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楼
芋头寨
离开皇都侗文化村,两台车在公路上行使十几分钟后,拐入了路边窄小的盘山公路,空空洼洼,上上下下,七湾八拐,(没一定的开车技术,看来是不行的。)来到芋头侗寨。一下车,眼睛又是一亮,山清水秀,小桥流水。鼓楼、门楼、吊脚楼等古建筑群,贴岩而建,古色古香,就像刚出水的芙蓉,天然得让你心惊。 还有寨前那座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的塘坪桥和塘头桥,以其古朴庄重的巍峨气势,慑住了我们的心魄。
村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明嘉 靖三年(1508)户增人旺,建设规模扩大,形成村落,建筑群因山就势, 结构造型具有侗族风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了桥,我们走进了鼓楼底层 ,大大的火坛四周坐着几位老人,和我们热情的打招呼,无奈我们听不懂侗家话,他们不懂汉语,比划半天,不得要领,只好傻笑。但能感受到老人的热情,友好。幸亏不一会来了一位懂汉语的“梅娘”(大妈)。才得以交流,看到他们手中的扇子吗?有一百年的历史了,一辈子就这一把。
从鼓楼出来,看到了一座简单的清代建的古庙。经过小桥流水人家。随后踏上了一条约1.6米宽.由清一色整整齐齐的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看了路碑简介,方知这条古驿道竟然是修建于明朝,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红军长征时也走过这条路。仰头望去,可见气势恢宏的吊脚楼依山耸立,鳞次栉比,气势磅礴。听介绍,这里吊脚楼的也与广西,贵州的风格明显不同。贵州侗族的民居多择地而建,即使在山区,他们的吊脚楼也往往是以石头填平地基后再造,房屋样式与楚式相似。广西的侗族建筑多为古越式风格,精巧方正。而通道的侗族建筑却是整体建筑如越式,讲究豪宅、方整、大气,而屋内建筑和走廊建筑却是地道的古楚风格,有回廊、窗眼、厅堂等。这种融合古楚、古越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南侗建筑艺术,也许是通道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建筑奇观罢。
古栈道呈“之”字形盘旋逶迤在古寨中,我们像小孩一样数着石阶往上走,竟达108级之高。上来后,见到寨中林立的耸天柱和板壁,经过数百年的烟熏火燎,显得黑亮而古老。一座方形九檐尖屋顶的鼓楼高高矗立在群屋之间,显得非常醒目。最绝的是,这座悬空贴岩而建的鼓楼,一边靠在悬崖上,一边靠长长的吊脚支撑,不用一钉一铆,历时200多年,却不歪不斜。它还曾经是红军开会的地方。里面有红军精神,光耀千秋的版报。呵呵,在这里还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是边参观,边感叹,感叹大自然风光,人文地理,感叹古建筑风格。还有朴实的民风
这里的小孩也很可爱,我们上车后,还不断的向我们挥着小手再见,我忍不住,跳下车来,拥着两位小天使照了一张相。
出得芋头寨,天色不早了,驱车去了独岩风景区,因为县长招待我们的晚餐,不好让他们久等,先吃饭。吃饭时接待科长又向我们介绍了通道的旅游特色和景点,对我们没去漂流,深表遗憾,说的我们恨不得在通道住一晚,第二天就去,无奈,火车票买好了,有人还要赶回去上班,上课,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也为下次来找借口。饭后他陪我们参观了独岩风景。看到了侗族地区最高的鼓楼,高达21层,气势极其的巍峨壮观。可惜天黑了,独岩峰风景看不太清楚,主要听介绍。
独岩峰又名表云山,旧志称“独岩挺秀”,位于通道县城南郊2.5公里处。这里数十座石山拔地而起,相互争雄斗奇,其中最高的一座石山,就是独岩峰。其形呈圆柱,傲然屹立,像一支顶天柱独立在蓝天之下。独岩峰下,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弥漫着野花和青草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
独岩峰西侧姊妹峰绝壁上的岩洞里,有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青云寺,为12间走廊式木构建筑,总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文革"期间被毁,1989年复建殿堂三间,附属设施二间。如今,又在独岩山脚建起一个人工湖,湖水清亮,中有三座凉亭,泛舟其上,是种一美的享受。
时钟指向了8点,我们带着满足,兴奋,还有少许遗憾离开了通道。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