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研究的新路径——整体论 | |
发布时间: 2007-07-17 10:02 光明网 | |
<--enpcontent--> 编者按 科学的新发展揭示出本体论意义上的整体论——自然的有机整体性。这种有机整体性具有什么特征?应该探寻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来对此加以认识?从有机整体性的角度考虑,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探究这些问题,对 ●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论和构成性的实体实在论不仅为表征主义的认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还使得还原论未受质疑地成为默认的科学方法,甚至进一步导致了具有独断论意味的强还原论思想。 ●还原论所必然遭遇的困境是,对构成性的实体的探究并不能替代对世界复杂过程的理解,对部分与层次的理解也不可完全拼接为对整体性的把握,强还原论则不仅没有改变这些事实,反而促使人们为克服其必然困境而寻求旨在理解整体性的整体论的认识论。 ●如何走向整体论的认识论呢?可行之道应为,从当代科学实践出发,寻求对表征主义的认识论及其形而上学预设的超越,其具体路径包括:其一,从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论走向现象论的参与存在论。其二,从构成性的实体实在论走向生成性的关系实在论。其三,从表征主义认识论走向基于内在关系论的认识论。 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与科学认识方法的变革 肖显静 一 科学对自然的认识是以自然观作为预设前提的,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科学认识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它是在拒绝亚里斯多德内在目的论、神学自然观、自然主义万物有灵论,发扬光大古希腊机械自然观基础上诞生的,是在机械自然观指导下向前发展的。 在机械自然观的指导下,科学家们在认识自然时,采用了相应的方法论原则。具体体现在由于相信自然是简单的,所以,将研究的焦点放在探求自然的简单性方面,而不研究或很少研究自然的非规律性、非线性、分形等,或将这样的方面约简为简单的东西加以研究;由于相信自然是分离的,只具有外在关系,所以就不研究或很少研究内在关联;由于相信自然是还原的,所以就不是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通过高层次来认识低层次,而是采取相反的路径来展开研究;由于相信自然是没有经验的,所以就不研究或很少研究事物的经验方面,而是从外部通过实验和测量方法对认识对象进行干预控制…… 上述方法论原则的运用合理吗?如果自然真的是简单机械的,或者虽然非机械简单但可以归化为机械简单,那么上述方法论原则的应用就是合理的。实际情况怎样呢?如果我们考察最新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复杂性科学、生态学等,考察它们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认识,就会发现自然的某些部分具有一些不同于且不能归化为机械简单性的有机整体性特征:复杂性——非线性、分形、混沌等;有机性——生成性、经验性、自组织的目的性等;内在关联性等。 鉴此,如何才能正确有效地认识这些有机整体性的对象?关键是要用有机整体性的思维代替机械简单性的思维,针对有机整体性对象的特点,探索新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 二 不言而喻,复杂性现象所呈现的复杂性不是简单性的线性组合,更不可能被简单性所覆盖,是不可以还原为简单性的,对此必须探讨新的研究方法,以体现其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随机性”、“突现的不可预测性”和“‘长程’的不可推导性”。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 如对于自然的非规律性,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当我们观察周围世界时,更多地不是观察到世界的规律,而是看到了这些规律的展现——结果。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需要从两种不同的途径来研究。一种是更多地被自然的简单性和对称性所吸引,对要素进行分析,在更靠近自然规律的地方工作,以暴露自然隐藏着的对称性。这是粒子物理学家的着眼点,也是他们宣称自然简单性的基础。另一种是对整体系统进行分析,更多地研究自然规律的复杂结果展现的非对称性,而不是规律自身,更多地被自然的复杂性而不是它的规律所吸引。这是生态学家和气象学家等的着眼点,也是他们宣称自然是复杂的基础。前者可以看做是研究自然的柏拉图途径,后者可以看做是亚里斯多德途径。不同的研究途径获得的是对自然的不同的认识。 