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一支难忘的歌》有感
由知青们编辑的歌集——《知青爱唱的歌》,共收录了162首歌曲,其中赫然排在首位的是电视剧《蹉跎岁月》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这首歌我也很喜爱。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就仿佛回到知青那青春的岁月。它的歌词含蓄,意蕴悠长,引人联想,而最能感动我的是它的曲调。它的曲调既高亢又低沉,或如一道闪电破空而来,或如江河之水奔涌不息,它既有进行曲的昂扬奋发,又有抒情曲的哀婉悠长,二者交织形成一种悲壮美,以至使我产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壮感。我认为,这首歌的感情基调就是───悲壮。
正因为如此,《一支难忘的歌》的感情格调便和知青们的内心情感达到高度的契合,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共鸣。作家叶辛和作曲
那么,知青们内心的悲壮感是因何产生的呢?这是由他们当年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自身不平常的经历所决定的。
首先来说那种“壮“的情感,当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是一场声势浩大、史无前例、举世罕见的运动,所有的大、中、小城市都行动起来 ,几千万知识青年迁徙转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有知青,这种气势磅礴的举国行动不是壮阔无比吗?
同时这种“壮”的感觉也是源于当年他们自己的精神状态。他们青春年少,激情燃烧,怀有雄心壮志,正是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的人生阶段。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战天斗地,内心便产生一种壮烈的情感。
再来说 “悲”的情感。平心而论,知青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绝大多数是迫于形势,出于无奈。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人口的正常流动应该是从乡村到城市,历来农村户籍的人都希望迁移到城市,而知青们却是逆向流动。那些边远地区,如北大荒等地,环境荒寒恶劣,离家路途遥远,很难回城一趟。此后知青们便要为重回城市而苦苦奋斗,个中辛酸,知青们是感受很深的。
知青们经受的苦楚是很多的,他们辛苦一年,收入微乎其微,他们的物质生活往往比一般农村青年还苦。笔者在农村插队时期曾有一个月没沾油星。而在那些荒远地区的青年,尤其艰苦。更有甚者,有的知青因过度劳累,缺乏营养而患病甚至夭折。跟笔者下放在同一公社的女同学唐文雅就是突患重病,于公元1992年过阳历年那一天结束了她年仅24岁的生命。
最后,恐怕所有的知青都有蹉跎岁月的感觉。《蹉跎岁月》这个电视剧题目切合千千万万知青的心灵感受。十多二十岁的青年正处于求知若渴的黄金岁月,思想最活跃、最敏锐,然而他们的青春岁月、宝贵年华却在“接受再教育”的口号下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宝贵的时机。返城以后,他们在知识、技能方面还须补救,才能获得谋生的本领。不少知青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教育缺乏竞争能力而较早地下岗;许多才华卓异的青年本可以为国家多作贡献,但这种贡献也因蹉跎岁月而大大地缩减了。
历史使我们想到什么?也许《蹉跎岁月》中的《一支难忘的歌》能给我们一些提示。感谢叶辛和黄准两位艺术家为我们创作了这样好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