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34
二、民族声乐五十年回顾与思考
中国民族声乐是根植于中国的土壤,由各族人共同创造,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中国民族声乐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曲目,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中国式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并造就了无数深受人民爱戴的演唱家、声乐教育家。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区延安,由于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歌剧《白毛女》的出现,涌现出一批能歌善演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如李波、王大化、王昆等人。他们继承了民歌、戏曲传统演唱方法,声音亲切自然、优美动听,很受群众欢迎。
五六十年代,由于专业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日益壮大,大批经过高等音乐院校正规化专业教育的年轻歌唱人才成长起来。音乐界几次关于“土洋之争”和声乐民族化的讨论,直接沟通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吸收,创立“民族声乐学派”已成为中国声乐界几代人的共同美学理想。在民族唱法方面,女声有郭兰英、黄虹、马玉涛、任桂珍、鞠秀芳、王玉珍、于淑珍、邓玉华、藏族歌手才旦卓玛、苗族歌手阿旺、维吾尔族歌手帕夏·依霞等,男声有吕文科、贾世骏、郭颂、胡松华、李双江、吴雁泽、马国光、何纪光等。其中,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民族声乐大师。
(一)结合民族声乐的发展,欣赏民族声乐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的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艺术
1、李波、王昆、王玉珍等
(1)李波(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李波,女高音歌唱家。1937年春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业余剧团,1938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文艺工作。1941年到延安鲁艺学习声乐。1943年与王大化一同演唱《拥军花鼓》,群众称之为新秧歌。同年参加编写演唱新秧歌剧《兄妹开荒》,1945年在新歌剧《白毛女》的首演中饰黄母,曾多次参加该剧的演出以及电影《白毛女》的拍摄。1949年在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会上独唱《翻身道情》获民歌比赛银奖。长于演唱陕北及山西等地民歌。
欣赏李波的演唱片段。(歌曲介绍、演唱特点、风格特征等)
(2)王昆(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王昆,女高音歌唱家。1938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抗日救国会,喜爱演唱《松花江上》、《铁蹄下的歌女》、《五月的鲜花》等歌曲,1939年4月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入延安鲁艺戏剧音乐部学习。1945年4月,在新歌剧《白毛女》的延安首演中扮演喜儿,获得成功。此外还主演了新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1965年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演唱《农友歌》、王昆是中国新歌剧的第一代演员,她的音色高亢、嘹亮,善于从传统歌唱艺术中汲取营养,掌握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同时也从欧洲歌唱艺术中吸收其发声方法,广采博取,创造她特有的热情、朴实、乡土气息浓郁的演唱风格。
欣赏王昆的代表曲目《秋收》、《农友歌》、《划船歌》、《求雨》等(歌曲介绍、演唱特点、风格特征等)。
(3)王玉珍(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王玉珍,女高音歌唱家。十四岁入湖北省文化艺术工作团,后随团在汉江两岸农村接触和演唱了大量的民歌和民谣。在学排古典歌剧《秋江》、《刘海砍樵》中展示了艺术表演才华。1959年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以扮演主角韩英而闻名全国。她的演唱清脆婉转,优美甜润,吐字清晰,富有湖北地方风格。
欣赏王玉珍的代表曲目和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等(歌曲介绍、演唱特点、风格特征等)。
教案35
2、郭兰英和她的演唱艺术
(1)结合电脑课件中的图片对郭兰英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
(2)郭兰英(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郭兰英,著名歌剧、晋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1930年,山西平遥香乐村人。她幼学山西中路梆子,七岁在山西太原开化寺戏园初次登台。十一岁随戏班到太原市演出,她先后演出过《李三娘挑水》、《二度梅》等一百多部传统戏,扮演角色唱作俱佳,在戏曲表演方面初露头角;14岁在张家口挂头牌,享誉塞外剧坛。
