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种树、种庄稼,没听说过种房子。
人们说,在梦中指望房子像竹子一样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童趣无限的孩子;一种是傻子。
那年我32岁,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所以我只能是傻子。
只是和天下所有的傻子相比,我这个傻子是幸运的,因为十年后的今天,我的梦实现了。
去年冬天,在安吉县城附近剑山村的一条溪流边,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位名叫任卫中的中年人,独自一人在这里散步,思考着什么,这个人就是我,当时没有人知道,我正准备在这里“种”一幢房子。
一般人造房子都有模仿,我比他们困难得多,因为在我之前没人造过这样的房子,我并不是建筑专家,但这幢房子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在“种”房子的半年里,村里人看我的眼神都是怪怪的,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我确实是一个怪人,因为我总是在空地上挖掘泥土,总是收集一些看来没有多大用处的米糠、粽叶等东西,在我造房子的地方也看不到通常必备的钢筋水泥等材料。
半年后,在银色芦苇和翠竹的掩映中,一幢两层楼的土黄色小楼已经悄悄地从地里“长”了出来,站在房檐下,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感觉我的房子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会呼吸,好比一株植物。
房子的正立面是黃色土墙,有一扇木门和两扇百页木窗,进入大门是一个青石板的小天井,中间有一个浅浅的小水池,池上架着一个低的木桥。角落里修长的竹子穿出天井,映在蓝天下。天井的左右两边是平顶的厢房,左厢房是卫生间,右厢房是传统的厨房。跨过木桥就是一楼三开间的主厅,可以作客厅、餐厅和客房。一架小小的木梯通向二楼,二楼向南三间房间,由一条走廊连接,走廊外就是一个小小的屋顶花园。复式双层木结构坡顶外表面是黑色油毡片。
我向每一位到访者一一细数这幢房子每一块材料都是怎样从地里长出来的:墙基是门前的卵石,房屋外墙就是脚下的生土,掺20%的黃泥、5%的石灰,用模板夯实。四根主梁是速生杉木,一层地面是当地的石板,二层的楼板和屋顶也是杉木,两层屋顶之间用粽叶、谷壳、芦花等做隔热材料????????,可以说这幢房子的主要材料都来自我们脚下的土地,所以当你不需要他的时候,你推倒他,他依然是你脚下的土地。就像庄稼一样,在你收获这后他的一枝一叶就回归土地。
凡是土里长出的植物就应该会呼吸,“种”出来的房子当然也会呼吸:33厘米的土墙雨天吸入水份,睛天散发水气,有极好的保温性,不用空调冬暖夏凉。天井的木桥下有一口水井,井水不仅提供生活用水,夏天井水送上屋顶花园降温后回到一楼的水箱冲洗厕所。冬天厨房的土灶燃烧竹产品的废料做饭供热。轻盈的油毡屋面减轻了梁和柱的承重,再生能力极强的速生杉树足以应付。5万元的材料清单里几乎没有钢筋水泥,整幢房子的材料不消耗能源、不排放温室气体。房子呼吸着空气,空气滋润着房子,像一枝植物静静地站在田野里。
这幢房子向我传达了一种美感,它不是前卫建筑家的实验品,它的质朴和美丽蕴涵着中国徽派建筑元素,而简洁的轮廓线又透出一些西方建筑的情调。想象一下,有一天在中国的乡村中有一群这样的建筑错落相依,那是一幅何等优雅而美丽图画。
根据本地建筑专家的检测评估,这幢会呼吸的房子在使用功能、结构和安全性能上都到达了现代农居的要求,在生态环保作为第一发展要素的山区安吉,我的这幢奇怪的房子在建造之初就几乎成了引领当地生态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一个怪人造了一幢怪房子,这样的选题很能引起新闻界的兴趣。人们在参观过房子后,通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或者你造这幢房子的动机是什么?我知道他们这些问题后面的真正问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人做一件事如果没有任何现实的功利和目的,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不想装清高,也不想标榜自己有多伟大,但我真的是在为了一个梦想的努力。我从小就生长在安吉的大山里面,是喝着这里清澈的山溪水长大的,因为痛心曾经留下美好回忆的母亲河变黑、变脏,十五年前,我就选择了做一名终身的环保志愿者,让更多的人来呵护我们的家园,我一直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生态村,不再让消耗着大量水泥钢筋、又不中不洋的建筑占据着宝贵的土地,这念头是我十多年来苦苦追求的梦想。
我知道我这样的表达可能在一些人看来过于堂皇,但我不会辩解,别人有别人理解的权力,而我只会用行动说话。我的下一步工作是希望这幢环保生态屋,能慢慢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然后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在安吉创建一个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示范社区,以此来推广环保理念,做中国环保最需要做,但没人做的事。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爱好,完全已经是精神方面的追求了。