对于自然的有机性方面的研究,一是要承认时间已经从一个“外部的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使历史和时间参与到相应的说明和解释中去;二是要承认某些生物如某些动物的经验性——情感、意志、语言、智能、文化等,并对这些方面展开研究;三是承认并识别自然的某些自组织合目的性方面——合乎自身的目的和合乎自然的整体性要求,并对这些方面展开研究。 以某些动物的经验性研究为例,动物行为学、动物心理学认为,定义动物的情感、意志、语言、智能、文化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它们有一些外在的行为效应,可以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检验这些行为效应,来判断智能等的存在。这里的意思并非说动物的复杂行为与智能等的存在相伴随。在一些情况下,复杂行为并不意味着智能存在。这可能是由它们的本能引起,也可能是人类把一心想要看到的那些联系和巧合与动物的某些偶然表现相联,赋予动物以智能等,还可能是人类忽视了“习得经验”,对它们的行为进行了复杂的解释。 基于上述情况,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如果我们能够用更简单的解释来说明动物的复杂行为,那么我们就应该用简单的解释。当用所有的简单解释并不能解释动物的某种复杂行为时,就只能用智能等的存在去解释它们的复杂行为。这种研究动物经验性的方法论策略合理吗?这是值得科学界和哲学界探讨的。 对于自然的内在关联性,现在虽然不能明确它究竟是什么,我们仍然可以认识到有些事物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联系。在传统的生物科学中,生物在自然内部进化,只限于从自然吸取能量和物质,只为着自身事物和其他物质需要而依赖自然。自然则是各种生物系统的选择者,而不是把各种生物系统结合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但是,“生态系统的关系不是两个封闭实体之间的外在关系,而是两个开放系统之间的相互包容的关系,其中每一个系统即构成另一个系统的部分,同时又继承整体。一个生物系统愈是具有自主性,就愈是依赖于生态系统。”([法]埃德加·莫兰)既然如此,那么对具有这种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对象进行研究时,就不能像近现代科学那样,认为所有的原因都是侧向和向上发展的,于是采用分割的方法从同层次或低层次的实体那里为高层次的实体寻找原因,而应该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即在对部分(低层次)运动的起因进行研究时,从与之相比的同层次、低层次或高层次那里去寻找。实际上,高层次可以成为低层次的原因。这种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向下的因果关系。还原论者向来否认向下的因果关系。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难设想的,并且是需要研究的。 三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有什么样的对自然进行认识的方法论原则。自然的有机整体性是对自然的机械简单性的革命,相应地需要方法论上的变革——从机械论走向有机论,从还原论走向整体论,从决定论走向非决定论,从构成论走向生成论,从自然的祛魅走向自然的返魅等等。这无疑是对传统的科学认识原则——简单性原则、因果性原则、还原性原则等提出的挑战。如对有机整体性对象的认识,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因果性原则加以变革,从线性因果关系走向非线性因果关系,从因果决定关系走向非因果决定关系或果因决定关系,从向上的因果关系走向向下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因果关系。 问题是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来认识这些关系?这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科学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一旦在对有机整体性对象认识的具体方法上获得突破,那么,人类对该类对象的认识必将快速深入地展开。 当然,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绝对普遍的——万物都在万物中,如此,那种将自然的有机整体性绝对化,从而走向绝对的整体论是不妥当的:在思维方式上,重新坠入了它所反对的“还原论”,只不过还原论者是把一切归结为“部分”,而它把一切归结为“整体”。在目前,一种可取的态度是将有机整体性相对化,扬弃传统科学认识方法,探索新的科学认识方法,在不损害或不根本损害对象的有机整体性特征的前提下,以一种可实行的观察方法、隐喻方法、解释方法、模拟方法、计算方法等,对其加以研究。将自然的有机整体性化归为机械简单性,或者机械地运用传统的科学方法去认识有机整体性的对象,都是对有机整体性的歪曲和践踏。在认识有机整体性对象时,把有机整体性真正地当做有机整体性看待并加以保持,应该成为相应的科学方法的选择及其应用的基本原则。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