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 Higher Education in Theatre:Paradigms and Prospects 上海戏剧学院 孙惠柱 内容摘要: 现代戏剧教育有职业训练和通识教育两种模式。欧美戏剧高教极为发达,通识教育多于职业训练,毕业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后,可从事各种工作。我国戏剧高教历来是精英式职业训练,在这一模式中应增加学生独立实践的比重,鼓励跨专业合作。由于社会对有关人才的需要日益扩大并呈多元趋势,近年戏剧教育发展迅速,毕业生就业也多元化,有必要吸收通识教育之长,为学生打下跨学科的宽广基础,并开设相关新专业。综合性大学也应继续发展戏剧专业,以通识教育为主,开设双专业课程。 关键词: 戏剧教育,职业训练,通识教育,全面发展,人类表演,社会表演,项目学习 1 自2500多年前起人类有了正规戏剧活动的历史记载以来,大部分时间里戏剧工作者的教育一直是用类似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即便后来有些剧团甚至皇家宫廷办起了学馆,教学的方式还是没有根本的变化。在独立于剧团的现代学校里教授戏剧是从最早现代化的英国开始的。1861年伦敦音乐学院开设了戏剧课程,该校现在名为伦敦音乐戏剧学院(LAMDA),另一家顶级的戏剧学校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则成立于1904年。那时候普通大学都不承认培养艺人的戏剧教育也有学术价值,不肯在高等学校里设立戏剧系,因此在20世纪的前半页里高等戏剧教育还十分薄弱。美国的第一家戏剧学校是1884年成立于纽约的莱西恩戏剧学校,后来于1899年和1952年两次得到纽约州立大学不同程度的许可,才“挂靠”上了大学。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戏剧院校都是在过去的五十来年里成立的,不但中国是这样,戏剧教育的超级大国美国也差不多。美国现有大学戏剧系一千好几百所,超过全世界所有其它国家戏剧院系的总数,但大多数也都是二战结束以后才开办的。不久纽约州立大学各分校都有了自己的戏剧系,那家挂靠的莱西恩戏剧学校则改名成了独立的美国戏剧学院。 戏剧学校的成立带来了两个极大的变化。以前的戏剧学徒接受的是百分之百的职业训练,他们将来的工作则包在师傅身上。现在的学校独立于剧团之外,一般都参照普通学校的教育方针,也教不少戏剧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乃至自然科学的课程;与此同时,学生将来的工作却很有可能与戏剧无关。也许有人会认为,教学的专业比例降低和失去进剧团工作的保障都不是好事而是退步;如果确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和全世界范围内,学校式的戏剧教育广泛地取代了传统的带学徒式的职业训练呢? 原因是社会变了,戏剧也变了。从社会的角度看,过去那种百分之百的专业戏剧教育和近乎终身制的工作保障是建立在学生对师傅及其剧团的人身依附之上的,现代人显然越来越不愿意再接受这样的制度。从戏剧的角度来看,现在戏剧的种类比一百年前多了许多倍,可以使用戏剧技能的非戏剧类工作更是多了无数倍,学戏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也包括了不搞职业戏剧在内。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预测到,理想的社会是人人都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一个人可以既是工人又是画家又是作家,社会让人人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来施展各方面的才能。现代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通识教育”,英文叫liberal arts education,这个术语不能按字面来翻译,指的远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而是包括了数理化文史哲等所有基础的人类知识在内。美国大学的头两年全部不分专业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学家们为通识教育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根据,对我们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显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百分之百的戏剧职业训练并不是理想的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使得通识教育对中国人来说在理论上并不太难接受,但具体实施起来问题就大了,现在的社会毕竟还没有能让人真正去全面发展,学生毕业以后毕竟还是要靠他们所学的特定专业去找工作。就是在美国大学的各个系科里,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也总是在不断地被争论和调整。这个问题在艺术、体育等所谓需要特殊才能的专业中尤其突出,因此在中国大一统的普通高考体制中,艺术和体育院校还是可以享有提前进行专业考试的特权;而美国这个非常强调通识教育的国家的大学里,也有不少并不完全按照通识教育的方针来教的戏剧学位课程,称为BFA和MFA(Bachelor of Fine Arts和Master of Fine Arts,即专攻实践的艺术学士和硕士),那里的学生可以用尽可能接近于传统的学徒的方法来学。总的来说,高等学校的戏剧教育有两大模式,一是通识课和专业课大致上平分秋色的通识教育模式,一是专业课大大超过通识课的职业训练模式(西文称为conservatory training. Conservatory一词也可以指音乐学院的“学院”,因为学乐器和声乐是一定要学徒式地教的)。 2 美国的一千好几百个大学戏剧系中大多数都是用的通识教育模式,但他们最好的戏剧专业毕业生却多半毕业于那一百多个使用职业训练模式的院系,例如纽约的朱丽亚学院(有音乐、舞蹈、戏剧三大专业,并不是像不少人误解的那样仅仅是个音乐学院),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和纽约大学的惕西艺术学院等等。欧洲的普通大学没有那么多戏剧系,但有比美国多得多的独立的专业戏剧院校,那都是用的职业训练模式。中国的高等戏剧教育体制是五十多年前从欧洲学来的,但是更加极端,一开始大学完全没有戏剧系,全国只设立两个戏剧学院(后来多了一个中国戏曲学院),因此中国的戏剧教育长期以来只有职业训练的模式而没有通识教育的模式。 