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边的这群老人
在我的身边,生活着一群老人,他们是一群普通的老人,在我国城市老年人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些老人,有的从领导岗位走来、有的从厂矿企业退休,有的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分子,有的近乎文盲。但现在他们却能很好的融为一体,成为社会一个独特的群体。
“老有所养”是党和国家对老年人最基本的政策原则,在这方面,我身边的这群老人是幸福的。让我们走近这幸福的群体。
精神面貌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走近这群老人,你会被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被他们积极的生活精神所感动。早晨,走进公园,走进社区绿化带,满目都是晨炼的人们,其中80%是老年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几十人一堆,有打太极的、有舞剑的、有练健身操的等等,五花八门,自得其乐。与他们交谈得知,那些活动形式都是自发形成的,推举一个热心人,自带音响设备,每人每月交2元电池费,既成为固定练友,当然,没交钱的也一样受欢迎。你看他们那娴熟的动作,全神贯注的神态,有模有样,有板有眼,有的项目还有一定的难度,那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乘他们休息的间隙,与他们攀谈起来:“生活好了,生活质量也要提高,健康最重要”、“条件好了,家务少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上隐了,一天不来还真不舒服”......看到他们乐呵呵的答复,感觉他们的身心是那样健康,那样年轻。不禁默默祝福他们,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有趣的是,在这些锻炼的老人中,女性居多,她们在锻炼的时候是那样愉悦,那样自信,而绝大多数男性老年朋友却认为不好意思,随便走走算了,也许这也是观念问题,看来,这些啊姨奶奶们在观念上引领了一次新的时尚。
早晨如此,晚上也是一样,夜幕下人群中,不时可以找到晚练的身影,无论处于何种原因,不管是晨练还是晚练,我想锻炼的初衷应该是一样的。一个放夜风筝的老人吸引了我,你看他一手拿着大线盘,一手拿着电子遥控器,全神贯注地盯着天空,风筝发出的嗡嗡声,在他听来,象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恋歌。顺着声音寻去,在大约一百米的上空,闪烁着一团红绿相间的亮光,与天空闪耀的星星融为一体,相映成辉。原来,老人迷上风筝已有5个年头了,只要天气好,每天上午和晚上都会来,从最初几元钱买一个风筝来放,到自己动手做,从油纸到绢布,从竹架到电动,无不凝聚了他的心血。当然,他的作品也满满当当的占据了一个房间。谈起风筝,老人的自豪、热情和痴迷程度溢于言表,那是他的追求,那是他的生活,那是他的精神,那是他的一切啊!老人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哪天,风筝飞不起来了,我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如果说,这些都是社会活动的话,那么老年大学的学生应该算是正规军了。在老年大学,歌舞班,书法班,保健班,园艺班,厨艺班等等等等,期期暴满。他们那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态度,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确实令人钦佩。当你得知某人放弃走亲访友,只为不误上学、当你得知某人带病坚持上课、当你得知某人为解决家务矛盾费尽心思、当你看到灯下聚精会神完成作业的身影时,你有何感想呢?当你看到他们的优秀作品被刊登发表,当你看到他们手捧获奖证书时,难到你不觉得他们是一群可敬可爱的老人吗?
谁说老人是负担?他们也在为社会默默地奉献!你看,在社区,有三个老妈妈,为了支持年轻人的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专门为中午没有家长照顾的孩子解决中餐问题。每到中午,家住一楼的杨奶奶家就会热闹起来,十几个中小学生唧唧喳喳聚集到这里,与这群活泼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两位年逾八旬,行动不便的老人,也与这群孩子为伍,共进午餐,再看餐桌上丰盛的伙食、融洽的气氛和敬老爱幼的场面,你不觉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再一次得到诠释吗?你不觉得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吗?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这是社会的需要,这是时代的进步!让我们祝福天下的老人,在生命的金字塔中,在塔的顶端舞出神采,尽显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