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村的时候,每逢去赶集的日子也是我非常开心的日子,因为这样就可以不用出工,还可以去集市上饱一饱口福,给亏油的肚子增添一些油水。
赶集那天,我们知青们都会早早地起床,穿上平时出工时都舍不得穿的漂亮衣裳,而村上的姑娘们也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连那些阿妈阿婆们也都一样,一个个收拾得整整齐齐,利利落落的,三三两两的结伴而行。
她们有的是肩挑,有的是手提,还有的是用背篓背着,几乎都带着一些自家产的农副产品去赶集,如鸡,鸭,蛋,小菜之类,也有的带着山里的一些土特产品,如野菜,野果,野兽之类,还有山里人家自编自做的一些竹木制品等,只有我们知青们就几乎是肩背一个文革时期时髦黄色挎包,空着双手去赶集。那时,我们赶集去得最多的地方当然还是我们下放的连山公社, 然后就是岩头公社,这是因为去连山公社或是岩头公社赶集两边的路程差不多远,都是十多里的路,去连山公社是沿着渠水河往上游走,而去岩头公社则是沿着渠水河往下游走,而岩头公社赶集的场地就在渠水河的河边。(95年我们回会同时,从我们队上到岩头公社去赶集,就是坐机动船去的,不用走路。)
记得有一次去连山赶集,路上遇见一条水沟,那水沟不是一条小水沟,有四五尺宽,一人多深,沟面上有一块木板,行人都是从木板上经过的,我们几个知青来到沟前,我认为能够跳得过去,于是对他们说:“我们跳过去好不”,他们都不响应,说“这怎么跳得过呀”,说着他们就一个个都从木板上走过去了。而我一个人站在沟边上,犹豫了一阵后还是用力一跳。。。。
不说你们也知道,掉下去了。幸亏那沟里没水,只是长着一人多深的草,也没碰到那里。我在沟里努力的往上爬,也没有喊他们,他们仍以为我跟在他们后面了,走着走着没听到我的声音,回头一看,没看见人,又赶紧往回走,走近了才知道我那一跳跳进了沟里面。
他们打转来时看见我仍在沟里面,一只手搭在沟边上,还没有爬上来,于是他们几个人三下五去二就把我拽上来了。看到我也没碰坏那里后,就开始哈哈大笑,没想到我真的会去跳。这件事过了好久他们还在笑我。
我们有时也去县城赶集,去县城的路要远一半多,来回有七十多里地,所以不可能经常去那里赶集,只可能是几个月去一回。。
但去县城的路上风景最美。那渠水河流到岩头公社后,来了个九十度的大转弯,绕着一座山包,弯弯曲折地向着县城的方向流去,远远望去,那山,那水,那绿油油的稻田,真是美极了。
在快到县城时,有一段公路是在半山腰上,路的下面就是清澈透亮的渠水河,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感觉很深,水面平平的一个一个的圆圈,象一面面镜子,丢个石子下去,那镜子就会一块块散去。
河面上不时有一排排的木排放过,排上的人都悠闲悠闲的,唱着我们听不懂的山歌。有一次我还出了一个洋相,我看见那排上的人一个个都像是穿着白短裤,觉得很奇怪,便问旁边同路的人,怎么那些放排人都穿白短裤呀?他们听了一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说你看见那些人真是穿的白短裤?原来那些人一个个都是赤身裸体的根本就没有穿裤子。我眼睛不好,看不清,但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些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赶集的人来来往往那么多,居然还敢赤裸裸地不穿裤子,从那以后每有木排流过,我就再也不敢往河面上看了。
记得最后一次去县城赶集,是走的隧道,那时隧道已经挖通了,但还没有通车,走隧道差不多要近了一半,但走起路来就太没意思了,因为在黑黑的洞里不知要走多久时间,耳边只听到咚咚的脚步声。
我们知青每次去赶集,就是想去集市上吃好的。其实那时农村的集市又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啰,只是比在队上来说要好一些,起码有肉,有面食。
我是北方人,在家时经常吃面食,习惯了,而在队上就根本没有得吃,有时做梦都梦见吃饺子,所以每次赶集时我都要在集市上吃些面食。
集市上人最多的时候大约在十点至十一点左右,那时赶场的人达到高峰,远远望去,只见那集市上人头攒动,买货的,卖货的,看热闹的......将那本身就不宽大的集市挤得水泄不通,好不热闹。
记得那杨梅熟了的季节,你就可以在集市上的每个摊上尝上一点,不用花钱也能将肚子吃饱。还有那又大又红的甜得象密一样的柿子,才几分钱一个。还有板栗,柚子等都是我们那当地的特产。
在连山赶集,还可以碰上一些长沙的知青,有一道从长沙来的,也有比我们后来的,虽然以前并不认识,但毕竟都是从长沙来的,所以见了面总是感到非常亲切,亲不亲故乡人吗。
.........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有时出门在外地碰到集市,也还是喜欢去逛上一逛,看上一看,想找找当年赶集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