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哥在《古街探访》中拍了很多修复的宜春园戏台的照片,此戏台与叶德辉大有关联。叶氏为清末民初时的长沙人,中过举,做过吏部主事,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也是个戏迷、成功的商人和有名的劣绅,死于27年农民运动。我曾对叶氏十分感兴趣,也收集了叶氏与湘剧的一些资料,下面是我一篇文章中的、部分与宜春园有关的节录。
湘剧的演出,以前一直没有正式的固定的舞台。乡下,自然是什么地方请,就在什么地方的古戏台上演出;即使进了长沙城,堂会就在主家的家中演唱,公开演出则在各庙堂会馆等公共场所的戏台进行,像李真人祠、善化城隍祠、乾元宫(今火宫殿)、城外的水府庙等处的戏台,就都是当时出名的演出场所。
叶德辉的先人在长沙坡子街开叶公和染坊,有一些产业。叶德辉会试中进士,任职吏部不久,便告假回乡,一面读书、著述、整理文献、刊刻古籍,一面经营其家族的产业。因为他有着吏部主事的身份,官绅士商四位一体,有着特有的便利,而且经营得法,其产业迅速扩大。他在河西望城坡开设有碓房和仓库,囤积和加工粮食,在小西门正街和坡子街开设了百货绸缎铺、米铺,到后来,他的产业在坡子街上几乎占了半条街。坡子街上有座历史悠久的乾元宫(今火宫殿),原为公众祭祀火神及娱乐的场所,有古戏台,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省城绅商捐资重修了此古戏台,成为当时湘剧演出的一个重要场所,王闿运《湘绮楼日记》记载说,“前时省城,唯善化城隍祠戏最多,今乃歇绝,而火祠日日有戏,亦风气之变迁也”,此“火祠”即指乾元宫,所描述的是光绪2年(公元1876年)的情况。乾元宫本为公众场所,向来由街团公所主持庙务,但因叶氏的产业集中在坡子街一带,得地利之便,并且财大势大,遂逐渐掌握了乾元宫的控制权。叶德辉爱好湘剧,便利用其财势和影响,吸引和组织湘剧的名角名剧团来乾元宫演出,使本来就很出名的乾元宫戏台成为长沙湘剧演出的最为著名的场所,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观看。当然,这里边肯定包含有叶氏商业方面的考虑,他将自己对湘剧的爱好和商业需要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既增加了观众队伍,扩大了湘剧的影响,又提高了坡子街一带的繁荣程度,增加了人流量,实际上也就是增加了商铺的人气和潜在的顾客群。但是,乾元宫戏台并不等同于戏院,因为乾元宫是公众娱乐场所,戏台只不过是其附属的一个部分。光绪末年,在长沙还出现了在茶园内附设舞台演出的情况。茶园是喝茶的地方,当时长沙人,尤其是下层的体力劳动者,习惯于早上到茶园喝茶、吃早餐(包子点心之类),其他阶层的人,则也有成天泡在茶园里,闲聊、谈生意的。茶园是主体,其功用主要是喝茶,而演戏只不过是茶园吸引茶客的手段,茶园只收茶水费、不收门票,这种附属于茶园的舞台与乾元宫戏台性质相同,它们都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剧院
叶德辉看到了演出场所对戏剧演出的作用,也看到了创建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剧院所能带来的巨大商机,所以在光绪30年左右,便在长沙孚嘉巷开设宜春园,将自己组建的春台班迁入其中,使宜春园成为春台班的固定演出地点,并正式开始设立售票入场的规定,这便是湖南为湘剧演出创办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湘剧院。大概宜春园的演出效果和经济收入都不错,叶氏便力图扩大经营。当时京剧三庆班在长沙织机街耘圃同乐园演出,没多久,叶氏便积极策划,与其交换了演出场所,宣统2年(1910年),叶氏在同乐园的旧址上,增辟相邻私宅怡园的一部分,加以扩充改建,改名为“同春园”,到9月正式落成开张。此时,叶德辉组件的湘剧演出团体春台班已改名为同春班,同春园便成为湘剧同春班自己专用的演出场所。
以前乾元宫(火宫殿)、宜春园等场所的戏台,都是面对观众凸出来的,除开一面作后台以外,观众可在戏台的左、中、右三面观看,而且无固定的坐席,座位最好的也不过是长条凳、方桌方凳而已;而叶德辉新建的同春园,改三面舞台为镜框式舞台,观众只能从舞台的正面观剧,并从上海、苏州置办全新的灯光设备,为舞台照明,这在当时的湖南,是一大首创。剧院中有堂座,坐席是长条的木靠椅,并有两个包厢,分等级售票;叶氏为舞台两边亲撰亲题台联,“同车攻马,抗怀三代;春兰秋菊,竞秀一时”。剧场中张贴有“奉吏部叶面喻,禁止入帐房”、“一切肃静,毋得喧哗”等红色的告示,叶德辉几乎是每日开锣必到,凡有喧闹争执,叶氏便起身呵斥“送官法办”。叶德辉还经常同爱好湘剧的士绅文人在包厢中一起观赏,论曲评文,品评高下。当时,同春园是长沙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湘剧院,生意远远超出其他演出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