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冬天,我随生产队派出的打柴队伍到汉寿境内的一座湖山上砍芦苇。
湖山四面是水,雨季时这海坺不过十多米而面积却不小的小山是整个淹没在一望无际的湖水里的。湖水退去后,被滋润了近半年的山土成了芦苇生长的沃土。冬季来临的时候,高达十几米的苇丛密不透风,覆盖了整个山。山林管理部门便请人砍下这些即成熟了又干燥了的芦苇,送到造纸厂去。对于被请来的沿湖生产队来说,来这儿砍芦苇也挺合算:工钱按天算,还可以将造纸厂不收的次一点的芦苇带回去,这种只能做柴烧的芦苇就叫“芦柴”,因而这派工就叫“打柴”。
我们一到山上就忙着砌屋,其实也就是搭个窝棚。所用的材料只有一样,就是遍山取之不尽的芦苇。工艺也简单,先在地上挖出两排洞来,再一抱抱地砍来芦苇将大头插进挖好的洞里。砍芦苇有点像割稻子,不过,是砍,动作幅度要大的多。五、六米高的芦苇砍下后,留下三四寸的芦苇茬子,如果不小心踩在上面,脚板都可能戳穿,但如果先用脚拂倒再踏过去则无事。将插好的两排芦苇的顶端捆束起来,这样一个棚子的支架就出来了,再在上面铺搭芦苇,就这样一砍一插一扎一搭,一个简易的住处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