人们说,在梦中指望房子像竹子一样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童趣无限的孩子;一种是傻子。
那年我32岁,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所以我只能是傻子。
只是和天下所有的傻子相比,我这个傻子是幸运的,因为十年后的今天,我的梦实现了。
去年冬天,在安吉县城附近剑山村的一条溪流边,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位名叫任卫中的中年人,独自一人在这里散步,思考着什么,这个人就是我,当时没有人知道,我正准备在这里“种”一幢房子。
一般人造房子都有模仿,我比他们困难得多,因为在我之前没人造过这样的房子,我并不是建筑专家,但这幢房子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在“种”房子的半年里,村里人看我的眼神都是怪怪的,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我确实是一个怪人,因为我总是在空地上挖掘泥土,总是收集一些看来没有多大用处的米糠、粽叶等东西,在我造房子的地方也看不到通常必备的钢筋水泥等材料。
半年后,在银色芦苇和翠竹的掩映中,一幢两层楼的土黄色小楼已经悄悄地从地里“长”了出来,站在房檐下,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感觉我的房子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会呼吸,好比一株植物。
房子的正立面是黃色土墙,有一扇木门和两扇百页木窗,进入大门是一个青石板的小天井,中间有一个浅浅的小水池,池上架着一个低的木桥。角落里修长的竹子穿出天井,映在蓝天下。天井的左右两边是平顶的厢房,左厢房是卫生间,右厢房是传统的厨房。跨过木桥就是一楼三开间的主厅,可以作客厅、餐厅和客房。一架小小的木梯通向二楼,二楼向南三间房间,由一条走廊连接,走廊外就是一个小小的屋顶花园。复式双层木结构坡顶外表面是黑色油毡片。
我向每一位到访者一一细数这幢房子每一块材料都是怎样从地里长出来的:墙基是门前的卵石,房屋外墙就是脚下的生土,掺20%的黃泥、5%的石灰,用模板夯实。四根主梁是速生杉木,一层地面是当地的石板,二层的楼板和屋顶也是杉木,两层屋顶之间用粽叶、谷壳、芦花等做隔热材料????????,可以说这幢房子的主要材料都来自我们脚下的土地,所以当你不需要他的时候,你推倒他,他依然是你脚下的土地。就像庄稼一样,在你收获这后他的一枝一叶就回归土地。
凡是土里长出的植物就应该会呼吸,“种”出来的房子当然也会呼吸:33厘米的土墙雨天吸入水份,睛天散发水气,有极好的保温性,不用空调冬暖夏凉。天井的木桥下有一口水井,井水不仅提供生活用水,夏天井水送上屋顶花园降温后回到一楼的水箱冲洗厕所。冬天厨房的土灶燃烧竹产品的废料做饭供热。轻盈的油毡屋面减轻了梁和柱的承重,再生能力极强的速生杉树足以应付。5万元的材料清单里几乎没有钢筋水泥,整幢房子的材料不消耗能源、不排放温室气体。房子呼吸着空气,空气滋润着房子,像一枝植物静静地站在田野里。
这幢房子向我传达了一种美感,它不是前卫建筑家的实验品,它的质朴和美丽蕴涵着中国徽派建筑元素,而简洁的轮廓线又透出一些西方建筑的情调。想象一下,有一天在中国的乡村中有一群这样的建筑错落相依,那是一幅何等优雅而美丽图画。
根据本地建筑专家的检测评估,这幢会呼吸的房子在使用功能、结构和安全性能上都到达了现代农居的要求,在生态环保作为第一发展要素的山区安吉,我的这幢奇怪的房子在建造之初就几乎成了引领当地生态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一个怪人造了一幢怪房子,这样的选题很能引起新闻界的兴趣。人们在参观过房子后,通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或者你造这幢房子的动机是什么?我知道他们这些问题后面的真正问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人做一件事如果没有任何现实的功利和目的,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不想装清高,也不想标榜自己有多伟大,但我真的是在为了一个梦想的努力。我从小就生长在安吉的大山里面,是喝着这里清澈的山溪水长大的,因为痛心曾经留下美好回忆的母亲河变黑、变脏,十五年前,我就选择了做一名终身的环保志愿者,让更多的人来呵护我们的家园,我一直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生态村,不再让消耗着大量水泥钢筋、又不中不洋的建筑占据着宝贵的土地,这念头是我十多年来苦苦追求的梦想。
我知道我这样的表达可能在一些人看来过于堂皇,但我不会辩解,别人有别人理解的权力,而我只会用行动说话。我的下一步工作是希望这幢环保生态屋,能慢慢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然后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在安吉创建一个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示范社区,以此来推广环保理念,做中国环保最需要做,但没人做的事。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爱好,完全已经是精神方面的追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