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山拾趣--------鱼
鱼和山似乎是两个不相干的事物,怎么会扯到一块呢?没错,今天就说说这山里的鱼。
我们常说的山清水秀,在这也不例外。在层层叠叠的山峦间,有一条清澈透亮的小河穿行其中,水面不宽,平均在十米左右,最窄处还不到4米,但是,小河的特色在于每过一段距离,就准会有一个大水潭,水潭里有小鱼小虾并不希奇,而这里奇就奇在每个水潭里,都可以看到成群成群的大鱼,个头大的足有七八斤,样子有点象草鱼,但比草鱼稍短稍胖些,清一色的红眼红鳍,丢下一些食物,马上会围来一堆抢吃的,即好看又好玩,但更多的是赞叹!在这大山之间,居然有如此肥大的鱼群,确属罕见。这是哪来的鱼种?怎么会保护得这么好?有人捕捞吗?带着种种疑问,逮住一个当地人就聊开了。
“这些鱼是有关部门为了配合旅游风景的开发而放养的,本地鱼种不可能长这么大的。至于私自捕捞的问题,不满你说,在刚放养的头几年,还是有偷捞的,你想啊,我们山里人哪见过这么多大鱼,捞上一条,足够一大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顿,过足谗瘾,那诱惑实在太大了。”“这事没人管吗?偷光了多可惜呀!”“起先有人管,沿途成立了很多巡逻守护小组,通晚看守,抓住就重罚。可是水域这么长,守鱼人太少,还是有胆大的时常来偷。过去哪家偷到一条鱼,都会作为一件幸事拿出来显耀,总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眼光。而现在都把偷鱼当作一件可耻的事。现在啊,每个人除了都不会偷鱼以外,还都是义务养护员和义务宣传员呢!”
通过进一步聊天,才知道发生这些变化是有原因的。自从这里作为原始生态旅游项目对外开放以后,村民们从中受益不小,山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一年上一个台阶,事实使他们懂得了没有这大山,没有好的生态,没有好的风景,没有高素质的山民,就没有这生态旅游,就是断了自己的致富之路。因此,从老人到小孩都懂得了保护生态资源意味着什么,这比先前空洞的宣传,蛮横的管制强多了,群众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好处,自然就懂得该怎么做了。
作为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观念文化相对落后的村民来说,短短的几年,从偷到自觉养护,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呀!是什么使他们有这种质的变化呢,从村民的话里,我们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