1946年秋,她在张家口离开戏曲团,参加华北联大文工团,开始从事新歌剧事业,把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唱功和做功融化到新歌剧中,演出秧歌剧《王大娘赶集》、《夫妻识字》和《兄妹开荒》等,受到老百姓的欢迎。1947年加入华北联合大学戏剧系边学习边参加演出;1948年8月转入华北大学文工一团,同年在石家庄首次演出《白毛女》获得成功。 1949年4月,她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了在匈牙利举行的第2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以演唱《妇女自由歌》获奖,同年,以《妇女自由歌》灌制了第一张唱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郭兰英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任主要演员,并担任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她主演的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春雷》、《红霞》、《小二黑结婚》、《窦娥冤》等,创造了喜儿、小芹、刘胡兰等一系列生动艺术形象,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成为中国新歌剧方面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郭兰英还作为中国艺术的使者,访问了前苏联、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意大利、日本等20个国家,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郭兰英于1982年告别舞台,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在广东番禺创办郭兰英艺术学校,任校长。1989年荣获首届金唱片奖。
(3 )郭兰英的演唱特点及主要代表作品
郭兰英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行腔富于韵味,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歌唱特色。由于她少年时受过戏曲演员的严格训练,艺术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为中国新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她演唱的歌曲《南泥湾》、《翻身道情》、《绣金匾》、《妇女自由歌》以及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歌剧《刘胡兰》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国流传很广,已成为我国民族歌曲中的经典之作
(4)欣赏郭兰英的代表曲目
《妇女自由歌》、《王大妈要和平》、《南泥湾》以及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和歌剧片段等(歌曲介绍、演唱特点、风格特征等)。
教案36
3、马玉涛、吕文科、贾世骏、马国光、何纪光等。
(1)马玉涛(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马玉涛,女高音歌唱家。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绥远军区文工团、六十六军文工团工作。1955年后在北京部队歌舞团任独唱、说唱演员。1957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独唱比赛,获金质奖章。196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演员讲。马玉涛先后受教于林俊卿、王昆、沈湘、王福荣等多位名师,还学习过河北梆子,她的歌声宽厚宏亮而纯朴,气息充实而稳定,共鸣丰满,音色统一,感情细腻,声情并茂,善于演唱我国民族风格较强的创作歌曲。她演唱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等歌曲广为流传,并有演唱专辑出版。
欣赏马玉涛代表曲目《马儿啊,你慢些走》、《众手浇开幸福花》、《老房东“查铺”》等(歌曲介绍、演唱特点、风格特征等)。
(2)吕文科(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男高音歌唱家。曾在石家庄市文工团、河北艺术学校、建筑文工团学习和实践,接触了二人台、二人转、山西梆子、京韵大鼓等多种戏曲曲艺,并师从苏联专家依格诺娃、吉米采娃。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以富有民族风韵的歌声引起人们注意。继而又以《克拉玛依之歌》、《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羊倌的歌》和与胡松华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轮流演唱的《赞歌》风靡一时。他的音色清脆明亮,音域宽广,朴实无华,寄深情于歌声,亲切动人,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
欣赏吕文科演唱的《赞歌》、《克拉玛依之歌》、《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等代表曲目(歌曲介绍、演唱特点、风格特征等)。
(3)贾世骏(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贾世骏,男高音歌唱家。曾在部队文工团拉大提琴兼独唱,后调入战友歌舞团的前身——华北军区歌舞团合唱队,并到总政文化部举办的声乐训练班学习,先后受教于保加利亚声乐专家契尔金、迪雅克维奇和我国的喻宜萱。演唱语气亲切豪爽,声音圆润能畅,音色抒情优美,感情细腻而又真切。先后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担任领唱,并在北京、上海举办独唱音乐会,还曾出国访问演出。
