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鼓江山锦绣华
一江秋水/文.图
国庆长假,我又回到了衡阳。母亲告诉我,石鼓公园已经重建竣工,中秋节正式开放的。第二天我就约了同学去重游石鼓。
记得我下放时,每次回衡,与同学最常去的就是三个公园:岳屏公园、雁峰公园和石鼓公园。这三个公园凝结了我整个的少年时光,也组成了我青年时代的一部分。但近十年来,因每次回衡都是来去匆匆,已经没有时间光顾这三个公园了。今年的五月份,我重游了雁峰公园,这次我决定重游石鼓和岳屏两个公园。
“石鼓江山锦秀华”,是衡阳八景诗中的一句,它概括了衡阳石鼓公园的秀丽景色。石鼓公园一带集中了衡阳八景中的三景,另外两景是: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
青草桥,衡阳人简称草桥,是草河上的最后一座桥,有桥至今,历时近八百年。离桥不过百把米,就是草河与湘江的汇合处。“草河”是俗名,地图上的正式名称是“蒸水”,乃“三湘”之一。没有桥的时候,此处是一个繁忙的渡口——青草渡。第一代青草桥是南宋时期修建的,是一座木桥,明朝时修成半圆石拱桥,后又在清雍正、乾隆年间以及1933年和1956年重修或重建。由于草桥是从南岳方向进入衡阳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车水马龙,宋明清时期,沿桥身两侧建有40余家小酒店,出售衡阳特产的酒——湖芝酒,酒香四溢,无可抗拒,于是行人、游客或商人纷纷驻足喝上一碗,这一带遂成为集市贸易繁华之地,“草入帘青,水沉玉碧。舴艋往来,灯明两岸之星,棹拂半江之雪…”就是当时的写照。只可惜,往昔繁华今不再,也早就没了众多小酒家的踪影,只有湖芝酒依然香如故。我每次到衡阳,都要带上几斤回株洲。如果当年李白品尝到湖芝酒的话,说不定会随手挥就一篇流传千古的诗作,那湖芝酒可就身价百倍闻名全国了,去衡阳游玩的朋友,特别是好酒的朋友,一定要品尝哦(建议去城北区潇湘街买湖芝酒厂的正宗货)。
临近石鼓公园,只觉眼前一亮,原先一大片低矮破旧的房屋不见了,面前是一个宽广开阔的园林式广场,一眼可见石鼓公园那高高在上的山门,广场将石鼓公园与青草桥连成了一片,竹木滴翠、花草如茵,占地约3.18公顷,我不禁对这个布局设计大声叫好。广场中心有一座“石鼓书院七贤”青铜雕塑,七贤是:李士真、朱熹、黄勉斋、张式、李宽、韩愈、周敦颐。据考证,唐朝时,衡阳隐士李宽在山上筑庐名“寻真观”,悉心读书,是为石鼓书院的雏形。宋朝时(公元 997年)衡阳郡人李士真创建石鼓书院。公元1035年,宋皇钦赐“石鼓书院”匾额,与当时的睢阳书院、白鹿书院和岳麓书院齐名,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更使石鼓书院声名大噪。政治家范成大和文天祥、词人辛弃疾,思想家王船山等亦曾到此游览或讲学。书院先后培育出王船山、彭玉麟(清朝兵部尚书)、夏明翰(曾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传世名诗)等名人,而且,我引以为自豪的是,我爷爷也曾在此受教!我父亲在世时讲,我的爷爷清末民初时(呵呵,距今已 100年矣!)在石鼓书院读了两年书,回到老家后,族人说他在名书院读过书,便推举他当族办学校的校长。
穿过广场,来到购票处,才知入园票价为20元,我认为是太贵了。现在全国许多公园都是免费的,株洲的神农公园也是免费,但衡阳目前有四家公园,无一免费。石鼓公园的昂贵门票无形中贬压了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和同学踏上熟悉而又陌生的百米连接桥。石鼓公园位于石鼓山上(衡阳人称“石鼓山”为“石鼓嘴”),石鼓山是一个小岛(或者说是半岛,因为水深时为全岛水浅时为半岛),海拔高度69米(比江西的石钟山稍低),面积4000平方米。过了桥拾级而上,跨过山门,第一眼就望见那个久违了的石鼓,这东东不知建于何年代,其直径约 1.5米,加上底座共有 2米高,乃石鼓山的象征也。《水经注》载:“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迳,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石鼓山这个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石鼓山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水经注》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呵呵,此一说有点类似石钟山了),晋代庚仲初有《观石鼓诗》称“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由此可见,石鼓之名,因其形其声而得之,两者不可缺一,而从年代看,据《水经注》记载,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之于史乘了。
在石鼓前照了相后,眼光一扫,就见前面的崖壁上嵌有花岗岩的巨型石书,走近一看,原来是朱熹作的《石鼓书院题记》镌刻在上。书院其实早已是名存实无,它毁于1944年日本鬼子的狂轰滥炸,现在的几间仿古书房,只不过聊以寄托人们的緬怀之情而已。
又登了十几级石阶,来到“武候祠”,我的记忆中原先是没有此祠的,是这次重建时新添加的。祠中的孔明像,羽扇纶巾,气定神闲,儒雅俊逸。据说当时诸葛亮以军师身份来到衡阳督办三郡的军务,并住在石鼓山上,衡阳人民为纪念诸葛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石鼓山的左边建了“武侯祠”,以供祀享,如今原祠已无迹可寻。对于诸葛先生,我最佩服他的就是用兵如神,“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了不起啊!
