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六年[十五]
高年级后,班上多了一件事,那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出一期黑板报,如学校的活动和安排的,还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这几个节日庆祝还要有专刊。我们班的黑板报位置是在文庙前坪通往足球场那张小门边的墙上。
黑板不太大,可能是三个平方多一点。我是出黑板报的成员了一,只负责写大小标题,还收过一段时间的稿件。另外,还有毅强、小麓和亮。因为亮的图画得好,他就只负责画图,其它的内容也就是毅强和小麓他们二人的事了。
为了写好黑板报的大小标题,我还专门去麓山门的新华书店里买了二本有关如何写好美术字的书,后来学校一名姓甘的女老师又送了我一本,由于经常用粉笔写大字,使我那二年的字很有长劲。
那时的电影不管它是什么内容的,我们首先都会争着要去看,就因为那时的文化生活太少,连收音机都希奇,很少家庭有,听新闻就是每天三次,早中晚大学广播站播放的广播。
那时大学校的电影除节假日和寒暑假外,一个星期顶多是放二部电影,本身看电影的机会少,你们想这二场电影会不会有吸引力?
早先,湖大的露天电影放映场是在大礼堂外,大银幕就挂在现在岳麓书院大门前的礼堂前坪的石阶上。电影场的范围就是大礼堂大门西边那坪的大小,沿马路都是场外。北面那时的花园与这坪中间种有一排蜡树,这蜡树几乎有二人高,正好将此隔断。看正面的人要买票入场,而看反面的人不用买票,坐在岳麓书院那边的人不用花钱一样自自在在的看。
那时看外场,还有去得早才能占到好位置,因此,许多要去看电影的家庭总是让一人或二人快些吃完晚饭就搬着几张凳子去占位置。也有为占位置吵架打架的,只是这时的吵闹都会影响他人看电影,所以总会受到多人的制止和劝阻,因此也很快会平息。
我是因为我妈妈在电影俱乐部卖票,因此电影俱乐部的人都认识,看电影就从没有买过票。小的时候天冷时还要经常钻进放映间去看,因为那里面不冷。
在这里看的印象最深的电影有“狼牙山五壮士”,“战火中的青春”,“沙漠追匪记”和“鸡毛信”。
记得在这里还看过一次马戏,是齐齐哈尔马戏团来这里演出,他们在这地坪里搭了一顶好大的帐篷,这是我第一次看马戏表演。
后来,露天电影搬到了大操坪内放映,在大操坪内看电影,正反两面都要买票了,不然,就得站很远,或是很偏看,或是要看到电影放完三分之二以上了,电影俱乐部的人准备收场了才能进去看。
在大操坪,民主村的大小细伢子大多数是不会花钱买票去看电影的,这是因为民主村的普遍家庭经济条件差,细伢子们很少有零花钱,所以有的是家长没有给这三分钱买票的钱,有的是家长给了三分钱买票的钱舍不得买,因为那时的三分钱还真作用。
电影是要看的,怎么看,那就是三五个一路,开映前都在能够钻进去的地点等候,乘开映之时一二三冲呀的快速钻了进去朝看电影的人堆中跑去,跑进人堆后马上坐下,让那维护秩序的电影俱乐部的人一下无从找到,而那来抓的俱乐部的人也不能放肆找,因为他们的走动会影响到别人看电影,这样就躲过了被捕而看成了电影。
[末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