农场里,出现了静坐、绝食、集体下跪等群体事件,终于争得了返城安置及招工的待遇。
1978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且制定了若干返城安置的政策。
知识青年最后的一项待遇,就是将下放的时间记入工龄。
直到目前为止,在1960年—1963年的经济困难时期,由工矿企业、机关等裁减下来,动员下放的城镇人员中,还有人要求:按1978年国家关于知青返城的政策落实待遇。
以上收集的信息不一定准确,也不是定论,只能算是线索,供有心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