再登十几级石阶,在大观楼前看到一座高约四米的石像,原来是孔子(这座石像也是新建的)!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思想家,其理论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的理论常被曲解,失掉了他的本意,从而造就了我们民族性格中软弱的一面。试举两例如下:
1、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论语·宪问》)
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受,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多伟大的情操啊。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原来在“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看完以后,幡然醒悟!真实情况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师傅,别人欺负我,我不打他,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的德已经给了那些欺负你的人,如果另外有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用什么来报?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拿起板砖扁他!别人对你好,你才能对别人好。看,就因为断章取义曲解原文,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样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这是断句问题造成的曲解。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这样才能得出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从这句话来看,孔老先生前边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其实,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整句话的意思是: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认可,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暂时不认可,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啊。
拜过孔子,我们向右下台阶,就来到了另一有名景点:朱陵洞。“朱陵洞内诗千首”也是衡阳八景诗中的一句。我的印象中,这个洞很小,最多容纳三个人,小时候来玩时也要猫着腰才能进,而且洞壁上也没看见什么诗。大概这一次重建,把洞扩大了,壁上写了诗了?但是,我们大失所望!洞没有丝毫扩大,诗仍然没有一首,但却多了一个菩萨和一个募捐箱,实在是大煞风景!“朱陵洞内诗千首”何其雅,却让铜臭玷污得令人只想远远逃开,公园的设计者是怎么想的?整个石鼓广场和公园的构思何等恢宏儒雅,怎会出现如此大败笔?如果衡阳的有关人士看到我这篇作,能否考虑将朱陵洞再改建一下,以符合诗意呢?
我们叹息着,来到了“合江亭”,这个亭始建于唐贞观时(公元645年)。登上亭楼,放眼四顾,左蒸右湘,江水如练,粼光闪烁,虽无在腾王阁看赣江的那般令人激奋壮怀,却倍感心旷神怡,一扫尘世嚣华,被朱陵洞薰得喘不过气的心境立时神清气爽。凭栏远眺,江天相接,浑然一体,左岸远处还可见衡阳的另一胜景——来雁塔(该塔距市中心三公里,与市南端的回雁峰遥遥相对,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我们在此指点江山,纵论古今,久久不舍离去,好不惬意!
2007.10.06 游于衡阳石鼓
2007.10.14 写于株洲
以下照片除了第一张是网上找的,其余均为MP4拍摄,不大清晰
1.从直升飞机上俯瞰石鼓嘴
2.石鼓
3.石鼓江山
4.石鼓江山
5.石鼓公园山门
6.石鼓广场
7.石鼓广场
8.石鼓合江亭
9.石鼓孔子像
10.石鼓书院之讲室
11.石鼓书院七贤雕塑
12.石鼓书院展室
13.在石鼓嘴所见草桥
14.蒸湘合流,左岸远处那个宝塔就是来雁塔
15.石鼓武候祠
16.石鼓朱陵洞内,哪有一丝“朱陵洞内诗千首”的气息?
17.石鼓篆文碑,哪位识得,翻译出来,非常感谢!
18.石鼓公园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