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仁遗稿》序
亡友胡琳,原名胡天仁,1965年长沙市三中高中毕业,下放郴县板桥公社观山洞大队。文革中曾参加组建长沙市中学毕业生红旗联络站,并担任知青报纸《中毕红旗报》主编。九十年代初遭遇车祸不幸去世。
我因与他是同届同学,且下放在同一公社,又因同样爱好文学,加上在文革中共同组建知青组织。文革后回乡,一同读书、一同思索、一同研讨,因此而交往密切,情同兄弟。
胡天仁出身军人世家,父亲是黄埔二期毕业生,因成绩优秀留校持教至十期,后来曾任军参谋长,在战争中殉国。其父辈中有好几个国民党高级将领,正因为这样的家庭出身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他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仍然只有高考落榜下农村的命。即使是恢复高考后屡败屡战,优异的成绩仍使他只能以电大毕业告终。
这样的不公正遭遇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他遭车祸后成为半植物人。我到湘潭探望,伯母跟我说,天仁出身的包袱背得太沉重,长期的歧视与不公正待遇,使他性格的骨子里有了一丝胆小的成份,所以姐妹们说他“走路都靠屋檐走”。她老人家说:“这种心态要不得,所以天不假年遭遇飞来横祸。”
我对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理解的,因为自己与他有相同的心路历程,只是我骨子里桀骜不驯的成份更强烈,在遭遇歧视与打击后,调整恢复得快一点罢了。
文革中的一件小事可以证明他性格中刚烈的一面。记得是1967年秋天,我与他经过蔡锷路的水风井,当时省里正在召开公社以上四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干部们成群结队在街上游逛。一个卖冰棒的小孩因为找错了钱与一群干部争得哭了起来,而且哭得很伤心。围观的人很多,都一致指责干部,其中一个干部掏出一把钱在辩白。当时我还没反应过来,天仁便冲上去抡过那把钱塞在小孩手中。围观的人群还在七嘴八舌与干部争吵,有人便推着小孩走掉了。这时我看到了天仁抑强扶弱的心性,仍有将门虎子的风范在。这样的心性与风范,在他的诗里也能看得到。
这本诗集都是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余岁的作品,曾在朋友们中间传抄。其中《长沙知青之歌》也被谱曲传唱,只是因为当时正值全国都在严厉查禁《南京知青之歌》,因此而没有广泛流传。
这些诗歌除有的篇章略嫌稚嫩外,我们能够看到天仁已具备作为一个诗人所必备的一切素质。虽然本人也写过一些小诗,但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天生不是块诗人的料。但是我却早已坚定的认为,天仁天生就是一块诗人的料!如果不是环境忌才,天不假年使他英年早逝,他肯定可以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美而深刻的诗篇,而不是去当什么机械工程师。
从天仁这些早期的诗作中,我们已经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诗人遣词造句已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的简洁凝炼与优美,诗歌结构的紧凑与音韵美、建筑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画面和形象也多已完成了由具象而意象而象征的过程,思想的表达在无意中渐次走向深刻。总之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已相当得心应手,由心灵营造的诗的至美境界已具完形。
天仁的这些诗,保存在我手里,使我始终象握着一团火。我虽然始终坚信它们终究有一天会成为一本本的书,去点燃一个个年轻善良的心灵。但是沉寂得太久毕竟渺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我再也忍不住,终于决心抽出时间整理出来公诸于世,也算是表达对亡友的一点怀念罢。
他在下乡时改名胡琳,但我更喜欢他学生时代的名字胡天仁。天仁,反映了他性格里与生俱来的宅心仁厚。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仁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天仁的确天生具有一种仁的潜质。因此我擅自将他的名字改回胡天仁,相信他的在天之灵有知,也会欣然同意的。
时移势易,世界已发生改变,故国的社会经济也已发生巨大变化,河山之貌已改,虽然主导形式并未更改,自由民主之路犹长。可告慰亡友的是,谱写自由诗篇的人越来越多。你所憧憬的“幸福的歌声响彻了整个诗一样的人间”,终会有了实现的希望。因此而为此叙,希望天仁在天之灵有知!
二OO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