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写的中篇小说<芭茅岭的那几知青>的闲言碎语
.
2001年的一天,我偶然在网上见到一则征文启示.新加坡一家中文网站征集中文中篇小说.我看了这个启示之后,想了很久,终于动笔开始写<芭茅岭的那几个知青>了.当时的小说标题是<非常时期>,不言而喻,我写就是文革时期那个大灾难-----江永知青迫于湘南大屠杀的殘害,翻山越岭大逃亡的事件.这事件,在中国知青史上,委实是不多见的.
但是,小说写完之后,我又犹豫不决了.就是在这种犹豫不决那几天里,征文截稿了.于是,趁着头脑发热,我麻着胆子给<芙蓉>大型文学杂志社发了一个片断.不久,收到了一位编辑的回信: “七八万字的知青小说我看了,从这种角度来写,很不错。文章很好,但我现在已经离开杂志社了,闲着在家里。所以文章没有办法发表,要是早两个月给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唐XX”此后,这篇小说稿就睡在我的电脑里,一睡就是五个年头.我几乎都将它记忘掉了.
从此我就再也没有做那种尝试了.
<芭茅岭的那几个知青>是一篇虚构的文字组合.然而,它的虚构却是依据事实的真实.没有王百明的死,我就想不出陶辉的死;没有俞沛苍的坟墓被炸,我就不会写出陶辉的坟墓被炸那个情节.没有我们被迫大逃亡,就没有小说中的那在原始大森林中的故事的情节……淮羽在回栏目里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看到的最真实感人的知青生活的叙说”。我看了非常感动.虽然这篇小说,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好,我还是非常感动.落霞在回复栏目里这样写道:: “将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知青故事用文学形式表达出来,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我以为我也没有达到那种高度,但我却倍受鼓舞. 英夫斯基在给我的邮件里说:“我不敢评价您的风格,只想说我在您笔下看到的风格很熟悉很亲切……。我最关心的是,如果您这文章没出版,衷心建议您投出去。知青其实是一个很弱的群体,声音很弱,有这样的文章应该出去的……”.她并且建议我发给<天涯>那样有影响的网站.……也许正是因为她的热心关注我才想到了要为这篇小说找个出路.其实,人活到这个年纪,已不会有什么名利之争了.何况我从来就不注重那个虚名.我其实非常的懒散,我写点小玩艺儿,只是因为想写出一些个人的感受.我喜欢读书,但却不求甚解.何况现在根本就不读书了,因为视力下降太快.但是这次我却将这篇小说拿去参赛了,朱赫在电话对我说,如果参赛的话,小说有可能免费出版的.这句话让我动了心.
诚然,知青文学曾经风靡一时.并被冠以“伤痕文学”,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落下了浓厚的一笔. 遗憾的是,时过境迁,“知青”文学已经大势已去,风靡一时的知青文学,已经扫尾了罢了.因为这样,我写的这篇中篇小说,只能够填补我个人心灵中的一个空白,为我的一十五年的知青生活,留下一点儿痕迹而已了.当去年我将初稿发在湖知网上,之后,便有人将她转在了老三届网上,可见,它已经引起了知青们的一点共鸣,我以为,这样就很让我开心了.
其实我不应该在网上发什么“请大家支持关注”此类的帖子的,那真的是太庸俗了呵!有自己包装自己之嫌的.但是,为了我们的知青文学有一个立--锥--之--地,我也就只好厚下脸皮来了,并且为自己立下一个规距:仅此一次,下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