欣赏贾世骏演唱的歌曲(歌曲介绍、演唱特点、风格特征等)。
(4)马国光(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马国光,男中音歌唱家。幼年时就孤身一人流浪四方。参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抗美援朝期间,曾随平壤国立艺术剧院的教员学习声乐,并开始担任独唱。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中,首次登台演唱了《真是乐死人》等歌曲,受到热烈欢迎,后曾求教于张杰、杨比德、张俊青、李惠年和各国访华艺术团的歌唱家。他的演唱风格诙谐幽默,带有戏剧演员的特色,歌声浑厚,表演灵活,独树一帜。
欣赏马国光演唱的《真是乐死人》等曲目(歌曲介绍、演唱特点、风格特征等)。
(5)何纪光(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何纪光,男高音歌唱家。出生于湖南湘西汉、苗、土、家等民族杂居的武陵山区。自幼受民歌熏陶,七岁在家乡赛歌会上夺得银牌,十四岁考入湖南省民间歌舞团。1956年参加全国音乐周,领唱《澧水船夫号子》、《打硪歌》初露端倪,1960年向著名民歌手舒黑娃学会独具一格的湖南高腔山歌唱法。1962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随王品素教授学习。能编善唱,既掌握演唱不同类型歌曲的技巧,又发展了真假嗓、刚柔并济、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独特唱法,音域宽广,风格淳厚,声音优美,变换自如。他演唱的《洞庭渔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曲目博得中外听众的一致好评。
欣赏何纪光演唱的《澧水船夫号子》、《洞庭渔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曲目(歌曲介绍、演唱特点、风格特征等)。
4、《红湖赤卫队》、《江姐》、《草原之夜》等歌剧片段欣赏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1)《红湖赤卫队》(六场歌剧)
A、 剧情及主要人物介绍
剧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赤卫队在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0年夏,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大队长刘闯,根据县委指示,率赤卫队主动撤退,民团组织白极会首领彭霸天勾结保安团冯团长卷土重来。韩英根据打入敌保安团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副官提供的情报,组织力量重创犯敌。敌人伪装撤退,意欲阴谋偷袭。韩英识破诡计,便和刘闯率员狙击。在掩护乡亲时,她不幸身陷敌手。彭霸天抓来韩母,企图以母女之情软化韩英,遭到失败。刘闯在失去与领导联络的险恶环境中,仍频频出击。这时,敌人派遣特务王金标作内线,妄图伏击赤卫队,同时又欲处死韩英,张副官闻讯后,冒险救出韩英,自己不幸殉难。韩英脱险返队后当即处决叛徒,并配合红军主力,一举消灭白极会与保安团。
B、 主要音乐素材的来源和艺术特征
歌剧音乐的创作以湖北天沔花鼓戏和天门,沔阳、潜江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素材的延伸、铺衍、派生、对比等手法赋予人物不同的音乐性格,并把戏曲音乐与西洋歌剧手法加以结合。采用类似戏曲音乐板式变化的发展手法如慢板、快板、散板等发展唱段;旋律上采用类似西洋歌剧的咏叹调、宣叙调的创作手法,使音乐跌宕起伏,戏剧效果浓烈;戏曲打击乐在场景中的运用则突出了歌剧的矛盾冲突,其中穿插的民歌小调具有浓郁的乡情乡韵,使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与时代色彩。
C、歌剧选曲欣赏:《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小曲好唱口难开》、《放下三棒鼓,扛起红樱枪》。
(2)《江姐》(七场歌剧)
A、 剧情及主要人物介绍
江姐(七场歌剧)羊鸣、姜春阳、金砂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小说《红岩》改编,阎隶编参照。196由该团首演于北京。
剧情: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投入对敌斗争。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关押于渣滓洞集中营。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她大义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
B、主要音乐素材的来源和艺术特征
C、 歌剧选曲欣赏:《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绣红旗》
(3)《草原之歌》
A、 剧情及主要人物介绍,表演者介绍
草原之歌(六幕五场歌剧)罗宗贤曲。任萍编剧。刘郁民导演。1955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首演于北京。
剧情:藏族青年阿布杞和姑娘侬错加是一对热恋着的情人。他俩所属的部落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挑拨,长期互相仇杀。在一次冲突中,阿布札误伤侬错加的父亲,侬错加的父亲也误伤了阿布札,使这对情人的爱情濒于破灭。这时,十年前随红军北上抗日的侬错加的哥哥回到了故乡,带领群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缍使这两个部落重归于好,阿布札与侬错加得到了美满的结合。
B、 主要音乐素材的来源和艺术特征
C、歌剧选曲欣赏:《序歌》、《苦海滩里苦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