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先生讲的龚明德的故事令人心酸,更令人心酸的是女知青当中有很多的龚明德!
三十多年过去了,对曾同住一间茅草屋,在一个锅里吃过饭的女知青龚明德已渐渐淡忘。今年一次华容知青聚会时,ouyang谈起当年她到过集成垸,并在我们队的知青户吃过小米饭,当时龚明德正结婚,她知道我去做了“上亲”,并叫我在网上讲讲这个故事。如是就有了这个帖子。
当年千万知青大批下放到农村,有些男女知青因各种原因和机遇,与当地农民结婚成家,虽占比例很小,但他们都是我们知青中一部分,我们不应忘记了他们。回想当年我们曾喊过“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口号,而今天仍留在农村结婚成家的知青们才成为了真正在农村的“扎根派”。他们这一批人当年响应号召奔赴农村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献出了自已的一生,还将自已子孙也留在了农村。我有一堂兄1965年下放在江永回龙墟农场,1977年见返城无望,就与当地农民结婚成家,至今一家三代仍生活在江永。
许多人都为那些当年选择与农民结婚的知青们惋惜,如果他们不结婚,现在应返回了城市,享受城市的文明……。但在农村结婚的知青中有些人则认为:相比那些返城后又下岗的知青,现在虽生活在城市,至今仍生活很艰难而言,他们当初的选择也许是正确的。我想:这一批人多数是在农村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如今生活较安稳的人。我们应看到他们之中有更多的人却仍生活在农村贫困的底层。
与农民结婚的知青中,以女知青所占比例为多,其中她们多数人的婚相并非爱情的结果,而是让爱情屈从了生活出路,或者说,婚姻成了她们的救命稻草。龚明德的婚姻就当时她的身体状况和家境而言,她的选择也许是对的,事实上她婚后几年中,她也感到有了个家,等于有了靠山,她满足了。如果不是集成垸连续遭灭顶之灾,她应不是在当地农村中最贫困之列,因她的三个儿子毕竟长大成人能自食其力了。
谢谢各位的回帖。
这故事当年听过,还跟着毛先生特意去看了那新娘。
钩起了对那年代的回忆……
知青往事 找个老妈子
艰苦的生活开始了,一切对我们都是考验。
清早那瞌睡还直个栽呢,就要摸黑起床挑水,做饭。匆忙吃过早饭,还冒检清场,生产队长的出工哨声就在窗外响起。
“姑儿梦醒,快啊!快!”
我们只好背锄头,拿扁担跟在队长身后去干那些从来就冒干过的农活。拖着疲惫的身躯收工回来,还要忙着点火做饭。有时还要走几十里路到望夫山砍柴。那时候感觉每日里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超身体极限。特别到了那插秧、收割之时,都是顶着星星出工去,戴着月亮收工回。至今我想不起那时日的饭是怎么做出来,吃到嘴里的。
有好心人对我们说:“每天都这样吃亏,饭都吃不上,给你们找个老妈子啊”
“找老妈子干什么?”
“给你做饭吃啦。”
“自己都养不活,还养个老妈子?”(误以为找老妈子是找保姆的意思)
那人看我们不懂继续说明:“我说的是找老妈子的儿。你们城市里头叫爱人呀。”
我们沉默无语掉头而去。
N多年后,我结了婚也做了母亲。有时回想,倘若那时革命意志动摇了的话,嫁做村妇,隔了几年身后跟群鼻涕虫,头上也像房东刘大娘沾上星点谷壳,稻草类……。呵呵,不敢继续往下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