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春节“黄金周”,五花八门的旅游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心理旅游”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就是和一个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一同上路,在大自然中敞开心扉,面对山水说心事,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与一般的旅游相比,心理旅游究竟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作为心理旅游的最早发起人之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女士告诉记者,心理旅游是用来做心理康复的,可以带来深度的放松。
“通过心理旅游,我们希望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休息。比如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进行有益的社交活动,使大脑在运动中得到放松,调整好精神状态,才可以解决脑力疲劳和心理烦累的问题。”杨霞教授说道。
心理旅游与众不同和普通的旅游方式相比,心理旅游的组织者会在旅途中做一些特别的安排,比如:
精心选择景点。心理专家会选择一些既优美又艰苦的地方,这样,旅游的时候很苦很累,回到工作中以后,才会回味无穷。杨霞教授认为,要想得到真正的休息,不要选择一些过于舒适的景点,像海滩,人们只是在海边躺着,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又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进行心理疏导。旅途中,心理专家会为大家梳理情绪。比如参观草堂时,团员们围坐一起,沏上一杯茶,以第三人称讲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专家不会做出是非判断,但会帮助团员总结其行程中的表现,进行提示和疏导,有时还会讲解一些社交技巧。
“以前我们还会进行心理座谈、敏感性训练、团体训练等心理治疗活动,但是现在取消了,因为这样做,无论对团员还是咨询师本人来讲,都很累,通过旅游放松的效果大打折扣。”杨霞教授告诉记者。
心理旅游要加强社交训练“所谓心理旅游,这是中国心理学提出的新概念,在美国还没有这样的说法。”记者采访了美国执照心理医生张源侠博士,他认为心理旅游是一个新事物,其心理学内核其实就是展开社交训练,大家开心地游山玩水,再穿插一些社交技能训练是心理旅游独到之处。加强社交训练,心理旅游就会有收获。
张博士认为,社交技能训练对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非常重要,“美国篮球、橄榄球比赛为什么那么火,因为那里也是社交场合,大家在球馆内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放松了情绪。”“旅游黄金周,旅游是开心的,不会带来什么心理问题,问题往往出在旅游不便所引发的问题上,诸如事故、误点、受气、拥挤、失物等等。在出发前,对这些意外多做准备是很重要的。”张博士最后特别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