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迹茶山镇
一.
国庆长假,女儿、女婿与外孙女去南岳乡下玩;不想去人堆里“煲黄金粥”,前日午饭后忽想起工作过的茶山镇一别十多载,何不乘此闲暇一游?妻子闻说欣然愿往。
推出当年为去衡阳北站上下班方便购置的光阳125摩托,带上Canon数码相机与一瓶矿泉水就出发了。以八十码速度疾驰二十分钟巳到茶山大桥。印象中只容两辆汽车擦身而过的老桥旁矗立起六车道的新桥,新修的六车道衡茶路车辆往来如飞,再也没有当年“下雨水泥路,天晴扬灰路”的景观。一路疾驰到北站占地数千平米办公楼群,原来人头攒动的办公室寂无声息——前年铁路管理体制改草,这湘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与市内的东站合并,管理人员多迁繁华的市内,巳是人去楼空。
拐到第二个坡口,就是通往北站生活区的水泥路。二十年前兴建北站时修的水泥路巳破烂不堪,摩托底盘几次被路上的坑洞撞得嘭响。要说在荒山上兴建北站办公楼是工作需要,在距北郊小镇茶山镇四公里左右的荒山野岭规划建设十来栋住宅楼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如把这数百住户的住宅楼建在“一根烟小镇”(未抽完一根烟可从街头走到街尾)茶山镇,一来繁荣了小镇,二来方便职工家属在小镇市场买菜及小孩上学,三来为职工家属提供了直通市内的公交车和就近去北站上班之便,可惜那时未考虑这些因素。
可能是铁路与地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所致。也可能是人们所云“拍脑袋工程”,哪位领导或负责施工的工程局设计师脑袋一发热在地图上划个圈就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活区。那时负责一个小部门,常为抚慰职工安心工作绞尽脑汁。也曾想方设法为年轻职工争取市内福利分房指标,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近些年住房体制改革,买市内集资房和商品房的职工多了,最不济的也在市内租房住,据说北站家属楼空置的很多。
我们在破烂的水泥路上驶过几道弯,到了冷落的北站家属区。马路旁有两栋楼人去楼空,木门窗被人盗劫一空。有的楼房虽住了人,从室内简单的家具与屋主的行止看似为附近砖厂的民工。在楼群驰了半圈,未遇一个熟面孔。驰过当年计划为供应职工生活物资而建的铁路供应站,紧闭的铁门几乎锈穿;为家属区配套修建的铁中,早巳换成民营XX职业学院的牌子,也不知如何从市内火车东站把那么多外地学子弄到这荒郊野外?
行到此,忽有“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之感。妻子说,你今天就是带我看你呆过的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我说,前面都是过门,带你去看一块风水宝地——珠晖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