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一位集义男青年直爽地说,他佩服叶林,认为他的死象这首诗那样豪迈,为了能使我赞同他的观点。他邀请我去女知青小周家。几个回来过中秋节的清塘知青聚齐在那里。都是熟人见了面。我一问叶林和小凤的事,在场的人都无所忌讳的说起了惨剧发生的真实原因。
因小凤有病,婚后一直没有怀孩子,在城里住的一段时间,叶林经常陪他找医生看病,为了不中断治疗,小凤不愿回生产队。小凤的小哥就叫他给母亲做伴,对小凤说他在民兵指挥部,又是居委会的造反派头头,没有哪个敢要他的妹妹走。虽然叶林不太情愿。当看到自己母亲担惊受怕,65年下放的弟弟走了,自己不能再住下去了,况且也不想影响小凤刚缓和下来的兄妹关系,也就没有阻止他住到哥哥家去,离开生产队已半年了,还不知乡下情况如何。要准备过冬的柴火,安排居家必需的一切,他决定一个人先回生产队。夫妻要分开了,小凤打点着要带的东西。想起“炸鱼的”还放在家里,可是在当前形势下,在河里炸鱼有可能会引发武斗,几个策划者只得望而却步。目前无法处理掉,只能到生产队去再等机会。
农村的冬季也不得清闲,全大队都在冬修水利。知青们回到乡下就要出工筑塘坝,清除塘底的淤泥,冒着刺骨的寒风完成分派到人的任务,叶林他心疼妻子,看女知青一个个累的唉声叹气的,就不打算要她回来,为了减轻她哥哥的负担,他送些米去,要她安心在城里过冬。
春节临近,小两口分别了一个多月,叶林对小凤的思念也与日俱增,他带着生产队分的鱼、肉、糯米回城同小凤共度新春。也不顾与小凤哥哥有过不快,下车后先去看小凤。岳母告诉他,小凤到大哥工地做付工去了。他感到有些失落,郁闷的回到自己的家,直到小凤来了,他的心情才有所好转。
小凤穿着新做的花罩衫,容光焕发一见面就问叶林,她的新衣裳好不好看,叶林就连说好看、漂亮,还说:“我的老婆穿补丁衣服也好看,现在是越来越漂亮了。”把小凤逗乐了,叶林就劝她不要在街上做事,过完年两人一起回生产队,说自己天天想念他,不想同她分开。
小凤说,她不习惯做农活,她身体也不适应,请叶林不要逼他到生产队去,还说他也想念叶林,可是她在生产队出工每天只拿五分工分。在这里一个月可以挣四十多块钱,生产队一年到头也赚不来,而且她是同嫂子在哥哥的工地做事,叶林尽可以放心,现在不到乡下务农的知青多的是。嫁到城里女知青都不回乡了,男知青们也远走云南、贵州去做工,小凤能够在城里有事做,她就是不回生产队。
叶林劝不回小凤,又一次一个人回了生产队,小俩口继续了分开的日子,叶林觉得自己一个一无所有的知青,结婚也没有给妻子做新衣服,本来有些愧疚,现在她能在城里自己挣钱买些衣服用品,也不能硬强制她跟自己回来.想起小凤在生产队出工的日子,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有晰的记忆:秧田里被蚂蝗叮得出血的小凤,惊惶失措的跳上田埂 ,跌得一身泥水.
稻田里,割破了手的小凤捏着流血的手指叫痛.在深山密林中担柴,落后的小凤又是急,又是怕,扔下柴担哭了起来.寂莫的黑夜,没有女伴有小凤暗暗流泪.在看电影回来的路上
,小凤拉着他的手,亲切的说,要永远和他在一起.一个女知青在这种环境安心是多么艰难.他们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相识相恋.这些记忆会在他心里引起 无限的爱意,他原谅小凤的不归,希望她过轻松愉快.自己却努力出工,要挣回两人的粮食,还砍柴种菜,安排好生产队的这个家,随时迎接小凤回来.一天天,一月月的等候.春耕.双抢.秋收都忙完了,小凤
没有回来,叶林抽空到城里也很难见到在工地做事的小凤.从城里回来的一个女知青告诉叶林,小凤的小哥说;他妹妹再也不会来生产队了.叶林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万万没有想到;几天后小凤找他离婚来了.
未完 待续