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怀念饥饿是一篇很富哲理的关于精神饥饿和物质饥饿的诠释!
如今的人饥饿的是精神,并且是因物质的丰富而“饥饿”的,这种饥饿的悲哀,更甚于我们当年物质饥饿时的感觉!
这辈子经历两次饥饿,一是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因饥饿得水肿病。敬爱的母亲,用无助的泪水,用清瘦与母爱,把饥饿装在怀里,多少次的晕倒,为的是不苛坏我兄弟姊妹,磊落成中国妇女的坚强脊梁,让我心有余掉落下多少酸涩的泪滴。那寒冬腊月,母亲在微弱灯火下,把我哥穿不得的衣服改给我穿,从母亲一针一线的缝补中,游离出多少清贫。从母亲挖回的菜根中,那难咽的苦涩,让我本来就单瘦的身体倍感饥饿。可母亲对我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长大是座山。”母亲啊,就因这句话。于是,刻苦学习,梦想塑造出一片蓝天,也让母亲享尽荣华清福。这样的梦几十年后得以实现,有点晚了,父母没有享受儿子多少年的富已是高龄,但有一点,她的儿子至今依然藏着母亲节俭的性格。
第二次饥饿在乡下当农夫,拜读白发渔樵兄的文章,我才明白,为什么16岁下乡一餐能吃一斤米,一个月的口粮10天就没有了,不是我的肚皮大,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我的胃成了伪君子,没有任何油水的胃,无论你怎么撑也不感觉肚子是饱的,同时也经历过为了看一部《列宁在1918》,我们知青和社员跑上十多里山路,真像过节似的,在山道田埂长长的松明火把和人影。那场电影我记得很清楚,战争期间,物资短缺,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代表政府去乡下征粮前与妻子互让一只面包,安慰饿得半死的妻子时,坚定地告诉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从此,这一句经典的台词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而今,正如乡音姐说:“如今的人饥饿的是精神,并且是因物质的丰富而“饥饿”的,这种饥饿的悲哀,更甚于我们当年物质匮乏饥饿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