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 邹声文)金秋时节,北师大校园里阳光灿烂、鲜花盛开。9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
温总理首先说:“目前,师范生免费
总理平易近人的开场白,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不再拘束,纷纷举手发言。
来自新疆的刘珍一同学告诉总理,自己报考免费师范生,是受了作教师的奶奶和中学老师的影响。“我们那里缺少优秀教师。我学成后,一定会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听到她的话,温总理点了点头说:“你的话很朴实。大家都希望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受到尊重。这靠什么?靠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充分的民主、完善的法制、高尚的道德和高水平的国民
来自广西的张国其同学带着浓厚的乡音,讲述了家乡比较贫困的情况和自己乘坐爱心火车到北京
总理对张国其的话表示非常赞同。他说:“你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我们重视师范教育,就是重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因为师范教育造就的是教师,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的。只有真正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师范教育,才是真正的师范教育。”
来自陕西华县的潘斐同学告诉总理,村子里许多
听到这里,总理放下手中的笔说:“我以前讲过穷人的
来自云南的王冀萍同学生活在城市,但一次到临沧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参观的经历让她受到极大的震撼。她说:“那所学校,只有一位老师是师范毕业,其他都是高年级的孩子留校教书。我选择师范,就是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理点了点头,对她的选择表示赞许。他说:“做师范生要懂得两点:一是要有爱心。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同学之间要互爱。二是要有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知识可以改变人生,可以为每个人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果大家在师范
黄婷同学来自云南普洱,就在今年高考前那里发生了较大的地震。她表示,自己想四年后回到家乡,为灾区重建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总理勉励她好好学习,并请她向灾区人民带去亲切的问候。来自深圳的刘贺同学则告诉总理,家乡经济很发达,但少数学生面对各种诱惑,无心学习。听到这里,总理十分郑重地告诫大家:“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诱惑确实很大。但同学们必须要坚守心里的道德底线,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献给祖国。只要怀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去学习、工作,我们的生活就会是多彩的,我们的精神就会是高尚的。”
来自贵州的朱毅同学说,到学校报到后,自己领到了免费的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他表示,自己不会辜负社会的期望,好好学习,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总理勉励他说:“你从贵州来,回到贵州去,这很好。贵州虽然还比较贫困,但正在发生变化。改变落后面貌,关键在于人才。只要培养出大批人才,你的家乡就一定会变得更好。”
郭建富老师在发言中表示,目前许多农村教师的收入不高,生活困难,建议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温总理接过这一话题说:“办教育要用心力,还要用财力,两者不可偏废。用心力,就是学校要目光远大、勇于创新,把最新的知识和最好的技能教给学生;用财力,就是要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今年,我们在六所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目前看做得很好,报考的人很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多,农村的学生多,优秀的学生多。今后,无论是国家,还是教育部门,都要用更大的心力、用更多的财力,保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获得成功。近年来,教师待遇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不均衡。有些地方财政困难,教师收入较低。对此,政府要给予关注,财政要给予支持。”
从北师大毕业近50年、从未离开过讲台的王炳照老师介绍说,北师大建校105年来,为全国特别是基层和贫困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师。他建议,师范教育要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温总理听后表示,实施免费师范生制度,目前是试点阶段,今后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他说:“师范大学和一般大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一是师范大学学习的综合性更强。一般大学的学生学习重点在于知识本身的研究,为学问而学;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学习还包括知识关系的研究,为教育而学。一般大学的学生可以‘独善其身’,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则要‘兼善天下’。二是师范大学造就的应是堪称人师的教育家,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对师范生的道德要求就更高。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为此,师范教育必须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知识、教书、做人相结合。”
最后,温家宝动情地对大家说:“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
温总理的话,在会场里激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引起了所有人深深的共鸣。参加座谈的全体免费师范生赠送给总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留言册。每个同学用笔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心愿。
分手的时间到了。
[作者:邹声文]
[编辑:李艳华]<--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