但现在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一方面普通大学里开始出现了和戏剧有关的系科(更多的是影视),那些系科的课程设置中通常比专业学院有更多的普通课程;另一方面戏剧学院传统的职业训练课程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随着戏剧院团的改革,进入专业剧团工作的戏剧学院毕业生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随着各类媒体和其它非戏剧相关行业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戏剧专业学生毕业后成了媒体和其它类型的创意工作者。例如,上海戏剧学院2001和2002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专业就业率最高的表演系毕业生也只有53%(含专科生)和65%进入戏剧影视单位,导演系是37%(2002年没有毕业生),戏文系是13%和30%,,舞台设计是21%和13%,灯光设计是34%和62%,服装与化妆设计则是0%和7%。[1]这些数字并不意味着其他的毕业生都失业了,其实他们基本上都在工作,有的去了报社、出版社等印刷媒体,有的成了自由职业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个是专搞戏剧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编、导、演、设计舞台话剧为终极目标的课程应该怎么教下去呢? 这个问题美国的戏剧教授早就碰到了,大学里每年要送出那么多戏剧专业毕业生,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多职位在等着他们,事实上美国的戏剧专业毕业生中只有大约3%会在戏剧影视界谋生。这是不是意味着戏剧教育的失败?抑或是戏剧教授们向学生隐瞒了市场需求不足的事实,骗了太多的学生来学戏剧?第一个疑问常常来自大学其它系科的教授,因为他们教的毕业生在所学专业内的就业率全都远远高于戏剧,3%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第二个质问多半来自学生的父母,他们没法说服自己的孩子不选戏剧这个“没用”的专业,就只好怪老师们开设了市场并不需要的太多的戏剧系。 戏剧教授对抱怨的学生父母是这样说的:你们的孩子都已成人,他们自己会看到就业市场的情况,我们并没有也不可能保证让他们当上明星,但他们还是要来学戏剧,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他们中固然有些人是在天真地做着明星梦,但大多数人还是有理性的,一个大学本科文凭毕竟不是一时冲动就能读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要来学“没用”的戏剧呢?美国大学的专业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且让学生进大学先自由选课学上三四个学期,对各种专业都有了相当的了解以后再作决定。在几乎所有其它的专业领域里,各专业的生源数量总是随着该专业就业市场景气值的预期而自然浮动,唯独戏剧例外。学生们明知学戏剧很难找工作,还是蜂拥来学,从总体上看,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大学戏剧系的数目和招生人数都翻了好几番,虽然发展的高峰期已经过去,近年来这两个数字基本上还是保持稳定,完全没有因为就业率低而往下走。 但是社会对戏剧高等教育供需严重失衡的质疑对于戏剧教育者来说毕竟是个巨大的压力。针对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对策,一种是使职业训练模式更加职业化,以期学生能在争夺有限的编剧、导演、演员、设计职位的愈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曾经任教的北岭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戏剧系里就有过一次讨论,有人提出要把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发一般的学士学位BA)改成职业训练的BFA,也就是多上专业课,砍掉些文化课。但最后这一提案没有通过,因为多数人采用的是另一种思路,那就是坦然承认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成为职业戏剧家这个现实,在校期间帮他们拓宽知识面,以期将来在其它领域里也能找到可以用上戏剧技能的工作。持这派观点的有些人甚至主张还要让通识教育更加通识化。 这两种对策中,职业训练模式比较简单,尽量根据演艺业市场的需要来训练学生就是了,例如纽约的朱丽亚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它录取学生要经过及其严格的多次面试,还特别讲究外貌,却不用考文化课。朱丽亚学院的学生成名率相当高,就业率也远远高于绝大多数大学戏剧系。但遍布全国的上百个类似的戏剧职业训练班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那些只学了演艺的学生如果找不到演艺业的职位,要改行就比较困难。相比之下,准备好学生将来要“改行”的通识教育模式要复杂得多,在专业课之外再给学生上点什么课呢?多数地方选择了扩大戏剧定义的办法,以消解经典的解构主义、打破精英与大众文化界限的后现代主义以及重写男性历史的女性主义等等新理论为依据,在课程中加进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的内容。 对戏剧通识教育中这种泛戏剧化的倾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大学里有过一场相当热烈的争论。主要有三派观点。一派主张要进一步增加课程中的人文含量,在戏剧高教界颇有影响的纽约《表演艺术学刊》的主编邦妮·莫然卡写了一篇题为《二十世纪末的戏剧与大学》的长篇论文,她指出:“重要的是整个课程要按照跨学科的要求来重新设计,表演的教学应该和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的历史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有一个跨文化的要求,要强调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全世界不同的国家里同时都有表演在进行。”[i][2]这一派的兴趣主要在欧洲风格的打破艺术门类界限的前卫戏剧,而对传统的戏剧,尤其对百老汇的商业性戏剧评价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